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3
摘 要 人类动作发展理论认为,中学生已是立定跳远的熟练者。本文采用分解录像图像和确定观察模型的方法,对825名初二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进行研究,发现其技术动作存在诸多不足。目前的中学生还不是立定跳远的熟练者。日常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跳跃类技能的学习。
关键词 人类动作发展 中学生 跳跃类技能 学习现状 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立定跳远是跳跃类技能中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技能,是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常见的内容,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内容,是发展下肢弹跳力的主要练习方法。
人类动作发展理论认为,大部分儿童在10岁已能达到立定跳远动作第四阶段的水平,意即具有成熟动作模式。换言之,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是立定跳远的熟练者。那么,现实是不是这样呢?目前中学生立定跳远技能处于怎样的现状?与其年龄阶段应该达到的成熟水平是否有差异?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指标
(一)研究对象
1.采用随机选取的方法,选取江苏省江阴市20个初中学校,在每一个学校随机抽取一个初二教学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共计825人。
2.选取跳跃类技能中基础的立定跳远技能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借助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平台和中国学术期刊/优秀博硕士论文等工具进行了文献检索,在仔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
2.摄像法:本研究采用索尼HDR-SR12E,将研究对象进行动作录像,学生在规定的起跳线上从静止状态开始录制;摄像机位置放置在学生起跳方向的垂直角度右侧,距离为学生在整个动作过程全部显示在镜头中90%的位置。
3.统计分析法:采用“超级解霸”视频软件对各指标的瞬间动作进行逐帧观察,对统计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指标
评价指标为《立定跳远动作分析指标》,来自于《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研究》(樊江波、耿培新、成士桂,2010)一文。该指标将立定跳远动作在技术结构上分为“准备、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由于受身体发育、认知程度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立定跳远的动作结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动作轨迹(如起跳前上肢动作轨迹出现不摆动、直接向后摆动、一次以上前后摆动;是否屈臂;以及身体重心是否前移和下肢的屈伸情况,等等),即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序列。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序列即为每一阶段(准备阶段、起跳阶段、腾空阶段、落地阶段)的具体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整体水平较低,属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
由表1可知,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均值为203cm,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均值为165cm。对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初二学生评分表,得分均为72分,均为及格等级。可以认为,江阴市初二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整体水平偏低,分析产生的原因,除去地域差异、测试态度外,可能学生在立定跳远技术上存在某些不足。
(二)立定跳远各阶段动作分析
1.准备阶段,学生重心下降不足
由表2可知,在上肢的摆动维度中,89%的学生“上肢先向前摆动,然后向后摆动一次以上”;在身体重心的变化维度中,43%的学生“身体重心下降,抬头,并有前移”、57%的学生“身体重心下降不足,有前移”。
准备部分的屈膝缓冲,重心下降,是为了拉长工作肌肉的初长度,为起跳阶段双脚积极蹲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整个立定跳远的成绩起到关键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重心下降不足,可以认为学生对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的发力点认知不够。
2.起跳阶段,学生“蹬摆配合”技术不够完善
由表3可知,在双脚的起跳次序维度上,96%的学生“双脚同时起跳”;在下肢动作维度上,74%的学生“髋、膝、踝关节成一条直线”; 在起跳瞬间身体前倾角度维度上,81%的学生“小于70度”;在起跳瞬间上肢状态维度上,17%的学生“屈臂外展不过头”、74%的学生“直臂前摆成屈臂不过头”、9%的学生“直臂前摆过头”。
“蹬摆配合”是立定跳远动作的重要起跳技术,其要求在起跳时充分运用摆动(摆腿、摆臂)的作用,配合蹬地动作来取得最佳起跳效果。“快速蹬伸”的爆发性用力,使“髋、膝、踝关节成一条直线”。配合“快速蹬伸”,手臂的摆动、制动要快速、有力、舒展,动作轨迹为由后向前向上运动。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快速蹬伸时做到“髋、膝、踝关节成一条直线”,但绝大多数学生“直臂前摆成屈臂不过头”上肢动作显然不够充分,可以认为其“蹬摆配合”技术不够完善。
3.腾空阶段技术动作,基本成熟
分析表4可知,在上肢与身体位置关系维度上,70%学生“上肢在身体前方”;在大腿上抬情况维度上,32%的学生“大腿上抬与地面平行”、68%的学生“大腿上抬与地面形成夹角大于45度”;在大腿和小腿折叠情况维度上,38%的学生“小腿积极折叠与地面形成夹角大于45度”、62%的学生“小腿积极折叠与地面形成夹角小于45度”。可以认为学生在腾空阶段的技术动作,基本成熟。
4.落地阶段,落地技术掌握不理想
