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高石油价格时代到来了。如今,如果有人预测石油会回到每桶50美元,可能没有人会相信;现在,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石油将长时间徘徊在高位,对于这种预测已产生分歧,事实只有让时间来验证。
时下的通货膨胀成为全世界的难题,这其中高油价是最大的推动力量,很多国家都在通过多种措施控制通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龙头”,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就越大。因此,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特别是针对石油行业的政策越发重要。
上调石油价格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上调石油价格符合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讲,在社会遭遇严重危机及市场失灵领域,价格管制仍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当市场规律无法发挥作用或者强制运用市场规律将严重违背社会公平准则时,价格管制就是最佳调节手段,它既可以弥补效率的缺失,也可以降低行为主体利益受损程度,并且它还具有达成目标时滞短的优势。这也是中国政府为什么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背景下坚持油价管制八个月的原因所在。
然而,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最重要的作用机制,只有合适的价格才能正确反映供给和需求,才能正确调动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保证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任何价格的管制只能是短期行为,而不可将其长期化,即使是具有强烈公共品属性的石油的价格也不例外。
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石油价格管制已经给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供给不足。1-5月两大石油集团的炼油毛利分别为-14.64、-14.33、-15.10、-17.01、-23.43美元/桶,亏损愈趋严重。由于国内石油价格不能根据国际油价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造成了中石化与中石油必须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经营,这不仅会降低两大石油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国内油品严重短缺。与此同时,针对价格管制造成的损失,中央主要只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补贴。在财政补贴跟不上的地方,众多中小企业的损失无人埋单,企业只好停产,从而加剧了供应的短缺。
第二,造成CPI下降的假象。由于国内对能源价格的管制,成品油价格没有随着国际油价大幅上涨而同步上调,电力价格上涨也远远落后于PPI指数。国内粮食价格在国际粮价大幅飙升的背景下维持了稳定,随着猪肉、蔬菜的供给增加,目前食品因素带动CPI开始有回落的迹象,这些都避免了短期通胀压力的进一步扩大。但是,这样被压低的通胀率数字并不能说明物价被控制住了。价格管制属于权宜之计,只能推迟被管制商品价格上涨的时间。未来一旦管制失效,商品上涨压力全面释放,国内通胀形势必将恶化。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总统在“石油危机”冲击后,宣布冻结美国的石油和工资价格,可是因为货币过多的问题没解决,结果物价管制打击了供给,使“短缺”更加严重。等到物价管制实在守不住,通胀指数立刻迅猛上涨,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三,影响产业利润结构。政府为抵御通胀而实施的价格管制严重扭曲了产业链上利润结构。价格管制在客观上扭曲了中国的上下游产业增长:一是对于上游行业补贴不足。石化、农业等行业由于价格管制虽然享受了补贴措施,但补贴不足,依然无法解决这些产业的增长矛盾。二是对于中下游行业补贴过度。由于上游重要成本价格被管制,形成了对中下游行业补贴过度的现象。对于中下游的过度补贴导致对消耗型增长方式惯性依赖,难以把握产业升级的契机,而对资源品的持续消耗同时也加剧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对于中下游的过度补贴变相转化对出口的补贴,加大汇率升值的压力。另外,虽然成品油被管制,其他很多石油石化产业链下的化工产品也都出现了价格上涨现象。
逐步放松价格管制不仅能够缓解上述矛盾,更主要的是还可极大减轻财政负担。中国在财政收入方面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原先预计财政赤字为1800亿,占GDP的比重降到0.65%。在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或者抑制通胀,我国价格管制的同时,也不断的加大补贴力度。随着国际原油持续上涨,对成品油的补贴也在上升,2008年一季度补贴中石化74亿元,4月份又补贴了71亿,全年的补贴额度可能需要在500亿以上。这将给财政带来显著的压力,按此计算今年需要的价格补贴就将超过预算的财政赤字。此外,今年自然灾害严重,仅汶川大地震,中央财政就安排250亿元的抗震救灾投入和700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因此在财政方面并不是十分宽裕。显然,这种价格补贴对财政而言是难以长期为继的。
石油价格上调对物价总水平的几何影响
石油价格上调是一柄双刃剑:不调整会给经济运行机制带来扭曲,不利于长期发展;不适当的调整又会引起价格快速上涨,不利于当前经济的稳定。如何设计油价上调的幅度和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兼顾经济的近期稳定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定量度量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我们利用最新的2005年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得出相应的估算值。依据2005年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假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调17.9%,不考虑消费环节的补贴或价格管制,那么消费物价可能会因此上涨1个百分点。
当然,这只是完全传导下可能产生的结果,事实上,在过去数年中,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原材料以及煤炭的价格每年涨幅在10%-18%之间,成本传导至消费品价格却都非常有限,消费品出厂价格的年均涨幅仅为0.4%。有关研究也显示,即使世界油价上涨100%,最终在美国和香港也只能分别引起CPI指数上涨1%和0.5%。因此,即使成品油以及相关产品价格上涨18%,CPI也不会上涨那么多。其原因在于下游产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并且国家对中间产品实行价格管制,这样,传导链条就并不十分通畅。比如今年6月份的提价,发改委强调要控制油价上调的连锁反应,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液化气、天然气价格均不得提高,而且油价占CPI仅3%,直接影响有限。根据历史经验,结合当前物价传导机制综合分析,我们预计,成品油价格上调了17%左右,对消费物价的影响将在0.3~0.5个百分点之间。
