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上,我总会对孩子们说:“大胆,自由地想象。”其实,我只是赋予“自由”了一种形式。在他们想象之前我在心里给孩子们画了“一亩三分地”。在这“一亩三分地”内想象的内容,我给予肯定,认可;超出了这“一亩三分地”的范围,我会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导”进这片圈禁的土地。这,不是真的想象,这只是赋予想象一种口号,一种形式!至此,我开始反思,开始改变,开始让想象“真”起来。在课堂中,我尽力呵护孩子的童心,让孩子放飞自由心灵,在想象的辽阔草原上自由驰骋!
【关键词】禁锢 想象 自由 解放 尊重 赞赏
说到想象,我一直认为自己还是很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注意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这种培养孩子想象的能力却被自己固执的控制着,只是在口头上赋予了想象一种形式,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尊重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一节公开课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真正想法。
那是上《火烧云》那一课,在学校上公开课,有很多老师在教室后面听课。在课堂上,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我出示了很多火烧云的图片,让孩子们自由想象这些漂亮、形态各异的云还像什么。孩子么七嘴八舌,发言很积极,其中有个小姑娘站起来,指着其中的一朵云说:“老师,我觉得这朵云很像一只兔子,我想它可能正在一条宽阔的河里游泳。”小姑娘的话音一落,好几个孩子叫起来:“对!对!真像一只兔子!”我朝图片望去,的确,那朵云确实很像一只兔子趴着,举着胳膊,说它在游泳还真像那么回事。可是,当时的我却在心里说:“孩子,你怎么信口胡说呢?后面还坐着听课的老师呢!你见过兔子游泳吗?兔子怎么会到河里游泳呢?这不是误导大家吗?”为了课堂上的“效果”,我毅然对孩子说:“孩子,请你再想想好吗?兔子会游泳吗?”听了我的话,小姑娘脸红了,看起来忸怩不安,不再说话,坐下了。
课还是继续上,其它的环节还算顺利,大家也没怎么注意这个细小的“插曲”。这个小姑娘的发言我也在心里嘀咕了一阵后,淡忘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小故事,课堂上小姑娘的一言一行,如雨后彩虹,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使我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羞愧,深深地自责。
那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让孩子们自由画一条溪流,并涂上颜色。我心想,溪流能有什么颜色呢?还不是无色的,顶多有些淡淡的绿色。这个老师要干什么?正想着,可爱的溪流出现了,粉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各种各样颜色的溪流出现在大家们面前。老师没有讶异,没有阻止,只有欣赏和赞美。我想,红色的溪流?蓝色的溪流?怎么可能见到!老师微笑着让其中的一个孩子谈谈为什么要把溪流画成粉色,孩子自豪地说:“因为春天的时候,小溪上的冰解冻了,天气暖和了,小溪也觉得很暖和,照着暖暖的太阳,小溪好像也穿上了一件暖和的粉衣裳。”老师惊讶于孩子的想象,孩子满意的坐下了。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画的小溪是绿色的。你想啊,小溪周围都是草地啊,树木啊,一片绿色。小溪在它们的映照下,也变成了绿色,在和他们比美呢!”还是老师的赞美,孩子仍然欢天喜地的坐下了。画蓝色小溪的孩子说:“蓝天都是蓝色的,小溪当然是蓝色的了。因为它们是好朋友啊,蓝天把自己的蓝色分给了小溪。”就这样,站起来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解释,老师也微笑着接受、赞美了每一个孩子的想法。看到这里,我眼前猛的出现了小姑娘那忸怩的样子,耳边仿佛响起了她那稚嫩的童声:“老师,那像一只猴子,它在游泳呢!”是啊!既然在想象的世界里,小溪可以是粉色,可以是绿色,可以是各种各样的颜色,那为什么在想象的世界里,猴子就不可以去游泳呢!
至此,我恍然大悟,不是猴子不可以去游泳,是我不允许它去游泳!禁锢学生思维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我,是我的思维!我在他们想象之前给孩子们画了“一亩三分地”。在这“一亩三分地”内想象的内容,我给予肯定,认可;超出了这“一亩三分地”的范围,我会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导”进这片圈禁的土地。这,不是真的想象,这只是赋予想象一种口号,一种形式!至此,我开始深深地反思,怎么让孩子的想象“真”起来,不再流于形式。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处处倾听孩子的意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再让自己“成人式”的思维和眼光束缚孩子的想想,想方设法从各种途径培养、关注孩子的想象力。主要做法有:
一、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自由想象。如教学《天窗》这一课时,我让孩子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就置身于这地洞似的黑屋里,忽然眼前出现了一片亮光,是天窗!此时,你心情如何?又会透过这一片仅有的光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孩子们进入了这样一种情境,畅所欲言,把文字背后的画面描绘的栩栩如生,思绪也随着自己的想象飞的很远很远。
二、从文字中想象画面。语文课文中经常会有优美的景物描写,我会让孩子们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如教学《山村的早晨》时,读着文中优美的语言,仿佛让自己置身于此,说说眼前出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在静止的语言和景物在学生的头脑和描述中“动”起来。
三、借助文本补白,拓展想象。如教学《麻雀》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我引导孩子展开想象,麻雀不会说话,那么此时此刻,它的尖叫声中包含着什么?假如它会说话,他会尖叫着说些什么?通过孩子们的想象,一只伟大的、冒着必死的勇气救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深入孩子们的心中。
四、续写故事,丰富想象。在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如《“不高兴”和“没头脑”》一文,我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想象,他们今后还会遇到什么麻烦?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孩子们通过想象,更进一步地理解了文章的寓意,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丰富自由的想象、表达中,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思想、才华的舞台。而我,从一开始的“划地想象者”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旁观者”,只参与,只尊重,只赞赏,只是为孩子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所以,给孩子们一片想象的辽阔草原,让他们在这片牧场上尽情驰骋,让兔子在他们的想象中去尽情游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禁锢 想象 自由 解放 尊重 赞赏