分析表5可知,在双脚的落地次序维度上,96%的学生“双脚同时落地”;在小腿前伸情况维度上,38%的学生“小腿有前伸”、62%的学生“小腿前伸不明显”;在上肢与身体重心的位置关系维度上,19%的学生“上肢在身体重心后”、49%的学生“上肢在身体侧”、32%的学生“上肢在身体重心前”;在膝关节角度维度上,38%的学生“落地后膝关节弯曲接近90度”、60%的学生“落地后膝关节弯曲大于90度”;在重心移动状况维度上,64%的学生“落地后重心稳定”、36%的学生“落地后重心不稳定”。
落地时四肢的补偿动作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又一因素。该技术主要表现为小腿前伸后,上肢由后向前摆动促使身体前移的二次带动作用。身体腾空后,无论在空中做什么动作都无法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但落地时小腿适度的前伸,使身体叠紧,延长腾空时间,能使落地落的更远。此时身体平衡被破坏,会出现后倒情况,需要上肢由后向前摆动促使身体前移来平稳的落地。学生由腾空阶段的“上肢在身体前”到落地阶段的“上肢在身体重心前或侧”的摆臂动作没有二次带动作用,与之相对应的下肢动作自然出现“小腿前伸不明显”动作。可以认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落地技术。
综上所述,可以描绘出初二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一书详细列举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序列,并呈现了“熟练立定跳远者的动作特征”(表7)。
结合“熟练立定跳远者的动作特征”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初二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理论上应该熟练掌握立定跳远动作,各技术环节完善。但现状表明,初二学生还不是一个立定跳远动作的熟练者,其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在准备阶段,学生准备起跳前,身体重心下降不足;
2.在起跳阶段,学生“蹬摆配合”技术不够完善,起跳时手臂带动作用不够,动作还可以表现的更伸展。
3.在落地阶段,没能通过落地时四肢的补偿动作来进一步的提高立定跳远成绩。
(二)建议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影响跳跃类技能的因素,尝试用认知指导自己的身体练习。教学中可以采用理论知识讲解、结合示范的讲解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强化“蹬摆配合”技术以及上肢运动轨迹的重要性。上肢动作在跳跃类技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却会忽视。教学中可以采用知识的讲解,辅以原地有节奏的“蹬摆配合”,来达到动作舒展、协调、有力量并表现出合理的用力顺序和良好的运动轨迹。
3.强化落地技术的原理及重要性。落地时四肢的补偿动作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又一因素。该技术主要表现为小腿前伸后,上肢由后向前摆动促使身体前移的二次带动作用。教学中可以采用原理的讲解、讲解示范,再辅以多级蛙跳等辅助练习来达到动作连贯、协调。还可以辅以落软垫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4.在提高立定跳远技术环节的同时,还应加强弹跳素质的练习,技术与力量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单脚交换跳、纵跳摸高、蛙跳、跳台阶等方法来提高弹跳素质。
五、结语
立定跳远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内容,是发展下肢弹跳力的主要练习方法,还常用于测定下肢肌肉力量……是体育课堂中常见的内容。作为跳跃类技能中最基础的动作技能,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学习,技术上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由此可以认为,中学生跳跃类技能的学习现状堪忧,日常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跳跃类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体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樊江波,耿培新,成士桂.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研究[J].体育教学.2010.
摘 要 人类动作发展理论认为,中学生已是立定跳远的熟练者。本文采用分解录像图像和确定观察模型的方法,对825名初二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进行研究,发现其技术动作存在诸多不足。目前的中学生还不是立定跳远的熟练者。日常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跳跃类技能的学习。
关键词 人类动作发展 中学生 跳跃类技能 学习现状 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立定跳远是跳跃类技能中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技能,是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常见的内容,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内容,是发展下肢弹跳力的主要练习方法。
人类动作发展理论认为,大部分儿童在10岁已能达到立定跳远动作第四阶段的水平,意即具有成熟动作模式。换言之,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是立定跳远的熟练者。那么,现实是不是这样呢?目前中学生立定跳远技能处于怎样的现状?与其年龄阶段应该达到的成熟水平是否有差异?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指标
(一)研究对象
1.采用随机选取的方法,选取江苏省江阴市20个初中学校,在每一个学校随机抽取一个初二教学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共计825人。
2.选取跳跃类技能中基础的立定跳远技能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借助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平台和中国学术期刊/优秀博硕士论文等工具进行了文献检索,在仔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
