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提升线损统计各类数据来源的信息化水平出发,利用营销各系统数据平台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实现线损的“四分”管理和“对时”管理,理顺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流程,堵塞管理漏洞,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线损治理,提升线损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供电公司节能降损效益的实现。
关键词:线损管理 信息数据 节能降损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线损管理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长期主要工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供电服务用户数量增长迅速,原有人工统计手段工作量迅速增大,管理效率低下,容易出错,管理精细化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数量却没有对应增加,产生了效益和管理提升的“瓶颈”效应,亟待解决。
线损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主要是在供电企业现有的机构设置基础上,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在避免繁重的人工统计情况下,在大量的营销系统数据中快速、准确筛选出有效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和管理,实现线损管理有的放矢。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首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管理内容,各部门分别开展信息化数据模型的建设,辅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各类管理措施,全面构建各级线损精细化管理体系。
1 合理安排组织机构岗位以明确职责设置
成立公司级、车间级和班组级三级线损管理网络,层层落实线损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责任,整体协调推进线损管理各方面工作。公司级线损管理负责人由公司经营副总担任,发展策划部归口管理,各相关部室、车间在主任担任负责人的基础上分设线损专责,各车间对应的班组和供电所再设班组级专责人,将线损管理职责从公司至班组明确到个人,避免了基层线损管理责任无法落实的情况出现。
2 构建信息化模型实现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
利用供电企业电量采集系统每天自动抄录计算功能,分别搭建220kV、110kV、35kV、10kV及以下各电压等级模型,实施各电压等级供入、供出计量点的分类分组管理,利用电量采集系统的日冻结数据功能自动采集各类分组的某一天零点数据,每个电压等级的售出电量根据售电分类报表进行统计,按照所需数据特点充分结合用电采集系统和营销MIS系统数据,可轻松获取各电压等级的转入、转出和售出电量,提高各分电压等级线损率数据的统计和计算的信息化水平,比手工进行逐个统计大大减小统计工作量。
在构建信息化模型时,尤其对于10千伏等级的配网线路、台区,因为其供入、售出点数量繁多,对应关系庞杂,为使统计数据真实可用,一是开展一年一轮的定期营业普查和计量普查,二是把好新上业扩和新增加的小区验收的档案核查关,确保档案信息一经录入系统进行流转就准确无误。
3 实施对时线损管理提升线损管理精细化程度
受诸多因素影响,供电企业统计线损受供售抄表不同步影响较大,实时线损数据可用度又严重受到电量采集状况影响,综合考虑以上两者优缺点,可实行对时线损管理,进一步提升线损管理精准水平。
对时线损分析的具体含义就是按照用户售电量性质将公司的售电量分为趸售电量、直供大户电量和直供小户电量三类,根据三类售电量抄表例日对应的时间统计供电量分别进行线损分析。为确保顺利实施采取了三项措施,为实现供售电量对时抄表管理打下基础。一是三类售电量分别规定固定的、统一的抄表例日,并且不允许营销部门随意改动。我公司试行的不同类别供售电量抄表时间分别为:趸售电量为每月月底前6天(天数为31天的大月为26日抄表,天数为30天的小月和2月份25日抄表),直供大户(35千伏以上用户)电量为固定每月25日,直供小户(10千伏及以下)电量为固定每月1日。二是整理电网线路接带用户情况,不同抄表例日的用户决不允许混接在同一条线路上,不同管理单位的用户决不允许混接在同一条线路上。三是将三类用户供电线路的考核计量装置分别进行分组,便于集中批量进行供电量统计,可大大提高分析效率;三类用户的售电量则可以每月从营销报表中分别统计取得。
开展“对时线损”统计分析,可以充分利用电量采集系统和营销MIS系统数据反映真实线损,有效消除供售不同步带来的线损波动,反映线路、台区真实线损情况,及时查找管理问题,明确降损方向,采取有效措施整治,达到预期降损目标。我公司利用这种分析方法,2014年底彻底消灭了线损高于12%的配电线路,线损高于15%的台区数较之2013年减少了70%,同时有利于摸清公司整体的真实线损水平,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时差因素,给线损预测和分析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4 健全相关管理措施实现精细化管理持续化
在线损管理过程中,针对遇到的一些技术、管理、信息方面的问题,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对应精细化管理措施逐个解决,整个线损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4.1 建立漏计电量传递制度。为确保电网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或者故障时,一些接线方式较为复杂的用户的计量方案可以随之得到更改,不会因此造成电量漏计,给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为此在电网运行方式管理部门和售电量结算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了漏计电量通知单流转制度。规定在发生以下情况时:一是旁路开关带路;二是变电站计量装置失流或失压影响电费计量时;三是供电线路改造临时短接出现影响电费计量的特殊方式时,电力调控中心需及时传递漏计电量通知给发展部和营销结算部门,并详细注明运行方式和起止时间。
