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之父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79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子与情人》发生于维多利亚时期与现代主义时期的交界点上,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农村经济濒临全面解体,现代工业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以人性自然本能的丧失为代价,使人异化为社会的机器,造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破坏。工业化的机器下,每一个男性都充满时代的伤痕,尤其是父亲。而对于那些沉默寡言的男性,劳伦斯对于他们的刻画是深刻而饱满的。生活在乡村和工业社会的夹缝中,因而这样的男性形象就更加具有可读性。
  【关键词】:莫雷尔;男性气质;沉默;康奈尔
  引言:
  劳伦斯笔下男性往往是复杂难以揣摩的,他们身体强壮,抑或羸弱;农民出身,或者中产阶级,各自处于不同的思想状态中。当这样的男性被放置在一个与女性相关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中时,沉默往往是他们共有的语言。在小说里面,这些男性通常不善言辞,无声地经历身心的变化,无法轻易读懂。本文将把莫雷尔视作典型,重点分析莫雷尔的身体和内心的变化,进而探讨工业社会和家庭对于男性气质的影响。
  一、自然男性
  潘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山林畜牧和田野的守护神,不但庇护万物,使大自然生机勃勃,是奥林匹斯山上唯一一位“自然保护神”。它是酒神的精灵,是古代人类“自然情结”的物化,远古的人们与自然万物保持着神圣的统一性,他们因自然而生,保持着一种昂扬的生机和活力。劳伦斯将神话人物移植到作品的男性之中,塑造理想中的男性形象。
  莫雷尔起先就是如此。他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有强健的体魄,靠体力谋生,他们身上更多带有直觉、血性等人的自然本性,缺少发达的意识和对世界、自我的认知”(郝媛媛,2004:4)。他的世界是内向的,满足于过着与自然合拍的生活,莫雷尔的生活圈狭小但是单纯、快乐。书中这样描述到“他有一头闪亮的黑色卷发,一大把从未剃过的浓密的黑胡子。他面色红润,常常开怀大笑,所以他那红润的嘴唇特别引人注目”(p12)。
  莫雷尔浑身朝气洋溢,贴近于大自然,举止落落大方,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代表了最原始的生殖力,。说话柔声细语,满腔热情,谈笑风生。虽然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是一个普通的矿工,但他那略带神秘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举止笑容感染了她,“他人很勤快手很巧——什么都会做什么都會修”(p15),莫雷尔夫人最初就是被他身上的这种自然而美的力量吸引而嫁给他。
  这个时期的莫雷尔,承袭了维多利亚时期男权制所拥护的男性的支配地位,这种男权制保证着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支配性只有当文化的理想与组织机构的权力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时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康奈尔,2003:106),作为一家之主的莫雷尔,直接负责家庭的所有经历来源,“个人的男性气质与宿主是否为家计负担者有关”(康奈尔,2003:123),这种支配性与其经济和文化背景相关,具有十分令人信服的样板,难以动摇。在这里,以体力劳动所构建的男性气质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宣扬男人优于女人的工具。因而,在《儿子与情人》之初,莫雷尔表现意气风发,具有很强的支配性男性气质。
  二、莽夫和局外人
  生活常常摆布人,“支配其肉身,填满其历程,但并不真实,任其为之仿佛生活是可有可无的”(p9)。莫雷尔装作经济条件良好,举债租房,还赊来了家具,“她以为,他们住的是他本人的房子”(p14)。婚后随着事情真相大白,她对丈夫的态度急速转变,她实在无法接受丈夫一贫如洗的事实。“她没对丈夫说什么,但对他的态度却变了。她那心灵之高洁已经晶化,心如铁石”(p16),婚后,莫雷尔暴露本性,每逢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晚上他都坐在矿工纹章酒馆里喝酒喝到酒店关门,他所赚的工资,除了给老婆用来养家活口外,其余的都花在喝酒上了。
  妻子莫雷尔夫人已经对丈夫心如死灰,孩子成了她生活的中心。而丈夫此时对她来讲,只意味着工资,他已成为一个和她生活毫不相干的人。莫雷尔生性好动,喜欢在家里倒腾,有一次出于好意帮一岁的威廉理发,本是期待夫人惊喜一笑,殊不知夫人大惊失色,又怒又气,“我杀了你,杀了你”(p19)。莫雷尔不知所措,仿佛喘不过气来,蹑手蹑脚,一副可怜相。这件事对莫雷尔的男性气质打击巨大。至此家对于他而言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一整天都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于莫雷尔夫人而言,“这次男性的毛毛躁躁的行为,是刺穿她对莫雷尔的爱恋的矛”(p19)。经过后面的醉酒把妻子赶出家门,失手把妻子头部弄伤出血等事件后,妻子对莫雷尔开始了冷战,对之彻底放弃。“他总是被拦在一切家事这道门之外的。没有谁把任何事说给他听”(p72),便加剧了莫雷尔的粗暴脾气,他继续酗酒以解脱自己。最后,这种厌恶成为仇恨,莫雷尔夫人甚至想,“如果他死了,对她或许倒不失为一种解脱”(p76)。
