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入高校学习深造,然而,大学生队伍的扩大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几乎任何高校都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弱势大学生”群体,如何针对这些“弱势大学生”开展工作,让他们树立信心,为他们解决存在的经济困难、自卑、冷漠和逃避等问题,是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理论界对于“弱势大学生”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笔者自身的学生工作经验,探讨有效援助“弱势大学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弱势 大学生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获得了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校大学生的总人数不断攀升。大学生人数的猛增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管理幅度增大使得辅导员老师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动向。“弱势大学生”是当前各高校中都存在的一个庞大的群体,这部分学生的稳定和良好发展是高校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针对这个群体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少研究和分析,张建从就业压力方面分析了“弱势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①丁西泠对高校的心理弱势群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②慕惠君对“弱势大学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③综观已有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或抽象理论为主,实际操作性不强,或观点片面,值得进一步思考。
1 对“弱势大学生”的界定和分类
丁西泠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着一个“心理弱势群体”,她给心理弱势群体的界定是:在大学校园里,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不被外人理解,自己又不懂、不知或者不敢改变现状,因而心理存在困扰、迷茫的学生群体称为大学校园内的“心理弱势群体”。④朱浩亮则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了定义:一是外显的能力素质方面:大学期间很少涉及除专业知识外的其它知识,知识面狭窄,文化素质差;没有明显的特长,等等。二是内隐的心理素质方面:缺乏爱好,又没有必要的文化素质引导,从而精神空虚,生活品位较低;适应性差,焦躁不安;自制力承受力差、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性格存在缺陷;由于各种挫折导致失落感、无足轻重感滋生,等等。⑤以上学者从经济、心理、个人能力等角度对“弱势大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在此,笔者认为所谓“弱势大学生”群体即是指在大学校园中那些因为家庭贫困、心理异常、行为能力低下等因素而无法正常地融入校园集体生活,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群体。
笔者根据自身学生工作的经验,认为当前高校“弱势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首先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这部分贫困学生一般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低保户家庭,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无法支持他们拥有跟其他同学一样的生活水平。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缴纳学费甚至吃饭都成问题,经济因素将直接导致这些学生成为“弱势大学生”。
其次是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因为受到不良成长环境的影响,或者是特殊不愉快经历的影响和刺激,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果长时间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解决,就会使得大学生形成扭曲的异常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异常的心理将会直接致使一个人做出偏激、冷漠、逃避等异常行为,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将很难融入班集体、集体宿舍等环境,一般会被同学孤立而陷入恶性循环的糟糕境地,所以说心理异常大学生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
最后一类“弱势大学生”是行为能力低下的学生群体。这部分群体不仅包括智力比其他同学低下的大学生,还包括一些天生和因后天因素导致肢体不健全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行为能力不及其他的正常同学,往往会遭到来自语言和行为上的歧视和排挤,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同样需要特别注意的“弱势大学生”群体。
实际上,导致一名大学生在高校中成为弱势群体的因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例如经济贫困生要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形成偏激、自卑、冷漠、逃避等心理;行为能力低下的学生也同样容易形成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因此,“弱势大学生”往往同时是经济困难学生和心理异常大学生,或者同时属于行为能力低下和心理异常的大学生,甚至同时属于以上三类“弱势大学生”群体。正是因为这些复杂因素的制约,对于“弱势大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更显得困难,对于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要求也更高。
2 “弱势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和表现
2.1 偏激
偏激(包括思想、语言和行为上的偏激、冲动和叛逆现象)是“弱势大学生”当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外在特征。“弱势大学生”的偏激特性有很多表现形式,包括仇恨富裕的人,对于社会、高校以及学院甚至班级和同学莫名的怨愤甚至怒骂和诅咒,对于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而异常易怒。
有偏激倾向的“弱势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其危害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对高校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付出无法弥补的代价。偏激的大学生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其负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日积月累会对生活和学习圈子中的其他人形成不良影响;偏激的大学生还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跟同学的摩擦,恶语相向、肢体冲突等事件往往由这些学生挑起。这些行为和倾向对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的稳定和秩序等正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2 冷漠