石油价格上调对各行业成本水平冲击有多大
石油作为基础性原料,其价格的上涨必然增加下游各行业的成本。我们利用2005年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假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调17.9%,那么,相关行业的成本均将有所上升,但成本变化幅度不一(详见表1)。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成本上升最为明显,金属采选业和加工业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以工业行业为例,以2007年各行业主营成本利润率为基数,假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调17.9%,那么其2007年的主营成本利润率将有所下降(具体详见表2)。从中可见,如果高耗能行业的成本不能有效转嫁的话,成品油价格的上调,相对其他行业,其利润水平将会有相对大的缩减,而低耗能行业相对所受影响要小一些。
石油价格上调对就业影响体现在哪里
石油价格上调对就业的影响的路径主要是,价格上调后,由于经济成本的提高,短时期内,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不能马上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其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经济增速的放慢,将影响吸纳就业的能力。
总体上说,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之中,就业的增加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就业的增加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经济增幅提高,制造业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幅降低,制造业就业人员减少,二者之间关联度极高。特别是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制造业就业人员增加较多,成为吸纳新增就业者的主力(详见表3)。而油价提高后,制造业增速有所放缓不可避免,这样短时期内对就业将形成冲击。
我们以工业企业为例,假设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在2005—2007年的平均水平上,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之差的增长与就业人数增加的弹性保持不变的话,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调17.9%后,那么,由于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之差的增长会受到一定影响,相应地,对就业人员增加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价格不调整,可能会少增加50万人左右。而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不能保持,而主营业务成本增速在提高的话,可能影响会更大一些(详见图1、图2、图3)。
下半年油价怎样改革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调整了一次油价,我国炼油企业目前仍然处于严重的政策性亏损状态。以目前国际油价为基准,如果要让炼油企业达到盈亏平衡或者稍有盈利,还需要以上次相同的幅度再提价3次。换句话说,未来油价改革还必须进行下去。但正如上述分析,尽管油价改革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对宏观经济、物价、就业与行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期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下一步油价改革必须长短兼顾,谨慎进行,同时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1、 成品油价格改革并非是价格与国际水平的简单接轨
推进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价格改革的大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若简单地与国际接轨并划上等号,这种思维不尽合理,甚至可能带来一些危险。因为就全球范围看,资源市场还远不是一个成熟、规范市场,因投机造成的市场大幅震荡不仅没有逐渐减少,而是变得越来越多。更为严重的是,资源价格已经越来越成为西方国家打压新兴国家的一种武器。如果国内市场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上市场“失灵”不仅会导致国内出现紊乱,而且还可能使整个经济社会陷入困境。
2、油价改革必须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油价改革给宏观经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通货膨胀。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原油和食品价格给全球稳定增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严重冲击了弱势国家。各种迹象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世界油价和粮价上涨的幕后推手,其目的是中止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快速增长,以期让陷入次级债危机之中的美国依然能够稳居世界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希望将物价控制在 4.8%以下已经不太现实。但是,从过去经验看,一旦物价水平涨幅超过了10%,居民的物价上涨预期将极大地被激发,物价上涨的速度将迅速加快。因而,总体物价10%的涨幅是石油等资源价格改革必须参考的上限。根据我们的预测,如果下半年国内外形势没有太大变化,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左右,与10%的“红线”相比,还有3个百分点的空间。而根据前面分析,油价上涨17.9%的情况下,CPI增幅将加大0.4个百分点左右。如果简单地进行线性推算,似乎再连续几次以相同幅度上价油价应当没有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我们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因素,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
一是为其他资源价格配套改革留出空间。从改革的方向看,资源价格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系统性进行,不能单兵突击,否则依然会形成价格体系的扭曲,达不到理顺价格的目的。与石油情况相同的是,其他资源比如说电力、煤、气、矿石等同样存在着价格上调的需要,因而必须为它们的配套改革预留空间。