  两性关系失去平衡,夫妻父子间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劳伦斯坚信,“只有通过调整男女之间关系,使性变得自由和健康,英国才能从目前的萎靡不振中挣脱出来”(劳伦斯,1999:850)。男性在这种对抗中渐渐失去自我的位置和力量,甚至丧失了爱的能力。男人逃离到外面的世界找回失去的男性尊严和心灵自由,找回独立而又真实的自我。但多数人最终在生活的漩涡中沉沦下去,男性力量慢慢流失,不再有发言权,“父亲”的身份名存实亡,他从一个和蔼可亲、爱说爱唱的快乐男人变成了一个粗鲁暴躁,沉默不语的男人,意志日益消沉,最终沉默。
  工业社会对于男性的伤害是另外一个部分。矿工的工作最为幸苦,因为他们的工作条件恶劣,长年累月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劳作,工作强度非常大。正如瓦尔特自己形容的:“像个地老鼠”(p14),在黑暗的井下作业,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个头,从清晨到黄昏,一刻不得停歇,原本有血有肉的健康男人也慢慢地被磨平,失去原有的活力与生气。“莫雷尔渐渐上了年纪,往日行动利索、健美的身体如今已萎缩,并未随着岁月而成熟,反倒难看的甚为可鄙了”(p130)
  男性的社会角色不是固定的,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男性的性别模式在经济和文化的张力下,也一定会发生变迁,而且男性的角色、形象以及其气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本书名为 “儿子与情人”,忽略了丈夫的存在。同样,这部长篇小说近500页,莫雷尔只是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被提起。小说中有关莫雷尔的描写总是非常简洁,与莫雷尔有关的事件和心理描写寥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寥无几,在小说后半部分,莫雷尔彻底沉默了,慢慢不再被提及,直至小说结束,支配性男性氣质不复存在,渐渐沦为边缘性男性。
  三:时代的巨变
  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是20世纪初,正是维多利亚时期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英国成了一个城市国家,中世纪那种田园诗般的农业社会被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取代”(王觉非,1997:260),是女性主义崛起、男权重构的时代,“从伊丽莎白时代开始人类意识发生了巨大的裂变,精神的意识急剧地脱离了肉体的、‘本能一直觉’的意识”( 劳伦斯,1989:234)。书中的莫雷尔夫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她却无法离开他独自生存,但又时时对家里进行着控制,成为家庭的中心。她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并与丈夫决裂,生活上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等到这个“中心”消失,妻子死后,“这位矿工静静地坐了一会后吃饭。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发生”(p465),此时人称是“这位矿工”。这意味着对于新一代的保罗而言,母亲离去,父亲也早已形同虚设。“男人们算是被撂倒了。一时间出现了繁荣,但是以他们的失败为代价的,接踵而来的就是灾难。灾难之根就是颓丧。男人颓丧了,英国男人,特别是矿工们颓丧。他们被出卖了,被打趴下了”(劳伦斯,1993:27)
  结语:
  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人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劳伦斯小说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就充分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变迁的思索。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机器对自然和人的破坏日益加剧,男性曾表现出的力量与气概逐渐被消解。女权运动的力量迫使社会重新看待妇女的地位和行为,男性平等的日益强盛。劳伦斯在早期作品中充当着妇女代言人的角色,推崇反传统的新观念和新道德,赞扬了新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工业文明发展的时代,男性不断地失去他们在社会中的主角地位,再也无法而撑起一片天。“对人类来讲,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劳伦斯,2006:82),新的时代下,女性权力的重视,男性权力的重组,两性关系的协调和平衡,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D.H.劳伦斯,黑马译《劳伦斯随笔集》[M]海天出版社,1993.
  [2]D.H.劳伦斯,张禹九译,《儿子与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D.H.劳伦斯,刘宪之、乔长森译,《劳伦斯书信选》[M]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
  [4]D.H.劳伦斯,黑马译,《劳伦斯论文艺》团结出版社,2006.
  [5]D.H.劳伦斯,于红远译,《性与美:劳伦斯散文选》[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
  [6]R.W.康奈尔,柳莉等译,《男性气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D.H.劳伦斯,刘宪之、乔长森译,《劳伦斯书信选》[M]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
  [8]郝媛媛,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劳伦斯小说中男性形象自我的分裂和寻找[D]广州:暨南大学,2004.