冷漠是当前高校“弱势大学生”的另一普遍特征。“弱势大学生”冷漠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如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对班集体以及他人漠不关心、对学习和生活采取非常消极的态度、对于自身的发展往往也是持无所谓的态度等等。
对于周遭环境、社会和高校、班集体以及同学态度明显冷漠的大学生,无形中已经将自己置身于孤立的环境里,缺乏跟他人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消极、冷漠的“弱势大学生”常常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往往得不到这部分学生的响应和配合,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个人世界当中。不能及时纠正这些“弱势大学生”的怪异行为,一是影响到正常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在消极当中没落,更谈不上个人的规划和发展,对日后的就业和正常生活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2.3 逃避
逃避也是高校“弱势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特征和表现形式。逃避包括内在的心理逃避和外显的行为上的逃避,因为受到某些事件打击或者是成长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会选择逃避的心理或行为,不愿意去面对现实的环境,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这类“弱势大学生”最容易做的就是为自己的堕落或不积极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他们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沟通和交流当中表露出来。往往与这些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人觉得不存在什么沟通的障碍,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却长期地处于班级下游,抑或整天无所事事。对于这类大学生也不能忽视,这种生活和学习态度一旦形成也将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必须及时发现,及时进行专门辅导和纠正。
2.4 自卑
自卑是“弱势大学生”中体现较为普遍和明显的一般特征。其实,自卑其实是分两种表现方式的,即低调和张扬。
所谓“低调”就是平时最常见的自卑表现形式了,学生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同学面前、在老师面前显现得懦弱、胆怯,不敢跟他人接触,更不敢在公众之下表现自己。而张扬的自卑大学生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急于通过奇异的打扮、奇谈怪论、不合时宜地过分展示自己和表现自我,这种行为因为处于不合适的场合和环境中,往往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而受到他人的高度关注也正是这部分自卑大学生自我满足的目的,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得到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自卑容易出现在行为能力低下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当中,心理孤独的大学生也常常会出现自卑的倾向,急欲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自我反而引起他人的反感与嘲笑。
自卑的倾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容易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自信,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自杀行为。对自卑的学生,如何经过援助提高他们的自我接纳与认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3 主要援助措施
为“弱势大学生”群体提供援助是高校辅导员教师的重要工作职责,而庞大的大学生队伍也给援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作为学生辅导员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以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他们最崇高的使命。通过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的观察,“弱势大学生”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笔者认为,援助“弱势大学生”群体主要有以下有效措施:
3.1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援助措施
经济困难是造成高校大学生形成偏激、冷漠、逃避和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类“弱势大学生”群体的援助措施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增加学生的收入,为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国1987年以来就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和救助政策,包括“奖、助、减、免、补”。高校应当切实地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做好贫困学生的奖助学等工作。而作为高校辅导员老师,是当前与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进行摸底和认定,毕竟也存在部分没有恪守诚信的大学生以“假装”贫困来获取本来应该属于真正贫困的大学生享有的助学金和补助;其次,辅导员老师还必须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详实调查和了解以建立和完善在校贫困学生的数据库,这是给予不同贫困生各种等级资助的根本依据,将助学金用在最需要的贫困学生身上。
勤工俭学是目前各高校都在开展的助困方式,通过勤工俭学既能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进行补贴,每个月300~400元的勤工俭学补助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在校贫困大学生来说基本可以解决了吃饭问题。辅导员老师还应该尽力搜集各种兼职信息提供给贫困大学生,在保证与学生学习时间不冲突的基础上多为贫困大学生推荐兼职工作,多方面地拓展贫困学生救助渠道。
此外,利用媒体对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宣传,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助也是可行的援助方式。
3.2 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援助措施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部分同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对非经济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的援助。经过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是处于孤立处境的,不愿意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少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表现形式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喜欢炫耀、言行偏激,不适当地急于表现和证明自己。
