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美术课学习的外在诱因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美术学科组织课堂教学中应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刺激学生动起来自主学习,
关键词:激发 美术 兴趣
人的行为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性行为,另一种是意志性行为。所谓情趣性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和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性行为则极大地受目的所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某一行为,即使这种行为是自己极不愿意的。所以,意志性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达到目的后,却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愉快。
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学生对每一科的学习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外在诱因和内在兴趣的差异。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他(她)们的所学都应对将来的生活和生存——升学、谋职等有直接关系。这样,与升学有关的学科教育就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学生不管是否有兴趣都必须用意志克制自己去努力学习。这是学习的外在诱因。而美术学习则无此外在诱因,因为中小学美术课对学生升学、谋职等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学生要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也就不大——除打算报考美术院校或将来以此谋生的学生外。因此,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就应注意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内在兴趣。
以前,由于过于关注和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一再要求学生学这个、记那个,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去甚远,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他(她)们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美术课堂教学,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呢?
一、将“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视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现有水平,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从“合唱”的角度出发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总是无微不至地向学生讲授这个、传授那个,生怕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听见的是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学生的回声却很少。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组织课堂时;应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独唱”的教学方式,而应从“合唱”的角度出发,刺激学生动起来自主学习。
三、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赏析时,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书面化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亲自去思考、判断、鉴别、体验,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的所感所悟及所想,教师绝不应用先入为主的思想简单粗暴地批驳学生新颖的看法和观点,而是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一定的肯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四、注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尽其可能用各种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象、室外写生、参观、访问,甚至用讲故事、做游戏、 听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讲授时也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及趣味性,解除学生心理的压力。
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学好美术的一大动力。当学生画出一张比较优秀的、或是有特点个性的作品时,教师应当堂提出表扬;或及时送出去参展、比赛;或拍成照片保存下来。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六、尝试已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多和其他学科相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已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从美术学科本身来看,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着直接的或暗含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和组织时,应注意和其他学科多联系,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当然,在强调学生的“主人’”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教师作为主导,应该起向导、顾问的作用,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条件,同时教师的正确指导也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参考书籍】
《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任长松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激发 美术 兴趣
人的行为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性行为,另一种是意志性行为。所谓情趣性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和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性行为则极大地受目的所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某一行为,即使这种行为是自己极不愿意的。所以,意志性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达到目的后,却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愉快。
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学生对每一科的学习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外在诱因和内在兴趣的差异。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他(她)们的所学都应对将来的生活和生存——升学、谋职等有直接关系。这样,与升学有关的学科教育就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学生不管是否有兴趣都必须用意志克制自己去努力学习。这是学习的外在诱因。而美术学习则无此外在诱因,因为中小学美术课对学生升学、谋职等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学生要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也就不大——除打算报考美术院校或将来以此谋生的学生外。因此,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就应注意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内在兴趣。
以前,由于过于关注和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一再要求学生学这个、记那个,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去甚远,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他(她)们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美术课堂教学,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呢?
一、将“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视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现有水平,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从“合唱”的角度出发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总是无微不至地向学生讲授这个、传授那个,生怕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听见的是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学生的回声却很少。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组织课堂时;应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独唱”的教学方式,而应从“合唱”的角度出发,刺激学生动起来自主学习。
三、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赏析时,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书面化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亲自去思考、判断、鉴别、体验,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的所感所悟及所想,教师绝不应用先入为主的思想简单粗暴地批驳学生新颖的看法和观点,而是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一定的肯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四、注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尽其可能用各种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象、室外写生、参观、访问,甚至用讲故事、做游戏、 听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讲授时也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及趣味性,解除学生心理的压力。
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学好美术的一大动力。当学生画出一张比较优秀的、或是有特点个性的作品时,教师应当堂提出表扬;或及时送出去参展、比赛;或拍成照片保存下来。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六、尝试已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多和其他学科相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已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从美术学科本身来看,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着直接的或暗含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和组织时,应注意和其他学科多联系,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当然,在强调学生的“主人’”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教师作为主导,应该起向导、顾问的作用,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条件,同时教师的正确指导也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参考书籍】
《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任长松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