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无痕的实践研究

来源 :早期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r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教学活动是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且较为成熟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幼儿和环境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三个主要因素,三者之间互动的质量,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三者之间互动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痕,即做到“润物细无声”。通过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互动无痕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充分了解幼儿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前提;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基础;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是卖现互动无痕的核心;教师的教育策略与教学机智,是实现互动无痕的保证。
  【关键词】集体教学活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环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48-03
  【作者简介】张晗(1978-)男,山东临沂人,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副主任。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和教育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活动。按照参与活动幼儿的规模,幼儿园教学活动分为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幼儿园集体教学是我国幼儿园传统的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教学形式,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易于教师把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并能有效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往往被指责不能发挥幼儿主动性,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教学活动包含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三个因素,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幼儿是活动的对象和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的成长与幸福是评价集体教学活动效果的唯—标准;教学环境既包含物质环境也包含精神环境,它蕴含着教育理念、目标和内容,是幼儿园和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被蒙台梭利和瑞吉欧教育称作“第三位教师”,有意义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建构幼儿的经验,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互动类型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是指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即教师、幼儿、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的主导是教师,互动的核心是幼儿,互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和幸福。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可分为:师幼互动(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幼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环幼互动(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一)师幼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师幼良好互动是实现集体教学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是两个独立、平等的主体。师幼互动还可以细分为:教师→幼儿,即教师单向与幼儿的交流;幼儿→教师,即幼儿单向与教师的交流;教师←→幼儿,即教师与幼儿的双向交流;教师→幼儿群体,即教师面向所有或部分幼儿的单向交流;幼儿群体→教师,即全体或部分幼儿单向与教师的交流;教师←→幼儿群体,即教师与全体或部分幼儿的双向交流。研究证明,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关系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一个很主要的方面,不同的师幼关系直接影响幼儿不同的适应状况。
  (二)幼幼互动
  维果斯基重视同伴对幼儿的促进作用,认为有能力的同伴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纲要》也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重视幼幼互动的作用和对幼儿发展的成长价值。
  幼幼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和幼儿之间发生的积极、平等的主体相互作用和影响,在过程中实现了作用双方的共同发展。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重视幼幼互动的作用和对幼儿发展的成长价值。幼幼互动可以细分为:幼儿一幼儿,即单个幼儿单向与幼儿的交流;幼儿←→幼儿,即单个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流;幼儿一幼儿群体,即单个幼儿面向所有或部分幼儿的单向交流;幼儿群体←→幼儿群体,即部分幼儿集体与其他部分幼儿集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幼儿或幼儿群体→教师→幼儿或幼儿群体→幼儿或幼儿群体,即教师参与幼儿或幼儿群体之间的单向交流,教师作为互动过程的一环;幼儿或幼儿群体←→教师←→幼儿或幼儿群体←→幼儿或幼儿群体,是指教师有意识参与或主导下的幼儿、幼儿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作为其中的互动一个主导者或主体存在。
  (三)环幼互动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里的环境既包含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规则,又包含由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行举止等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甚至教师和同伴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应符合幼儿的经验和心理特点,应与现实生活相关,可以是教师有目的布置、呈现的,也可以是环境中原来存在的,还可以是幼儿创造的。
  环幼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环幼互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是作用的主体,也是作用的受体;幼儿既发出对环境的动作。又承受环境的反作用以及动作的结果。环幼互动还可以细分为:幼儿或幼儿群体←→环境,即幼儿或群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环境←→幼儿或幼儿群体,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呈现环境,使之与幼儿或幼儿群体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幼儿或幼儿群体←→环境,是指教师依据活动的目的及环境特点,积极引导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发挥环境的功能,达成环幼的良好互动。   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无痕的具体实践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痕,达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使教学活动流畅连贯,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如何才能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做到互动无痕,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幼儿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前提
  充分了解教育对象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和基本原则。《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维果斯基认为3岁~6岁幼儿的学习是自发反应型的,他们处于从自发型向反应型过渡的阶段,幼儿主要依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按照教师的设计接受教育。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幼儿的教学首先是幼儿发自内在的活动,他们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是决定活动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首要原则。教师应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而非幼儿适应教师的需要。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位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关照到每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这样集体教学活动才能做到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师、幼儿与环境之间的自然联系和良性互动。