对于心理问题大学生,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尽早打开他们的心门,让学生充分地接纳和认可辅导员老师,这也是对他们进行必要援助的第一步。辅导员本来就是以与人沟通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岗位,笔者认为,任何人都不会忍心拒绝他人的真诚,尤其是与学生之间处于师生关系的(下转第4页)(上接第2页)辅导员。因为学生从入校读书开始,对于老师的认可和信任程度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
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应当体现辅导员老师的真诚,在学生看来辅导员老师的来意其实是为其服务而不是严加管理的。透过步步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对其遭遇和怪异的想法表现出同情和理解,当然对学生的私人信息进行保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之公之于众往往会使得辅导员老师永远也无法再走进学生的内心,心理辅导工作也将功亏一篑。
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个人出发,他们最需要的是周围环境中其他人对他们的友好、认同以及重视,所以辅导员老师和同学的友好是必不可少的,而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这部分同学学会树立信心,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认可自己。创造情境辅导的契机,对这些同学的心理成熟是非常好的方式。
3.3 对行为能力低下大学生的援助措施
前文已经提到,本研究对于能力低下学生的定义是指那些智力水平在普通同学之下以及那些身体残疾的学生。这些同学很容易出现自卑的倾向,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援助最根本的目标是就是如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多给他们一些认可和鼓励。
援助行为能力低下大学生应该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入手,辅导员应该与其周边同学进行沟通,为那些“弱势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友爱的成长环境。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完全可以消除那些行为能力低下大学生的各种顾虑,从潜意识里“忘记”自己的缺陷。相互的理解和扶助是学生关系良好的主要体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辅导员老师必要的援助方式。
从行为能力低下大学生自身出发,辅导员老师对其的关怀与鼓舞就是最大的激励,多给予一些认同和赞赏,能够迅速地使这些学生的内心贴近辅导员,产生对辅导员老师的信任、认同甚至依靠感,如此便利于沟通和援助效果的保持和提升。为这些学生寻找合适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总之,作为当代高校的学生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是复杂的,个性化的发展也是非常突出的,而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和倾向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走进了学生的内心,那么一切问题的解决便是找到了突破口。对于问题学生、困难学生,不能忽视,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有问题有困难的学生,而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注释
①张建.论“弱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医学教育探索,2007.6(1).
②④丁西泠.关注高校校园内的“心理弱势群体”.阴山学刊,2006.20(2).
③慕惠君.论大学生“弱势群体”类型及其教育对策.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3).
⑤朱浩亮.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太原大学学报,2005.6(3).
关键词高校 弱势 大学生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获得了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校大学生的总人数不断攀升。大学生人数的猛增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管理幅度增大使得辅导员老师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动向。“弱势大学生”是当前各高校中都存在的一个庞大的群体,这部分学生的稳定和良好发展是高校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针对这个群体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少研究和分析,张建从就业压力方面分析了“弱势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①丁西泠对高校的心理弱势群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②慕惠君对“弱势大学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③综观已有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或抽象理论为主,实际操作性不强,或观点片面,值得进一步思考。
1 对“弱势大学生”的界定和分类
丁西泠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着一个“心理弱势群体”,她给心理弱势群体的界定是:在大学校园里,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不被外人理解,自己又不懂、不知或者不敢改变现状,因而心理存在困扰、迷茫的学生群体称为大学校园内的“心理弱势群体”。④朱浩亮则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了定义:一是外显的能力素质方面:大学期间很少涉及除专业知识外的其它知识,知识面狭窄,文化素质差;没有明显的特长,等等。二是内隐的心理素质方面:缺乏爱好,又没有必要的文化素质引导,从而精神空虚,生活品位较低;适应性差,焦躁不安;自制力承受力差、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性格存在缺陷;由于各种挫折导致失落感、无足轻重感滋生,等等。⑤以上学者从经济、心理、个人能力等角度对“弱势大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在此,笔者认为所谓“弱势大学生”群体即是指在大学校园中那些因为家庭贫困、心理异常、行为能力低下等因素而无法正常地融入校园集体生活,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群体。
笔者根据自身学生工作的经验,认为当前高校“弱势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首先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这部分贫困学生一般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低保户家庭,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无法支持他们拥有跟其他同学一样的生活水平。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缴纳学费甚至吃饭都成问题,经济因素将直接导致这些学生成为“弱势大学生”。