二是资源价格改革对总体物价的影响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企业对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企业效益越好,消化能力就越强,资源价格上涨转移到CPI的比例就越小。反之亦然。从目前的情况看,工业企业效益格局已经由前几年的增收快于增产逆转为增收慢于增产,对资源价格上涨的内部消化能力已经较弱。随着油价的不断升高,企业将新增成本转嫁出去的倾向就将越来越强。换句话说,未来即使油价上调幅度不变,但对CPI的影响将不断加大。
三是要考虑通货膨胀对热钱的刺激作用。近年来,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速度在加快。未来,这些“热钱”的快速集中撤离将来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出现紊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而严重通货膨胀无疑将是“热钱”快速撤离的一个最好导火索。某种意义上讲,防范通货膨胀就是在防范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另外,衡量油价改革是否处于可承受范围,还有其他二个指标,即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这里又有两个参考标准:一是今年经济增长速度不应该跌到9%以下,明年经济增长速度不应该跌到8%以下。二是经济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物价的增长幅度。
从就业看,今年我国计划新增就业人数为1000万,未来两年基本维持在这水平上,尽管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已经达到了640万,为全年目标任务的64%。如果没有新的大变化,全年目标可实现。但要考虑油价改革对就业特别是短期就业的叠加冲击效应。
3、改革宜“小步多次”,但并不预先设定明确的改革时间表
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是除了产油国之外油价最低的国家,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价格改革空间非常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操之过急。在新兴经济体中,越南通货膨胀之所以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越南2007年才加入WTO,而此前越南价格水准明显低于世界水平。近一年多来,越南急于将国内价格水平调整到世界水平,从而导致了包括食品在内的价格出现大幅上升,造成较高的通货膨胀。以此为鉴,我国成品油等资源价格的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状况以“小步多次”的方式向前稳步推进。同时,也不宜设置明确的时间表,以避免炒作和囤积居奇现象的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尤其是要考虑为其他资源价格的配套改革预留空间,下半年国际通货膨胀压力如果不出现明显的回落,国内油价至多只能以相同的幅度提价一次为宜。与此同时,根据对明年的经济运行态势的初步预测,在2009年国内油价也最多只能以相同的幅度提价二次。
出口退税预案。通过财政补贴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方式,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对于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节能环保设施、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初级产品、食品、农资产品进口关税水平等。
时下的通货膨胀成为全世界的难题,这其中高油价是最大的推动力量,很多国家都在通过多种措施控制通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龙头”,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就越大。因此,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特别是针对石油行业的政策越发重要。
上调石油价格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上调石油价格符合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讲,在社会遭遇严重危机及市场失灵领域,价格管制仍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当市场规律无法发挥作用或者强制运用市场规律将严重违背社会公平准则时,价格管制就是最佳调节手段,它既可以弥补效率的缺失,也可以降低行为主体利益受损程度,并且它还具有达成目标时滞短的优势。这也是中国政府为什么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背景下坚持油价管制八个月的原因所在。
然而,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最重要的作用机制,只有合适的价格才能正确反映供给和需求,才能正确调动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保证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任何价格的管制只能是短期行为,而不可将其长期化,即使是具有强烈公共品属性的石油的价格也不例外。
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石油价格管制已经给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供给不足。1-5月两大石油集团的炼油毛利分别为-14.64、-14.33、-15.10、-17.01、-23.43美元/桶,亏损愈趋严重。由于国内石油价格不能根据国际油价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造成了中石化与中石油必须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经营,这不仅会降低两大石油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国内油品严重短缺。与此同时,针对价格管制造成的损失,中央主要只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补贴。在财政补贴跟不上的地方,众多中小企业的损失无人埋单,企业只好停产,从而加剧了供应的短缺。
