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应明确“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并将其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探讨了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提出了强化实践性,突出职业性,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训室建设改革思路,特别强调努力实现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4-02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我国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全国已有三百余所院校开展护理专科教育,二百余所院校开展护理本科教育,几十所院校开展护理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在众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护理人才的院校中,高职院校处于这一“护理人才培养群”的最低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人才,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厘清思路,明确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办学方向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三类: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按照这种标准,大多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1999年以来升本的院校属于应用型,而高职院校自然属于技能型。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研究层面,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定位、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都已十分清楚,关键是如何将“技能型”这一人才类型定位主动自觉地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技能是高职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何谓技能?“技能就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因此,专科层次的护士不在于理论有多深、知识面有多广,而在于其护理技能有多强;护理技术的精准、娴熟,护理工作的严谨、规范,护理服务的细心、周到,护理道德的关爱与奉献,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把技能放在首位,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确保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解放思想,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把这一办学理念主动自觉地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勇于科学地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流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改革,摒弃沿用本科模式的“压缩饼干”,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办出一流的高职护理教育。
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要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两者必须融会贯通、保持高度一致。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临床“整体护理模式”和国家颁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准则。技能型护理人才关键在技能。临床护士要顺利有效地履行护理职责应具备的护理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健康评估技能、语言沟通技能、心理护理技能、健康教育技能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设置课程和决定课程内容取舍的重要依据。在强调整体护理、个性化护理的背景下,要特别注意解放思想,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构建人文教育体系,重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设置,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营养学、人际交流与沟通、健康管理等,做到文医交融互补,拓展素质,培养技能。在课程内容的改革调整上,应注意知识的实用性、相对系统性和学科间的互为基础性,着眼知识的“宽度”、淡化知识的“深度”,删繁就简、科学取舍、突出技能。总体看,目前执行的专科护理教学计划在学时的分配上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各基础医学学科课程内容还有压缩融合的余地,各临床护理学科课程内容的“护理”特色还不够突出,还没有完全摆脱“医疗”的影子,需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
实验实训与见习实习改革 提高技能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反复实践。实验实训与见习实习是实现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左右,实验实训课开出率应在90%以上。但这只是一个总体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护理专业而言,实践课至少应达到总学时的50%,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包括1年的毕业临床实习在内,实践课占60%左右为宜。
1.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要调整课程先后顺序安排,让学生尽早进入医院接触护理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护理技能的提高,而且对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熟悉工作环境,了解护理工作的内容、程序、职责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条件好的学校第一学期就应有计划地安排医院见习课程,条件差一点的也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医院见习的机会。有些理论知识是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讲授的,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门艺术。
2.改革学业考核模式。近年来,我院试行了“双考”制,即将理论与实践分成两个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是基础,凡实践技能考核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理论部分的考试,该门课程必须重修。这一改革措施促使师生双方都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改革实验实训室管理机制。对一些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训练的实验实训室如解剖实验室、护理实训室等,课余时间可向学生开放,虽然实验耗材增加、学校投入加大,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效果明显,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去处,使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多一种选择。
开展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和考试组织工作 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鉴定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充分体现教学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要重视相关技能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执业资格”是医疗卫生单位聘用护士的先决条件之一。毕业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工作,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调整实习计划、实施备考培训计划等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学校应积极争取建立相关的医药卫生类“职业资格鉴定中心”,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办课余(周六、假日)辅导班、组建兴趣小组、创新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自学自修等途径和形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技能等级考试,如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雅思”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医护英语综合等级考试,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如刮痧师、推拿师、按摩师、口腔保健师、护理保健师、营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帮助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社会择业竞争力和抓住机遇的条件与能力。 增加投入,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优质办学条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增加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通过支持教师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学校教学与附属医院临床工作定期轮岗、基础课教师定期到医院见习调研、组织教师到乡镇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帮扶指导和调研、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医院进修或出国研修、积极引进护理专业硕士或博士等高层次护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开展护理科研工作等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室和高水平的教学实习医院 实验实训条件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上要增加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办学规模,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机会为指标;要创新思路、贴近实际,各护理实训室应尽可能与医院现实情况相贴近,建设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等模拟实训室。毕业实习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医院。任何一所学校仅靠附属医院都不可能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同时很多医院往往从实习生中招聘护士,因此,实习医院(基地)的建设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任运河.强化五种意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8(458):36-38.
[2]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Z].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4.
[3]何荣华,余云红,何平先,等.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全程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2009,23(28):2606-2607.
[4]马洁.构建应用型护理人才素质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1,8(5):200-203.
[5]刘教民.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强省[N].中国教育报,2011-07-15:(8).
[6]闫春生,郭晓娜.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方法与体会[J].中华护理教育,2011,8(5):213-215.