  (二)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基础
  教师、幼儿和环境三者之间互动的核心是幼儿,互动的关键在教师,而互动的基础是环境,因此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基础。《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要实现自然而又良好的互动,就需要创设一个让幼儿“想参与、敢参与、能参与、有机会参与”的环境。
  1.安全的环境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教师应带领幼儿一起创设健康、安全的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去除活动环境内的安全隐患。这样,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幼儿尽情参与活动,减少因顾及幼儿安全而导致的精力消耗和对幼儿活动的干涉;幼儿也可以全身心投入活动,不会因意外安全事件而导致活动的中断。
  2.符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环境
  幼儿能否投入活动、自然地与环境互动,取决于环境是否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儿童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环境首先应是丰富的,在环境中幼儿有选择的机会和自由;其次,环境应是儿童化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的,便于幼儿操作和活动;最后,环境应是符合幼儿经验和生活的,能够引发幼儿已有经验并能促进新经验获得的。
  3.可参与的环境
  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蔼的表情、欣赏的目光、积极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师、幼儿和环境互动的精神环境。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精神氛围下,幼儿能够以较为轻松、愉快的心态参加集体教学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敢于尝试、探索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氛围有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他们更好地与教师互动、与环境互动。
  4.有机会的环境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因急于完成教学环节和任务,使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幼儿缺少参与活动的机会,导致集体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不能使幼儿与教师、环境充分互动,幼儿的经验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具有生成的意味,灵活地处理教学环节和内容。教学环境的设计要留给幼儿活动的空间,只有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幼儿才能够充分与教师、环境互动,才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互动的无痕。
  (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是实现互动无痕的核心
  预设课程属于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它从社会需要和课程目标出发,重视课程组织与实施的计划性、严密性,以保证目标实现为旨趣。生成课程是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它从儿童需要和兴趣出发,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灵活而具有弹性,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生成、螺旋上升的过程。由于幼儿学习的特点是自发反应型的,幼儿园课程设计既要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来生成课程,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来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的方向和总体目标使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够遵循一定的计划和知识逻辑,便于教师预设环境和内容,做好相应的准备,形成“反应型”的教学要求。生成课程则可以顺应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灵活地调整活动、补充材料、完善环境,达成儿童“自发型”的教学需要。这样既能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又能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儿童的感兴趣和需要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和环境,形成动态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和环幼互动,由此促使师幼共同建构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态度和认识,实现教师、幼儿和环境之间的无痕互动,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四)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是实现互动无痕的保证
  教师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实现自然无痕互动的关键,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是幼儿的观察者、支持者和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关系到能否实现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的无痕和互动的质量。幼儿是否喜欢集体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组织活动教师的依恋,而幼儿依恋的对象是那些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敏感反应并提供细心照顾的教师。因此,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的教师,有助于幼儿形成对教师良好的依恋,这是实现高效、自然师幼互动的前提。此外,教师适宜的提问设计、良好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广博的知识储备都为实现幼儿、环境和教师的自然无痕的互动提供了保障。
  总之,集体教学活动需要以幼儿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之间、幼儿(群体)与环境的无痕互动,促进幼儿经验的提升和充分的发展,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效果。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山东省0-3岁儿童教育现状及其适宜性课程研究”(项目编号:2011GZ042)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罗嘉君)
其他文献
近日,据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邓富江介绍,我国肉类食品行业正在稳步发展:肉类产业对社会仍具吸引力,投资量增加:市场继续扩容,销售量增加;企业运作趋向平稳,经济效益增加。
两千年前,据说秦始皇就是自咸阳出发一路直奔渤海,为的就是'寻仙问道'以求'长生不老'。而两千年后的今天,我同样从陕西出发直飞烟台蓬莱,巧了,也是为了'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0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8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
期刊
自2009年以来,北京国际设计周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影响力日渐增强,成为国内创意设计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品牌活动。今年的设计周更加注重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创意设计正在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MgA l水滑石和锐钛矿型纳米TiO2,进行了XRD和TG-DTA表征。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修饰的玻碳电极。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详细研究了P
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兽医局副局长李金祥、畜牧业司副司长张喜武出席了会议。
人与动物的关系,由来已久,我们对动物的态度,时而为神、时而为敌、时而为友、时而为役、时而为靶、时而为需、时而为师、时而为侣……恩恩怨怨,莫衷一是。从师法自然角度,本文大胆提出“学习动物好榜样”的口号,将国际通行的动物福利和动物保育,从我们特有的人文现象结合生命共同体的观点,娓娓道来,最后在无为的思考中结束。  明朝叶子奇在其《草木子·观物》中对动植物的认识:“动物本诸天,所以头顺天而呼吸以气;植物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西部大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凉山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以凉山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9月10~11日,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在浙江杭州召开的“全国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当前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养殖小区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