其次是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因为受到不良成长环境的影响,或者是特殊不愉快经历的影响和刺激,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果长时间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解决,就会使得大学生形成扭曲的异常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异常的心理将会直接致使一个人做出偏激、冷漠、逃避等异常行为,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将很难融入班集体、集体宿舍等环境,一般会被同学孤立而陷入恶性循环的糟糕境地,所以说心理异常大学生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
最后一类“弱势大学生”是行为能力低下的学生群体。这部分群体不仅包括智力比其他同学低下的大学生,还包括一些天生和因后天因素导致肢体不健全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行为能力不及其他的正常同学,往往会遭到来自语言和行为上的歧视和排挤,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同样需要特别注意的“弱势大学生”群体。
实际上,导致一名大学生在高校中成为弱势群体的因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例如经济贫困生要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形成偏激、自卑、冷漠、逃避等心理;行为能力低下的学生也同样容易形成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因此,“弱势大学生”往往同时是经济困难学生和心理异常大学生,或者同时属于行为能力低下和心理异常的大学生,甚至同时属于以上三类“弱势大学生”群体。正是因为这些复杂因素的制约,对于“弱势大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更显得困难,对于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要求也更高。
2 “弱势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和表现
2.1 偏激
偏激(包括思想、语言和行为上的偏激、冲动和叛逆现象)是“弱势大学生”当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外在特征。“弱势大学生”的偏激特性有很多表现形式,包括仇恨富裕的人,对于社会、高校以及学院甚至班级和同学莫名的怨愤甚至怒骂和诅咒,对于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而异常易怒。
有偏激倾向的“弱势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其危害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对高校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付出无法弥补的代价。偏激的大学生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其负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日积月累会对生活和学习圈子中的其他人形成不良影响;偏激的大学生还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跟同学的摩擦,恶语相向、肢体冲突等事件往往由这些学生挑起。这些行为和倾向对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的稳定和秩序等正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2 冷漠
冷漠是当前高校“弱势大学生”的另一普遍特征。“弱势大学生”冷漠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如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对班集体以及他人漠不关心、对学习和生活采取非常消极的态度、对于自身的发展往往也是持无所谓的态度等等。
对于周遭环境、社会和高校、班集体以及同学态度明显冷漠的大学生,无形中已经将自己置身于孤立的环境里,缺乏跟他人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消极、冷漠的“弱势大学生”常常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往往得不到这部分学生的响应和配合,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个人世界当中。不能及时纠正这些“弱势大学生”的怪异行为,一是影响到正常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在消极当中没落,更谈不上个人的规划和发展,对日后的就业和正常生活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2.3 逃避
逃避也是高校“弱势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特征和表现形式。逃避包括内在的心理逃避和外显的行为上的逃避,因为受到某些事件打击或者是成长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会选择逃避的心理或行为,不愿意去面对现实的环境,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这类“弱势大学生”最容易做的就是为自己的堕落或不积极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他们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沟通和交流当中表露出来。往往与这些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人觉得不存在什么沟通的障碍,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却长期地处于班级下游,抑或整天无所事事。对于这类大学生也不能忽视,这种生活和学习态度一旦形成也将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必须及时发现,及时进行专门辅导和纠正。
2.4 自卑
自卑是“弱势大学生”中体现较为普遍和明显的一般特征。其实,自卑其实是分两种表现方式的,即低调和张扬。
所谓“低调”就是平时最常见的自卑表现形式了,学生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同学面前、在老师面前显现得懦弱、胆怯,不敢跟他人接触,更不敢在公众之下表现自己。而张扬的自卑大学生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急于通过奇异的打扮、奇谈怪论、不合时宜地过分展示自己和表现自我,这种行为因为处于不合适的场合和环境中,往往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而受到他人的高度关注也正是这部分自卑大学生自我满足的目的,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得到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自卑容易出现在行为能力低下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当中,心理孤独的大学生也常常会出现自卑的倾向,急欲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自我反而引起他人的反感与嘲笑。
自卑的倾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容易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自信,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自杀行为。对自卑的学生,如何经过援助提高他们的自我接纳与认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3 主要援助措施