说到想象,我一直认为自己还是很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注意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这种培养孩子想象的能力却被自己固执的控制着,只是在口头上赋予了想象一种形式,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尊重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一节公开课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真正想法。
那是上《火烧云》那一课,在学校上公开课,有很多老师在教室后面听课。在课堂上,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我出示了很多火烧云的图片,让孩子们自由想象这些漂亮、形态各异的云还像什么。孩子么七嘴八舌,发言很积极,其中有个小姑娘站起来,指着其中的一朵云说:“老师,我觉得这朵云很像一只兔子,我想它可能正在一条宽阔的河里游泳。”小姑娘的话音一落,好几个孩子叫起来:“对!对!真像一只兔子!”我朝图片望去,的确,那朵云确实很像一只兔子趴着,举着胳膊,说它在游泳还真像那么回事。可是,当时的我却在心里说:“孩子,你怎么信口胡说呢?后面还坐着听课的老师呢!你见过兔子游泳吗?兔子怎么会到河里游泳呢?这不是误导大家吗?”为了课堂上的“效果”,我毅然对孩子说:“孩子,请你再想想好吗?兔子会游泳吗?”听了我的话,小姑娘脸红了,看起来忸怩不安,不再说话,坐下了。
课还是继续上,其它的环节还算顺利,大家也没怎么注意这个细小的“插曲”。这个小姑娘的发言我也在心里嘀咕了一阵后,淡忘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小故事,课堂上小姑娘的一言一行,如雨后彩虹,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使我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羞愧,深深地自责。
那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让孩子们自由画一条溪流,并涂上颜色。我心想,溪流能有什么颜色呢?还不是无色的,顶多有些淡淡的绿色。这个老师要干什么?正想着,可爱的溪流出现了,粉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各种各样颜色的溪流出现在大家们面前。老师没有讶异,没有阻止,只有欣赏和赞美。我想,红色的溪流?蓝色的溪流?怎么可能见到!老师微笑着让其中的一个孩子谈谈为什么要把溪流画成粉色,孩子自豪地说:“因为春天的时候,小溪上的冰解冻了,天气暖和了,小溪也觉得很暖和,照着暖暖的太阳,小溪好像也穿上了一件暖和的粉衣裳。”老师惊讶于孩子的想象,孩子满意的坐下了。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画的小溪是绿色的。你想啊,小溪周围都是草地啊,树木啊,一片绿色。小溪在它们的映照下,也变成了绿色,在和他们比美呢!”还是老师的赞美,孩子仍然欢天喜地的坐下了。画蓝色小溪的孩子说:“蓝天都是蓝色的,小溪当然是蓝色的了。因为它们是好朋友啊,蓝天把自己的蓝色分给了小溪。”就这样,站起来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解释,老师也微笑着接受、赞美了每一个孩子的想法。看到这里,我眼前猛的出现了小姑娘那忸怩的样子,耳边仿佛响起了她那稚嫩的童声:“老师,那像一只猴子,它在游泳呢!”是啊!既然在想象的世界里,小溪可以是粉色,可以是绿色,可以是各种各样的颜色,那为什么在想象的世界里,猴子就不可以去游泳呢!
至此,我恍然大悟,不是猴子不可以去游泳,是我不允许它去游泳!禁锢学生思维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我,是我的思维!我在他们想象之前给孩子们画了“一亩三分地”。在这“一亩三分地”内想象的内容,我给予肯定,认可;超出了这“一亩三分地”的范围,我会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导”进这片圈禁的土地。这,不是真的想象,这只是赋予想象一种口号,一种形式!至此,我开始深深地反思,怎么让孩子的想象“真”起来,不再流于形式。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处处倾听孩子的意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再让自己“成人式”的思维和眼光束缚孩子的想想,想方设法从各种途径培养、关注孩子的想象力。主要做法有:
一、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自由想象。如教学《天窗》这一课时,我让孩子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就置身于这地洞似的黑屋里,忽然眼前出现了一片亮光,是天窗!此时,你心情如何?又会透过这一片仅有的光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孩子们进入了这样一种情境,畅所欲言,把文字背后的画面描绘的栩栩如生,思绪也随着自己的想象飞的很远很远。
二、从文字中想象画面。语文课文中经常会有优美的景物描写,我会让孩子们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如教学《山村的早晨》时,读着文中优美的语言,仿佛让自己置身于此,说说眼前出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在静止的语言和景物在学生的头脑和描述中“动”起来。
三、借助文本补白,拓展想象。如教学《麻雀》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我引导孩子展开想象,麻雀不会说话,那么此时此刻,它的尖叫声中包含着什么?假如它会说话,他会尖叫着说些什么?通过孩子们的想象,一只伟大的、冒着必死的勇气救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深入孩子们的心中。
四、续写故事,丰富想象。在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如《“不高兴”和“没头脑”》一文,我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想象,他们今后还会遇到什么麻烦?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孩子们通过想象,更进一步地理解了文章的寓意,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丰富自由的想象、表达中,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思想、才华的舞台。而我,从一开始的“划地想象者”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旁观者”,只参与,只尊重,只赞赏,只是为孩子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所以,给孩子们一片想象的辽阔草原,让他们在这片牧场上尽情驰骋,让兔子在他们的想象中去尽情游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