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卫东:“应试情商”是抓分法宝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卫东简介】
  著名教育家、应试辅导专家,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育网特聘英语、数学教师。善于研究人的思维过程,做思维训练和海量知识的快速学习辅导。其“思维过程教学法”“考场思维训练”等研究成果,不仅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收效明显,更能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寒假马上就要到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寒假可谓最后的喘息,一开学,就要为高考而冲刺了。年年高考,年年都有在最后阶段慌了手脚的考生。十年寒窗,付出的心血付之东流,殊为可惜。管卫东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应试辅导专家,对复习策略和应试技巧有深入的研究,近期,本刊记者采访了他。
  高考是一场综合性考验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长期从事应试研究,请问,考生的应试心态对成绩的影响有多大?
  管卫东(以下简称管):我做过这方面的统计,考生的心情好坏对分数的影响在总分中能占到50~80分,非常惊人。许多考生没有应试情商的概念,很容易吃亏。
  记:应试情商究竟指什么?
  管:应试情商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包括如何看待考试、如何把握考试等。教育包括三个体系: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和情商体系。在备考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知识体系,而是思维体系和情商体系。备考是考生研究自己的过程,考试则是表达自己的过程,都需要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否则,很有可能饮恨高考;也就是说,高考是一场综合性的考验。
  记:您说备考是考生研究自己的过程,大概是指考生要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吧?
  管:是的。重要的是,在客观评估自己实力的基础上,考生要考虑两件事:第一,如果自己有八成实力,怎样把这八成实力发挥出来?第二,怎样发挥出九成甚至十成实力?对高考来说,这是非常实用的。
  记:我们把这个话题放下,先来谈谈考生家长最关心的复习策略,好吗?
  管:好的。
  回归课本、真题和自我
  记:您认为复习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策略是什么?
  管:最重要的策略是“回归”,回归课本,回归真题,回归自我。
  回归课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考生只是简单地把课本的知识点过一遍,有的考生细化一点,有的考生总结课本上的全部知识点,这些都不是回归课本,充其量是把课本的内容再过一遍。回归课本包括如下几点:
  把课本看一遍,汇总课本上的所有思维方式,以及这些思维方式对出题、解题有多大的影响,而不是知识点。
  看所有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要研究一下,假设不用公式推导,单纯看能不能理解。这是定性的理解。考试答题的时候,定性是第一位,首先定性分析,然后再定量。有一些学生,上课听老师讲时都明白,但一做题就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上课能听懂的是定量计算,没有做定性分析,也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复习备考的时候,必须补上这一课。
  看课本,把那些在真题中体现最多的要点划出来,多做相关的题。有些题,平时会做和考场能拿到分是两码事。考场上,许多表达是瞬间的感性思想,不是理性思维。如果拿到题不能做到不假思索地写出来,而是慢慢思考,那你适合搞研究,不适合参加高考。高考的每一道题,都是在考“条件”和“规律”,要求每个考生很熟练地回答,所以要有针对性地把课本上的要点都找出来,一个也不能少,然后弄懂,做到烂熟。
  记:回归真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管:真题,指的是课本、辅导资料、练习册中出现的原题,也包括在省级以上统考中出现过的原题。真题非常重要,原因有二:
  真题是经过长期研究的,其不科学性是所有题中最低的。相比而言,模拟题精密度不够,导致许多解题方式不好。许多同学认为,真题出过一次以后就不会再出了,所以做真题没有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通过做真题,可以把题目分为若干类型,比如解析几何的考题,不论怎么出,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步骤,这个步骤对任何题目都适用。这是一题多解的技巧。在考场上,复杂的解题方式用不上,只有简单的管用。高考,拿分是硬道理,有了条件反射般的步骤,清醒的时候这样做,不清醒的时候也这样做,何乐而不为呢?
  回归真题,可以体会出题者如何给你设置障碍。比如英语考题,出题者设置的障碍无非就那么几种,要么把正确的选项出得像错误的,要么把错误的选项出得像正确的,要么是单词没有见过,要么是句子整体意思有歧义。无论怎样,正确的选项总是最贴近原文的。数学也大同小异,只不过多了一项计算障碍。这些障碍,考生都需要在复习备考的时候细心总结,做到心里有数。
  记:回归自我又是什么意思呢?
  管:回归课本和真题是“知彼”,回归自我则是“知己”。所谓回归自我,就是考生在复习备考的时候要回顾自己。回顾自己是有必要的,因为在考场上是“我”在做题,而“我”与别人有许多不同,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自己的习惯和盲点。比如,“我”读题的速度很快,容易遗漏要点,“我”读不懂题目的时候不敢做,等等。只有把自己看透了,才能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扬长避短。回归自我如果在回归课本和真题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效果会更好。
  加强理解,拿下假难题
  记:近几年,高考改革的力度在加大,您认为今年高考的出题方式会有哪些变化?