第二,造成CPI下降的假象。由于国内对能源价格的管制,成品油价格没有随着国际油价大幅上涨而同步上调,电力价格上涨也远远落后于PPI指数。国内粮食价格在国际粮价大幅飙升的背景下维持了稳定,随着猪肉、蔬菜的供给增加,目前食品因素带动CPI开始有回落的迹象,这些都避免了短期通胀压力的进一步扩大。但是,这样被压低的通胀率数字并不能说明物价被控制住了。价格管制属于权宜之计,只能推迟被管制商品价格上涨的时间。未来一旦管制失效,商品上涨压力全面释放,国内通胀形势必将恶化。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总统在“石油危机”冲击后,宣布冻结美国的石油和工资价格,可是因为货币过多的问题没解决,结果物价管制打击了供给,使“短缺”更加严重。等到物价管制实在守不住,通胀指数立刻迅猛上涨,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三,影响产业利润结构。政府为抵御通胀而实施的价格管制严重扭曲了产业链上利润结构。价格管制在客观上扭曲了中国的上下游产业增长:一是对于上游行业补贴不足。石化、农业等行业由于价格管制虽然享受了补贴措施,但补贴不足,依然无法解决这些产业的增长矛盾。二是对于中下游行业补贴过度。由于上游重要成本价格被管制,形成了对中下游行业补贴过度的现象。对于中下游的过度补贴导致对消耗型增长方式惯性依赖,难以把握产业升级的契机,而对资源品的持续消耗同时也加剧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对于中下游的过度补贴变相转化对出口的补贴,加大汇率升值的压力。另外,虽然成品油被管制,其他很多石油石化产业链下的化工产品也都出现了价格上涨现象。
逐步放松价格管制不仅能够缓解上述矛盾,更主要的是还可极大减轻财政负担。中国在财政收入方面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原先预计财政赤字为1800亿,占GDP的比重降到0.65%。在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或者抑制通胀,我国价格管制的同时,也不断的加大补贴力度。随着国际原油持续上涨,对成品油的补贴也在上升,2008年一季度补贴中石化74亿元,4月份又补贴了71亿,全年的补贴额度可能需要在500亿以上。这将给财政带来显著的压力,按此计算今年需要的价格补贴就将超过预算的财政赤字。此外,今年自然灾害严重,仅汶川大地震,中央财政就安排250亿元的抗震救灾投入和700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因此在财政方面并不是十分宽裕。显然,这种价格补贴对财政而言是难以长期为继的。
石油价格上调对物价总水平的几何影响
石油价格上调是一柄双刃剑:不调整会给经济运行机制带来扭曲,不利于长期发展;不适当的调整又会引起价格快速上涨,不利于当前经济的稳定。如何设计油价上调的幅度和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兼顾经济的近期稳定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定量度量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我们利用最新的2005年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得出相应的估算值。依据2005年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假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调17.9%,不考虑消费环节的补贴或价格管制,那么消费物价可能会因此上涨1个百分点。
当然,这只是完全传导下可能产生的结果,事实上,在过去数年中,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原材料以及煤炭的价格每年涨幅在10%-18%之间,成本传导至消费品价格却都非常有限,消费品出厂价格的年均涨幅仅为0.4%。有关研究也显示,即使世界油价上涨100%,最终在美国和香港也只能分别引起CPI指数上涨1%和0.5%。因此,即使成品油以及相关产品价格上涨18%,CPI也不会上涨那么多。其原因在于下游产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并且国家对中间产品实行价格管制,这样,传导链条就并不十分通畅。比如今年6月份的提价,发改委强调要控制油价上调的连锁反应,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液化气、天然气价格均不得提高,而且油价占CPI仅3%,直接影响有限。根据历史经验,结合当前物价传导机制综合分析,我们预计,成品油价格上调了17%左右,对消费物价的影响将在0.3~0.5个百分点之间。
石油价格上调对各行业成本水平冲击有多大
石油作为基础性原料,其价格的上涨必然增加下游各行业的成本。我们利用2005年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假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调17.9%,那么,相关行业的成本均将有所上升,但成本变化幅度不一(详见表1)。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成本上升最为明显,金属采选业和加工业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以工业行业为例,以2007年各行业主营成本利润率为基数,假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调17.9%,那么其2007年的主营成本利润率将有所下降(具体详见表2)。从中可见,如果高耗能行业的成本不能有效转嫁的话,成品油价格的上调,相对其他行业,其利润水平将会有相对大的缩减,而低耗能行业相对所受影响要小一些。
石油价格上调对就业影响体现在哪里
石油价格上调对就业的影响的路径主要是,价格上调后,由于经济成本的提高,短时期内,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不能马上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其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经济增速的放慢,将影响吸纳就业的能力。
总体上说,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之中,就业的增加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就业的增加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经济增幅提高,制造业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幅降低,制造业就业人员减少,二者之间关联度极高。特别是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制造业就业人员增加较多,成为吸纳新增就业者的主力(详见表3)。而油价提高后,制造业增速有所放缓不可避免,这样短时期内对就业将形成冲击。
我们以工业企业为例,假设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在2005—2007年的平均水平上,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之差的增长与就业人数增加的弹性保持不变的话,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调17.9%后,那么,由于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之差的增长会受到一定影响,相应地,对就业人员增加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价格不调整,可能会少增加50万人左右。而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不能保持,而主营业务成本增速在提高的话,可能影响会更大一些(详见图1、图2、图3)。