为“弱势大学生”群体提供援助是高校辅导员教师的重要工作职责,而庞大的大学生队伍也给援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作为学生辅导员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以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他们最崇高的使命。通过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的观察,“弱势大学生”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笔者认为,援助“弱势大学生”群体主要有以下有效措施:
3.1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援助措施
经济困难是造成高校大学生形成偏激、冷漠、逃避和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类“弱势大学生”群体的援助措施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增加学生的收入,为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国1987年以来就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和救助政策,包括“奖、助、减、免、补”。高校应当切实地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做好贫困学生的奖助学等工作。而作为高校辅导员老师,是当前与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进行摸底和认定,毕竟也存在部分没有恪守诚信的大学生以“假装”贫困来获取本来应该属于真正贫困的大学生享有的助学金和补助;其次,辅导员老师还必须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详实调查和了解以建立和完善在校贫困学生的数据库,这是给予不同贫困生各种等级资助的根本依据,将助学金用在最需要的贫困学生身上。
勤工俭学是目前各高校都在开展的助困方式,通过勤工俭学既能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进行补贴,每个月300~400元的勤工俭学补助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在校贫困大学生来说基本可以解决了吃饭问题。辅导员老师还应该尽力搜集各种兼职信息提供给贫困大学生,在保证与学生学习时间不冲突的基础上多为贫困大学生推荐兼职工作,多方面地拓展贫困学生救助渠道。
此外,利用媒体对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宣传,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助也是可行的援助方式。
3.2 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援助措施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部分同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对非经济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的援助。经过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是处于孤立处境的,不愿意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少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表现形式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喜欢炫耀、言行偏激,不适当地急于表现和证明自己。
对于心理问题大学生,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尽早打开他们的心门,让学生充分地接纳和认可辅导员老师,这也是对他们进行必要援助的第一步。辅导员本来就是以与人沟通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岗位,笔者认为,任何人都不会忍心拒绝他人的真诚,尤其是与学生之间处于师生关系的(下转第4页)(上接第2页)辅导员。因为学生从入校读书开始,对于老师的认可和信任程度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
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应当体现辅导员老师的真诚,在学生看来辅导员老师的来意其实是为其服务而不是严加管理的。透过步步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对其遭遇和怪异的想法表现出同情和理解,当然对学生的私人信息进行保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之公之于众往往会使得辅导员老师永远也无法再走进学生的内心,心理辅导工作也将功亏一篑。
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个人出发,他们最需要的是周围环境中其他人对他们的友好、认同以及重视,所以辅导员老师和同学的友好是必不可少的,而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这部分同学学会树立信心,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认可自己。创造情境辅导的契机,对这些同学的心理成熟是非常好的方式。
3.3 对行为能力低下大学生的援助措施
前文已经提到,本研究对于能力低下学生的定义是指那些智力水平在普通同学之下以及那些身体残疾的学生。这些同学很容易出现自卑的倾向,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援助最根本的目标是就是如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多给他们一些认可和鼓励。
援助行为能力低下大学生应该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入手,辅导员应该与其周边同学进行沟通,为那些“弱势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友爱的成长环境。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完全可以消除那些行为能力低下大学生的各种顾虑,从潜意识里“忘记”自己的缺陷。相互的理解和扶助是学生关系良好的主要体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辅导员老师必要的援助方式。
从行为能力低下大学生自身出发,辅导员老师对其的关怀与鼓舞就是最大的激励,多给予一些认同和赞赏,能够迅速地使这些学生的内心贴近辅导员,产生对辅导员老师的信任、认同甚至依靠感,如此便利于沟通和援助效果的保持和提升。为这些学生寻找合适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总之,作为当代高校的学生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是复杂的,个性化的发展也是非常突出的,而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和倾向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走进了学生的内心,那么一切问题的解决便是找到了突破口。对于问题学生、困难学生,不能忽视,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有问题有困难的学生,而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注释
①张建.论“弱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医学教育探索,2007.6(1).
②④丁西泠.关注高校校园内的“心理弱势群体”.阴山学刊,2006.20(2).
③慕惠君.论大学生“弱势群体”类型及其教育对策.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3).
⑤朱浩亮.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太原大学学报,20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