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维也纳市中心3区,有条街叫梅特涅街,街长只一千多米,宽不过40米。街道两侧多豪华府邸,高宅深院中,花红草碧,古木森然,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宁静。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就座落在这里,在梅特涅街4号。
记得我见到这使馆的第一个印象是:好气派啊!我因工作关系,去过不少驻外使馆;也曾在使馆工作过。使馆是一个国家的驻外领地,馆址多选的是好地方,好房子。但相比之下,驻奥使馆的环境尤为优雅,建筑尤为华贵。
这是一座高大轩敞的七层楼房,地下两层,地上四层,还有一层阁楼。楼体色调明快,门窗雕饰精美,带有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走进楼内,可看到宽敞的宴会厅、电影厅和会客室。大理石的楼梯莹洁光华,雕花的木门古朴典雅。在一间大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绚丽多彩的壁画,俨如在王公贵族的府第一样;这是在别的使馆中很少见到的。
据使馆同志说,这座建筑物建于1897年,原是奥地利当地一银行家的私宅。建筑师名为弗里德里希·沙赫纳尔。1971年5月28日中奥两国建交,1972年我国用2250万奥地利先令(合150万美元)买下了这座房子,作为我驻奥使馆的馆邸。
我有一次连续几天在使馆开会,天天出入梅特涅街,很欣赏使馆的建筑和这街景;同时也了解到了有关这条街和中奥外交史中的一些典故。
原来此街是以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命名的,故称梅特涅街。关于梅特涅其人,读过一点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可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世称梅特涅---温斯堡亲王。他出身豪门,家财万贯,风度翩翩,才能出众,1809年出任奥地利外交大臣,后擢任首相。他憎恨任何革命和改革,是维护欧洲封建制度的最忠诚的卫道士,一切革命思想的最危险的敌人。
1814年拿破仑被打败后,正是出于梅特涅的建议,欧洲君主们到维也纳来开会,建立“神圣同盟”,恢复各国的封建王朝统治,对欧洲进行重新瓜分。奥地利帝国其时已国力式微,但凭借梅特涅的外交才能,也给自己争取到不少利益,分割到意大利的伦巴地和威尼斯等地。当时梅特涅志得意满,声称自己构建了欧洲和平。不料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神圣同盟”土崩瓦解,维也纳人民也发动了起义,梅特涅发现自己成了欧洲最招人恨的人。
梅特涅任首相时,就住在这条街东头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里。(如今这建筑还在,是意大利使馆馆邸。) 在维也纳起义中,愤怒的群众几次搜捕他,要将他处以私刑。他在这里住不下去了,乘了一匹洗衣店的马车,偷偷逃往伦敦。直到1851年才又回到这里,度过孤独的晚年,至1859年病死。他死后不久,他的子孙就把官邸和花园都卖掉了。一些奥地利贵族在花园里盖起了房子,并把花园的小径修成了一条小街,称之为梅特涅街,这便是此街的缘起和来历。
差不多也就是在这时侯,中奥两国开始了在近代历史上的外交来往。1869年,也就是在梅特涅死后十年,奥地利政府派使节常驻中国上海。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也有奥地利一份。中国驻奥地利的外交使团则是从1877年开始的。当时清政府派刘希鸿为驻柏林、鹿特丹和维也纳大使。1906---1907年李鸿章的儿子李清迈也曾当过驻奥地利大使,偕母亲、夫人和一个侄子随任,另有三名随员。民国时期的首任驻奥大使为沈荪龄,此人后来成为汉奸,当了伪满州国的副外长。弱国无外交,中国那时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在中奥交往中自然也抬不起头来。
满清政府的驻奥地利使馆不在梅特涅街,而在维也纳商业区城壕街附近,那也算是一座漂亮的房子。但后来国民党政府无力维持,就把它卖掉了。现在它是法国大使馆,已改建成为一座法式建筑了。
回顾我国驻奥地利使馆的变迁,再看在梅特涅街4号的庄丽的新中国使馆,并想到我今日国力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奥两国友好关系也在持续发展,不由得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我看到,梅特涅街在阳光下一片宁静;梅特涅街4号大门上方的镶着金黄麦穗的中国国徽,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着。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就座落在这里,在梅特涅街4号。