4.2 配网信息变更传递制度。营配分开后,山东公司面对配网生产引起的负荷调整信息营销部门难以及时知悉的实际情况,在德州公司试行了配网信息传递通知单制度,规定在配网运行方式发生以下变化时,应由设备的运行管理单位负责提报变更信息:一是配电线路干线之间进行负荷调整,或者通过分支开关调整支线线路,二是新送电配电线路从现有线路中调整负荷的情况,三是公用变压器新投运、容量变更或迁移,配电支线改造或迁移工程竣工后,四是因业扩新增、增容、减容、销户变更的,相关单位均应提报《配电运行方式变更通知单》,并附上线路变化后的条图。此传递制度实现了生产信息营销系统同步共享,为配网线损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可靠保证。 4.3 小指标监督考核管理制度。线损管理是以指标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管理,线损目标指标与线损管理辅助小指标共同构成了线损管理指标体系(见下图1)。线损目标指标是最终的目标结果,线损管理辅助小指标是对相关专业线损管理工作质量的管理与考核,体现了全过程细化管理与控制。德州公司在落实省公司指标考核办法基础上,结合小指标的责任分工重新修订完善了线损管理考核制度,将线损指标进行分解梳理,分成目标指标和线损管理小指标。目标指标由各综合管理单位如营业电费室、各客服分中心、调控中心、各县公司承担,可继续向下分解到班组,体现其综合管理能力;辅助小指标由专业职能单位承担,可根据设备分工向下分解到各综合管理单位。具体分工见表1。
针对每项指标的责任单位设置考核标准分别进行考核,通过绩效奖金严格进行奖惩兑现。在考核的基础上针对建立的线损管理体系,定期对其中相关的工作完成质量进行评价,提出考核意见,以促进整个管理体系建设的加快进行。考核环节的建设,使得整个线损管理形成统计→监控→分析→治理→考核的闭环管理,环环相扣,使线损率管控由事后控制向全过程实时化转变,实现了“实时监控、限时分析、及时治理”。
表1 线损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
综上所述,以信息化实现线损管理精细化整合了各系统指标预测数据来源,在充分考虑到供售时差存在的前提下,综合线损指标预测、管控水平得到提升,线损预测准确率指标的完成得到保障。通过加强各环节各指标的分析和考核,建立了线损、抄核收以及电网经济运行等专业的联动机制,确保了异常情况最早发现、影响因素最快处置,横向联动、纵向沟通,有效保障了公司的指标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融合了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通过集约、整合各系统数据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各级线损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手段,实现了远程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线损率由人工计算、阶段统计向系统实时计算、自动统计转变,大量信息数据报表的自动汇集和生成,进一步实现了线损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实用化和高效化。对于保证线损指标管理的先进性、可控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从根.线损管理精细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24).
[2]张海英,高德伟,吴立冬.浅析农电网线路降损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1).
[3]周金华,魏鹏飞,王超.对如何降低线损率的措施浅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4).
关键词:线损管理 信息数据 节能降损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线损管理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长期主要工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供电服务用户数量增长迅速,原有人工统计手段工作量迅速增大,管理效率低下,容易出错,管理精细化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数量却没有对应增加,产生了效益和管理提升的“瓶颈”效应,亟待解决。
线损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主要是在供电企业现有的机构设置基础上,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在避免繁重的人工统计情况下,在大量的营销系统数据中快速、准确筛选出有效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和管理,实现线损管理有的放矢。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首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管理内容,各部门分别开展信息化数据模型的建设,辅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各类管理措施,全面构建各级线损精细化管理体系。
1 合理安排组织机构岗位以明确职责设置
成立公司级、车间级和班组级三级线损管理网络,层层落实线损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责任,整体协调推进线损管理各方面工作。公司级线损管理负责人由公司经营副总担任,发展策划部归口管理,各相关部室、车间在主任担任负责人的基础上分设线损专责,各车间对应的班组和供电所再设班组级专责人,将线损管理职责从公司至班组明确到个人,避免了基层线损管理责任无法落实的情况出现。
2 构建信息化模型实现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
利用供电企业电量采集系统每天自动抄录计算功能,分别搭建220kV、110kV、35kV、10kV及以下各电压等级模型,实施各电压等级供入、供出计量点的分类分组管理,利用电量采集系统的日冻结数据功能自动采集各类分组的某一天零点数据,每个电压等级的售出电量根据售电分类报表进行统计,按照所需数据特点充分结合用电采集系统和营销MIS系统数据,可轻松获取各电压等级的转入、转出和售出电量,提高各分电压等级线损率数据的统计和计算的信息化水平,比手工进行逐个统计大大减小统计工作量。
在构建信息化模型时,尤其对于10千伏等级的配网线路、台区,因为其供入、售出点数量繁多,对应关系庞杂,为使统计数据真实可用,一是开展一年一轮的定期营业普查和计量普查,二是把好新上业扩和新增加的小区验收的档案核查关,确保档案信息一经录入系统进行流转就准确无误。