  管:我认为以下两点变化是比较突出的:
  第一点变化:对知识点难度的依赖在降低。最近几年高考,陌生题型明显增多,化学增加了没见过的方程,数学增加了没见过的公式,同时增加了一些大学的题,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这样的题,考的是学生的临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考生没办法事先准备,更不可能死记硬背。我认为这样的出题方式很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点。这样的考题看起来难度大,其实是假难,不是真难。真难的题是看上去什么都会,但就是做不出来;假难的题,你真正理解了题意以后就能做出来。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增加理解的深度。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二点变化:出题方向上考学生基本功的比例增大了。什么是基本功?不只是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审题速度、计算能力、读完题目以后的记忆能力等。
  记:许多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总感觉心里没底。
  管:没错。不客气地说,这是教育体制和讲课氛围造成的。国外的教育,阅读理解以泛读为主,我国则是以精读为主。长期的精读训练使学生养成了一个习惯,先把文章仔细读一遍,然后再答题,而在答题的时候却发现,几个选项好像都见过,没办法,只好回头再看文章。这样就耽误了时间,脑子也给搞乱了,最后还是拿不准。正确的做法是:先泛读一遍,只抓中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看文章找答案。
  记:做英语阅读理解题也是先看题目,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吗?
  管:这要看考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不用先读一遍文章,先看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到文章里找答案。我曾带着学生一节课做6篇短文的阅读理解,学生几乎都能拿满分,可没几个知道文章的意思。说实话,用这种方法阅读是错误的,但考场用来捞分却是实用的。
  别把完美主义带上考场
  记:回过头来讨论应试心理。这个寒假过后,高三学生该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了,尤其是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几次模拟考试下来,他们的心理要承受巨大的考验。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管:考生在模拟考试阶段出现较大的成绩波动,多数问题不是出现在学习上,而是出现在心理上。
  记:考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是什么?
  管:我认为是完美主义,也就是对自己过于苛求,认为自己必须做到尽善尽美。考生的这个心理障碍,其实是学校和家庭联手造成的。老师要求学生“把卓越当成一种习惯”,家长更是望子成龙,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考试排名则教会了孩子什么叫“成王败寇”。考生们容不得自己在考场上有一点闪失,因为一分之差可能就要“决定命运”。我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心理逼迫根本不会刺激考生有更好的发挥,相反的例子倒是比比皆是。许多考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马上感到不舒服、不服输,抖擞起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攻克难关,结果因小失大,后面的高分值题却没时间做。更有甚者,一门发挥不好就感到大难临头,下一门连考场都不想进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在孩子复习备考的阶段,我建议家长跟孩子认真谈一谈,告诉孩子,你是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你要做真实的自己、独特的自己、快乐的自己,这是你的价值所在。要帮助孩子放弃完美主义,允许自己有缺陷。比如,考试时遇到难题,实在做不出来就明智地主动放弃,做下面的题,不要影响心情。
  记:紧张也是影响考生发挥的重要因素。
  管:面临高考,每个考生都会紧张,考生说不紧张,那是在骗自己。其实,紧张无非是害怕出现难题,害怕自己发挥失常。孩子进考场前,家长只要说“不要想得太多,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可以了”,孩子的心情就能安定一些;如果家长鼓励孩子“加油!加油!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孩子只会更害怕。
  记:最后,您对今年的高考考生有什么寄语吗?
  管:首先,希望考生们坚持住。12年寒窗,只为两天,是够残酷的,但这就是我国的国情,无法改变,我们要坦然接受。最后几个月,让我们轻装上阵吧,把过去吃的苦、发生的不快统统忘掉,牢牢把握现在的每一分钟,有效率地复习。现在,可能你已经做不完全部的事情,但能做一点是一点,你做的每一点都会在高考的考场上得到回报。
  其次,考生要相信自己,相信高考的考题比平时做的题难度要小。我认为,老师在这方面也有误区,模拟题偏难,打压了考生的自信心,误导了复习方向。国家教委早已明申,高考基本分是600分;也就是说,只要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再细心一点,这600分是可以拿到的。如果审题不清、做题马虎的毛病没有改掉,却要主抓难题、怪题,就是舍本求末,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家长也要在平时向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
  最后,我以我的人生经历告诉考生们,高考很重要,但不是用来决定命运的,你就是考上北大、清华,也没人保证你未来一帆风顺,你就是高考落榜,也不意味着前途黯淡、无路可走。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为了参加高考,你的人生目标还有很多很多。现在国家大力投入加大蓝领教育的培训,职业院校也是不错的选择。现在,许多大学本科毕业生连工作都找不到,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原因就是他们有一技之长,可以迅速服务社会。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先就业,自食其力以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修,不是更好的选择吗?总之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辉煌的未来,无论高考是否成功。
  记:最后这句话,值得考生家长深深思考。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