  [9]王觉非,《近代英现代史》[M]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要】:范围副词是汉语副词的一个重要类别,对范围副词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运用情况考察研究的不多,因此专书研究对汉语史中范围副词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范围副词是位于主谓之间,对范围、数量表示总括或限定以及表示动作行为是若干行为主体共同发出或是同时施及若干受事者等的副词。范围副词分为四类:表总括、表协同、表限定和表类同。本文将对《续高僧传》范围副词中表限定的这类副词进行考察研究。  【关键词
期刊
周裕锴在《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中认为,孟子“以意逆志”以“诗言志”为基础。“诗言志”是名实之辨“言以足志”方在诗歌领域的体现,故“诗言志”成立的前提是承认语言对现实存在的反映功能,并进一步肯定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诗歌利用语言表达诗人意志,按传统逻辑可推出: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可知诗人意志。然而,这一过程有逻辑上的错误——“诗言志”将诗人之志寄托在诗中,其逻辑关系是:志→诗;以诗歌语言理解诗人之意的
期刊
【摘要】:应璩,字休琏,建安七子应瑒之弟,与其兄应瑒一度活跃于建安文坛,是建安时期向正始之音过渡的重要人物。由裴松之注引的《文章序录》中对其有所介绍:“璩字休琏,博学好属文,善为书记。”应璩生活在曹魏前后期之间,早期亦有经世治国之志,并在正始时期因政治讽谏组诗《百一诗》闻名文坛,后来因为曹魏宗室与司马氏矛盾全面爆发而酿成高平陵兵变而脱离政治舞台,退居山林之间,生活极度困窘,于嘉平四年卒。应璩一生横
期刊
【摘要】: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明代弘治、正德、嘉靖朝名臣。他生于正统己巳十二月二十八日,然而,清代光绪年间刊刻的《余姚县志》却将其生辰误记为十二月十八日。本文通过谢迁本人自述和其友人及门生转述,证明《(光绪)余姚县志》记载为误。  【关键词】:《(光绪)余姚县志》;谢迁;生辰  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乙未进士第一。年八十三而卒。赠太傅,謚文正。  有关谢迁生年,其门人倪
期刊
【摘要】:安东尼·布朗,1946年出生于英国,被公认为图画书界的“超现实派画家”,他的作品构图利落,色彩鲜明,并擅以对比营造画面的戏剧性。他以孩子的思考方式看待世界,作品充满无限的神秘与惊奇,尤其擅于在画面的一角找到令人笑绝的创意与想象,让读者永远有发现宝藏的快感。此外,他的作品勇于反映现实,对当下社会的家庭亲子关系、女性主义、弱势族群等提出深沉批判。  【【关键词】】:绘本;童真;想象  【代表
期刊
【摘要】:2015年7月郭敬明的《小时代4》在很多粉丝的关注中上映,“小时代”系列自从第一部开始就一直受到观众的追捧,虽然有口碑不佳等诟病,但是票房却也一直居高不下。郭敬明与韩寒都是中国当下人气较盛的小说家,都有着一众的追随者和忠诚的粉丝群。所以两个人被放置于同一语境下去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不论是比较其小说还是比较其电影。而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比较《小时代》系列和《后会无期》的异同,分别是人物、情节、
期刊
【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用魔幻的手法讲述了新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革,情节构思独特,语言荒诞离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隐藏在魔幻形式背后的是作家深刻的现实观照。诸如“折腾”人的“土改运动”,疯狂的“文革”,被金钱埋没的“开放时代”,作家以独特的动物视角展现农民与土地不可分割的关系,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疲劳”的人生存在状态,这是作品做具有的浓厚的现实批判性。  【关键词】:魔幻
期刊
【摘要】:昆曲经典《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可谓家喻户晓,她的形象经典而复杂,本文将从杜丽娘性格中一个小点切入并联系文本对其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鉴于经典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笔者将杜丽娘的死亡作为分界点大致将她的性格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本文着重分析前期杜丽娘性格特征的矛盾性。  【关键词】:杜丽娘;性格矛盾;封建环境;至情论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
期刊
【摘要】:“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随着白话文登上历史舞台,一场全面的文体革命也便拉开了序幕。本文分别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角度探讨了新文学语言规范下的文体创新。  【关键词】:五四文学;语言;文体   “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五四前夕,文言由于无法应对现代生活而失去生命力,由文言所规定的古典诗词、曲、散文及文言小说,也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随着
期刊
【Abstract】:Everyone has a dream, but not everyone has the courage to pursue the dream. Most of people have dreams when they are young, but they are defeated by reality, by age.  【Key words】:Quarrel, 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