作者简介:
王烨(1982—),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护理教育。
王建军(1960—),男,河北围场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高级政工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卫生职业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职;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4-02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我国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全国已有三百余所院校开展护理专科教育,二百余所院校开展护理本科教育,几十所院校开展护理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在众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护理人才的院校中,高职院校处于这一“护理人才培养群”的最低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人才,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厘清思路,明确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办学方向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三类: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按照这种标准,大多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1999年以来升本的院校属于应用型,而高职院校自然属于技能型。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研究层面,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定位、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都已十分清楚,关键是如何将“技能型”这一人才类型定位主动自觉地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技能是高职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何谓技能?“技能就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因此,专科层次的护士不在于理论有多深、知识面有多广,而在于其护理技能有多强;护理技术的精准、娴熟,护理工作的严谨、规范,护理服务的细心、周到,护理道德的关爱与奉献,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把技能放在首位,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确保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解放思想,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把这一办学理念主动自觉地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勇于科学地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流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改革,摒弃沿用本科模式的“压缩饼干”,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办出一流的高职护理教育。
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要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两者必须融会贯通、保持高度一致。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临床“整体护理模式”和国家颁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准则。技能型护理人才关键在技能。临床护士要顺利有效地履行护理职责应具备的护理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健康评估技能、语言沟通技能、心理护理技能、健康教育技能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设置课程和决定课程内容取舍的重要依据。在强调整体护理、个性化护理的背景下,要特别注意解放思想,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构建人文教育体系,重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设置,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营养学、人际交流与沟通、健康管理等,做到文医交融互补,拓展素质,培养技能。在课程内容的改革调整上,应注意知识的实用性、相对系统性和学科间的互为基础性,着眼知识的“宽度”、淡化知识的“深度”,删繁就简、科学取舍、突出技能。总体看,目前执行的专科护理教学计划在学时的分配上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各基础医学学科课程内容还有压缩融合的余地,各临床护理学科课程内容的“护理”特色还不够突出,还没有完全摆脱“医疗”的影子,需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
实验实训与见习实习改革 提高技能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反复实践。实验实训与见习实习是实现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左右,实验实训课开出率应在90%以上。但这只是一个总体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护理专业而言,实践课至少应达到总学时的50%,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包括1年的毕业临床实习在内,实践课占60%左右为宜。
1.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要调整课程先后顺序安排,让学生尽早进入医院接触护理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护理技能的提高,而且对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熟悉工作环境,了解护理工作的内容、程序、职责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条件好的学校第一学期就应有计划地安排医院见习课程,条件差一点的也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医院见习的机会。有些理论知识是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讲授的,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门艺术。
2.改革学业考核模式。近年来,我院试行了“双考”制,即将理论与实践分成两个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是基础,凡实践技能考核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理论部分的考试,该门课程必须重修。这一改革措施促使师生双方都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改革实验实训室管理机制。对一些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训练的实验实训室如解剖实验室、护理实训室等,课余时间可向学生开放,虽然实验耗材增加、学校投入加大,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效果明显,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去处,使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多一种选择。
开展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和考试组织工作 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鉴定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充分体现教学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要重视相关技能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执业资格”是医疗卫生单位聘用护士的先决条件之一。毕业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工作,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调整实习计划、实施备考培训计划等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学校应积极争取建立相关的医药卫生类“职业资格鉴定中心”,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办课余(周六、假日)辅导班、组建兴趣小组、创新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自学自修等途径和形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技能等级考试,如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雅思”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医护英语综合等级考试,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如刮痧师、推拿师、按摩师、口腔保健师、护理保健师、营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帮助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社会择业竞争力和抓住机遇的条件与能力。 增加投入,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优质办学条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增加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通过支持教师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学校教学与附属医院临床工作定期轮岗、基础课教师定期到医院见习调研、组织教师到乡镇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帮扶指导和调研、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医院进修或出国研修、积极引进护理专业硕士或博士等高层次护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开展护理科研工作等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室和高水平的教学实习医院 实验实训条件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上要增加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办学规模,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机会为指标;要创新思路、贴近实际,各护理实训室应尽可能与医院现实情况相贴近,建设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等模拟实训室。毕业实习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医院。任何一所学校仅靠附属医院都不可能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同时很多医院往往从实习生中招聘护士,因此,实习医院(基地)的建设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任运河.强化五种意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8(458):36-38.
[2]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Z].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4.
[3]何荣华,余云红,何平先,等.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全程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2009,23(28):2606-2607.
[4]马洁.构建应用型护理人才素质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1,8(5):200-203.
[5]刘教民.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强省[N].中国教育报,2011-07-15:(8).
[6]闫春生,郭晓娜.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方法与体会[J].中华护理教育,2011,8(5):213-215.
作者简介:
王烨(1982—),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护理教育。
王建军(1960—),男,河北围场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高级政工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卫生职业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