3 实施对时线损管理提升线损管理精细化程度
受诸多因素影响,供电企业统计线损受供售抄表不同步影响较大,实时线损数据可用度又严重受到电量采集状况影响,综合考虑以上两者优缺点,可实行对时线损管理,进一步提升线损管理精准水平。
对时线损分析的具体含义就是按照用户售电量性质将公司的售电量分为趸售电量、直供大户电量和直供小户电量三类,根据三类售电量抄表例日对应的时间统计供电量分别进行线损分析。为确保顺利实施采取了三项措施,为实现供售电量对时抄表管理打下基础。一是三类售电量分别规定固定的、统一的抄表例日,并且不允许营销部门随意改动。我公司试行的不同类别供售电量抄表时间分别为:趸售电量为每月月底前6天(天数为31天的大月为26日抄表,天数为30天的小月和2月份25日抄表),直供大户(35千伏以上用户)电量为固定每月25日,直供小户(10千伏及以下)电量为固定每月1日。二是整理电网线路接带用户情况,不同抄表例日的用户决不允许混接在同一条线路上,不同管理单位的用户决不允许混接在同一条线路上。三是将三类用户供电线路的考核计量装置分别进行分组,便于集中批量进行供电量统计,可大大提高分析效率;三类用户的售电量则可以每月从营销报表中分别统计取得。
开展“对时线损”统计分析,可以充分利用电量采集系统和营销MIS系统数据反映真实线损,有效消除供售不同步带来的线损波动,反映线路、台区真实线损情况,及时查找管理问题,明确降损方向,采取有效措施整治,达到预期降损目标。我公司利用这种分析方法,2014年底彻底消灭了线损高于12%的配电线路,线损高于15%的台区数较之2013年减少了70%,同时有利于摸清公司整体的真实线损水平,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时差因素,给线损预测和分析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4 健全相关管理措施实现精细化管理持续化
在线损管理过程中,针对遇到的一些技术、管理、信息方面的问题,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对应精细化管理措施逐个解决,整个线损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4.1 建立漏计电量传递制度。为确保电网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或者故障时,一些接线方式较为复杂的用户的计量方案可以随之得到更改,不会因此造成电量漏计,给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为此在电网运行方式管理部门和售电量结算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了漏计电量通知单流转制度。规定在发生以下情况时:一是旁路开关带路;二是变电站计量装置失流或失压影响电费计量时;三是供电线路改造临时短接出现影响电费计量的特殊方式时,电力调控中心需及时传递漏计电量通知给发展部和营销结算部门,并详细注明运行方式和起止时间。
4.2 配网信息变更传递制度。营配分开后,山东公司面对配网生产引起的负荷调整信息营销部门难以及时知悉的实际情况,在德州公司试行了配网信息传递通知单制度,规定在配网运行方式发生以下变化时,应由设备的运行管理单位负责提报变更信息:一是配电线路干线之间进行负荷调整,或者通过分支开关调整支线线路,二是新送电配电线路从现有线路中调整负荷的情况,三是公用变压器新投运、容量变更或迁移,配电支线改造或迁移工程竣工后,四是因业扩新增、增容、减容、销户变更的,相关单位均应提报《配电运行方式变更通知单》,并附上线路变化后的条图。此传递制度实现了生产信息营销系统同步共享,为配网线损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可靠保证。 4.3 小指标监督考核管理制度。线损管理是以指标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管理,线损目标指标与线损管理辅助小指标共同构成了线损管理指标体系(见下图1)。线损目标指标是最终的目标结果,线损管理辅助小指标是对相关专业线损管理工作质量的管理与考核,体现了全过程细化管理与控制。德州公司在落实省公司指标考核办法基础上,结合小指标的责任分工重新修订完善了线损管理考核制度,将线损指标进行分解梳理,分成目标指标和线损管理小指标。目标指标由各综合管理单位如营业电费室、各客服分中心、调控中心、各县公司承担,可继续向下分解到班组,体现其综合管理能力;辅助小指标由专业职能单位承担,可根据设备分工向下分解到各综合管理单位。具体分工见表1。
针对每项指标的责任单位设置考核标准分别进行考核,通过绩效奖金严格进行奖惩兑现。在考核的基础上针对建立的线损管理体系,定期对其中相关的工作完成质量进行评价,提出考核意见,以促进整个管理体系建设的加快进行。考核环节的建设,使得整个线损管理形成统计→监控→分析→治理→考核的闭环管理,环环相扣,使线损率管控由事后控制向全过程实时化转变,实现了“实时监控、限时分析、及时治理”。
表1 线损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
综上所述,以信息化实现线损管理精细化整合了各系统指标预测数据来源,在充分考虑到供售时差存在的前提下,综合线损指标预测、管控水平得到提升,线损预测准确率指标的完成得到保障。通过加强各环节各指标的分析和考核,建立了线损、抄核收以及电网经济运行等专业的联动机制,确保了异常情况最早发现、影响因素最快处置,横向联动、纵向沟通,有效保障了公司的指标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融合了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通过集约、整合各系统数据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各级线损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手段,实现了远程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线损率由人工计算、阶段统计向系统实时计算、自动统计转变,大量信息数据报表的自动汇集和生成,进一步实现了线损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实用化和高效化。对于保证线损指标管理的先进性、可控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从根.线损管理精细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24).
[2]张海英,高德伟,吴立冬.浅析农电网线路降损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1).
[3]周金华,魏鹏飞,王超.对如何降低线损率的措施浅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