下半年油价怎样改革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调整了一次油价,我国炼油企业目前仍然处于严重的政策性亏损状态。以目前国际油价为基准,如果要让炼油企业达到盈亏平衡或者稍有盈利,还需要以上次相同的幅度再提价3次。换句话说,未来油价改革还必须进行下去。但正如上述分析,尽管油价改革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对宏观经济、物价、就业与行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期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下一步油价改革必须长短兼顾,谨慎进行,同时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1、 成品油价格改革并非是价格与国际水平的简单接轨
推进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价格改革的大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若简单地与国际接轨并划上等号,这种思维不尽合理,甚至可能带来一些危险。因为就全球范围看,资源市场还远不是一个成熟、规范市场,因投机造成的市场大幅震荡不仅没有逐渐减少,而是变得越来越多。更为严重的是,资源价格已经越来越成为西方国家打压新兴国家的一种武器。如果国内市场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上市场“失灵”不仅会导致国内出现紊乱,而且还可能使整个经济社会陷入困境。
2、油价改革必须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油价改革给宏观经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通货膨胀。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原油和食品价格给全球稳定增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严重冲击了弱势国家。各种迹象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世界油价和粮价上涨的幕后推手,其目的是中止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快速增长,以期让陷入次级债危机之中的美国依然能够稳居世界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希望将物价控制在 4.8%以下已经不太现实。但是,从过去经验看,一旦物价水平涨幅超过了10%,居民的物价上涨预期将极大地被激发,物价上涨的速度将迅速加快。因而,总体物价10%的涨幅是石油等资源价格改革必须参考的上限。根据我们的预测,如果下半年国内外形势没有太大变化,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左右,与10%的“红线”相比,还有3个百分点的空间。而根据前面分析,油价上涨17.9%的情况下,CPI增幅将加大0.4个百分点左右。如果简单地进行线性推算,似乎再连续几次以相同幅度上价油价应当没有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我们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因素,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
一是为其他资源价格配套改革留出空间。从改革的方向看,资源价格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系统性进行,不能单兵突击,否则依然会形成价格体系的扭曲,达不到理顺价格的目的。与石油情况相同的是,其他资源比如说电力、煤、气、矿石等同样存在着价格上调的需要,因而必须为它们的配套改革预留空间。
二是资源价格改革对总体物价的影响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企业对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企业效益越好,消化能力就越强,资源价格上涨转移到CPI的比例就越小。反之亦然。从目前的情况看,工业企业效益格局已经由前几年的增收快于增产逆转为增收慢于增产,对资源价格上涨的内部消化能力已经较弱。随着油价的不断升高,企业将新增成本转嫁出去的倾向就将越来越强。换句话说,未来即使油价上调幅度不变,但对CPI的影响将不断加大。
三是要考虑通货膨胀对热钱的刺激作用。近年来,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速度在加快。未来,这些“热钱”的快速集中撤离将来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出现紊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而严重通货膨胀无疑将是“热钱”快速撤离的一个最好导火索。某种意义上讲,防范通货膨胀就是在防范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另外,衡量油价改革是否处于可承受范围,还有其他二个指标,即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这里又有两个参考标准:一是今年经济增长速度不应该跌到9%以下,明年经济增长速度不应该跌到8%以下。二是经济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物价的增长幅度。
从就业看,今年我国计划新增就业人数为1000万,未来两年基本维持在这水平上,尽管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已经达到了640万,为全年目标任务的64%。如果没有新的大变化,全年目标可实现。但要考虑油价改革对就业特别是短期就业的叠加冲击效应。
3、改革宜“小步多次”,但并不预先设定明确的改革时间表
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是除了产油国之外油价最低的国家,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价格改革空间非常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操之过急。在新兴经济体中,越南通货膨胀之所以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越南2007年才加入WTO,而此前越南价格水准明显低于世界水平。近一年多来,越南急于将国内价格水平调整到世界水平,从而导致了包括食品在内的价格出现大幅上升,造成较高的通货膨胀。以此为鉴,我国成品油等资源价格的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状况以“小步多次”的方式向前稳步推进。同时,也不宜设置明确的时间表,以避免炒作和囤积居奇现象的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尤其是要考虑为其他资源价格的配套改革预留空间,下半年国际通货膨胀压力如果不出现明显的回落,国内油价至多只能以相同的幅度提价一次为宜。与此同时,根据对明年的经济运行态势的初步预测,在2009年国内油价也最多只能以相同的幅度提价二次。
出口退税预案。通过财政补贴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方式,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对于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节能环保设施、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初级产品、食品、农资产品进口关税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