记得我见到这使馆的第一个印象是:好气派啊!我因工作关系,去过不少驻外使馆;也曾在使馆工作过。使馆是一个国家的驻外领地,馆址多选的是好地方,好房子。但相比之下,驻奥使馆的环境尤为优雅,建筑尤为华贵。
这是一座高大轩敞的七层楼房,地下两层,地上四层,还有一层阁楼。楼体色调明快,门窗雕饰精美,带有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走进楼内,可看到宽敞的宴会厅、电影厅和会客室。大理石的楼梯莹洁光华,雕花的木门古朴典雅。在一间大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绚丽多彩的壁画,俨如在王公贵族的府第一样;这是在别的使馆中很少见到的。
据使馆同志说,这座建筑物建于1897年,原是奥地利当地一银行家的私宅。建筑师名为弗里德里希·沙赫纳尔。1971年5月28日中奥两国建交,1972年我国用2250万奥地利先令(合150万美元)买下了这座房子,作为我驻奥使馆的馆邸。
我有一次连续几天在使馆开会,天天出入梅特涅街,很欣赏使馆的建筑和这街景;同时也了解到了有关这条街和中奥外交史中的一些典故。
原来此街是以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命名的,故称梅特涅街。关于梅特涅其人,读过一点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可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世称梅特涅---温斯堡亲王。他出身豪门,家财万贯,风度翩翩,才能出众,1809年出任奥地利外交大臣,后擢任首相。他憎恨任何革命和改革,是维护欧洲封建制度的最忠诚的卫道士,一切革命思想的最危险的敌人。
1814年拿破仑被打败后,正是出于梅特涅的建议,欧洲君主们到维也纳来开会,建立“神圣同盟”,恢复各国的封建王朝统治,对欧洲进行重新瓜分。奥地利帝国其时已国力式微,但凭借梅特涅的外交才能,也给自己争取到不少利益,分割到意大利的伦巴地和威尼斯等地。当时梅特涅志得意满,声称自己构建了欧洲和平。不料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神圣同盟”土崩瓦解,维也纳人民也发动了起义,梅特涅发现自己成了欧洲最招人恨的人。
梅特涅任首相时,就住在这条街东头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里。(如今这建筑还在,是意大利使馆馆邸。) 在维也纳起义中,愤怒的群众几次搜捕他,要将他处以私刑。他在这里住不下去了,乘了一匹洗衣店的马车,偷偷逃往伦敦。直到1851年才又回到这里,度过孤独的晚年,至1859年病死。他死后不久,他的子孙就把官邸和花园都卖掉了。一些奥地利贵族在花园里盖起了房子,并把花园的小径修成了一条小街,称之为梅特涅街,这便是此街的缘起和来历。
差不多也就是在这时侯,中奥两国开始了在近代历史上的外交来往。1869年,也就是在梅特涅死后十年,奥地利政府派使节常驻中国上海。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也有奥地利一份。中国驻奥地利的外交使团则是从1877年开始的。当时清政府派刘希鸿为驻柏林、鹿特丹和维也纳大使。1906---1907年李鸿章的儿子李清迈也曾当过驻奥地利大使,偕母亲、夫人和一个侄子随任,另有三名随员。民国时期的首任驻奥大使为沈荪龄,此人后来成为汉奸,当了伪满州国的副外长。弱国无外交,中国那时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在中奥交往中自然也抬不起头来。
满清政府的驻奥地利使馆不在梅特涅街,而在维也纳商业区城壕街附近,那也算是一座漂亮的房子。但后来国民党政府无力维持,就把它卖掉了。现在它是法国大使馆,已改建成为一座法式建筑了。
回顾我国驻奥地利使馆的变迁,再看在梅特涅街4号的庄丽的新中国使馆,并想到我今日国力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奥两国友好关系也在持续发展,不由得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我看到,梅特涅街在阳光下一片宁静;梅特涅街4号大门上方的镶着金黄麦穗的中国国徽,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