2.摄像法:本研究采用索尼HDR-SR12E,将研究对象进行动作录像,学生在规定的起跳线上从静止状态开始录制;摄像机位置放置在学生起跳方向的垂直角度右侧,距离为学生在整个动作过程全部显示在镜头中90%的位置。
3.统计分析法:采用“超级解霸”视频软件对各指标的瞬间动作进行逐帧观察,对统计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指标
评价指标为《立定跳远动作分析指标》,来自于《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研究》(樊江波、耿培新、成士桂,2010)一文。该指标将立定跳远动作在技术结构上分为“准备、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由于受身体发育、认知程度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立定跳远的动作结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动作轨迹(如起跳前上肢动作轨迹出现不摆动、直接向后摆动、一次以上前后摆动;是否屈臂;以及身体重心是否前移和下肢的屈伸情况,等等),即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序列。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序列即为每一阶段(准备阶段、起跳阶段、腾空阶段、落地阶段)的具体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整体水平较低,属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
由表1可知,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均值为203cm,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均值为165cm。对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初二学生评分表,得分均为72分,均为及格等级。可以认为,江阴市初二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整体水平偏低,分析产生的原因,除去地域差异、测试态度外,可能学生在立定跳远技术上存在某些不足。
(二)立定跳远各阶段动作分析
1.准备阶段,学生重心下降不足
由表2可知,在上肢的摆动维度中,89%的学生“上肢先向前摆动,然后向后摆动一次以上”;在身体重心的变化维度中,43%的学生“身体重心下降,抬头,并有前移”、57%的学生“身体重心下降不足,有前移”。
准备部分的屈膝缓冲,重心下降,是为了拉长工作肌肉的初长度,为起跳阶段双脚积极蹲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整个立定跳远的成绩起到关键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重心下降不足,可以认为学生对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的发力点认知不够。
2.起跳阶段,学生“蹬摆配合”技术不够完善
由表3可知,在双脚的起跳次序维度上,96%的学生“双脚同时起跳”;在下肢动作维度上,74%的学生“髋、膝、踝关节成一条直线”; 在起跳瞬间身体前倾角度维度上,81%的学生“小于70度”;在起跳瞬间上肢状态维度上,17%的学生“屈臂外展不过头”、74%的学生“直臂前摆成屈臂不过头”、9%的学生“直臂前摆过头”。
“蹬摆配合”是立定跳远动作的重要起跳技术,其要求在起跳时充分运用摆动(摆腿、摆臂)的作用,配合蹬地动作来取得最佳起跳效果。“快速蹬伸”的爆发性用力,使“髋、膝、踝关节成一条直线”。配合“快速蹬伸”,手臂的摆动、制动要快速、有力、舒展,动作轨迹为由后向前向上运动。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快速蹬伸时做到“髋、膝、踝关节成一条直线”,但绝大多数学生“直臂前摆成屈臂不过头”上肢动作显然不够充分,可以认为其“蹬摆配合”技术不够完善。
3.腾空阶段技术动作,基本成熟
分析表4可知,在上肢与身体位置关系维度上,70%学生“上肢在身体前方”;在大腿上抬情况维度上,32%的学生“大腿上抬与地面平行”、68%的学生“大腿上抬与地面形成夹角大于45度”;在大腿和小腿折叠情况维度上,38%的学生“小腿积极折叠与地面形成夹角大于45度”、62%的学生“小腿积极折叠与地面形成夹角小于45度”。可以认为学生在腾空阶段的技术动作,基本成熟。
4.落地阶段,落地技术掌握不理想
分析表5可知,在双脚的落地次序维度上,96%的学生“双脚同时落地”;在小腿前伸情况维度上,38%的学生“小腿有前伸”、62%的学生“小腿前伸不明显”;在上肢与身体重心的位置关系维度上,19%的学生“上肢在身体重心后”、49%的学生“上肢在身体侧”、32%的学生“上肢在身体重心前”;在膝关节角度维度上,38%的学生“落地后膝关节弯曲接近90度”、60%的学生“落地后膝关节弯曲大于90度”;在重心移动状况维度上,64%的学生“落地后重心稳定”、36%的学生“落地后重心不稳定”。
落地时四肢的补偿动作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又一因素。该技术主要表现为小腿前伸后,上肢由后向前摆动促使身体前移的二次带动作用。身体腾空后,无论在空中做什么动作都无法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但落地时小腿适度的前伸,使身体叠紧,延长腾空时间,能使落地落的更远。此时身体平衡被破坏,会出现后倒情况,需要上肢由后向前摆动促使身体前移来平稳的落地。学生由腾空阶段的“上肢在身体前”到落地阶段的“上肢在身体重心前或侧”的摆臂动作没有二次带动作用,与之相对应的下肢动作自然出现“小腿前伸不明显”动作。可以认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落地技术。
综上所述,可以描绘出初二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一书详细列举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序列,并呈现了“熟练立定跳远者的动作特征”(表7)。
结合“熟练立定跳远者的动作特征”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初二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理论上应该熟练掌握立定跳远动作,各技术环节完善。但现状表明,初二学生还不是一个立定跳远动作的熟练者,其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在准备阶段,学生准备起跳前,身体重心下降不足;
2.在起跳阶段,学生“蹬摆配合”技术不够完善,起跳时手臂带动作用不够,动作还可以表现的更伸展。
3.在落地阶段,没能通过落地时四肢的补偿动作来进一步的提高立定跳远成绩。
(二)建议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影响跳跃类技能的因素,尝试用认知指导自己的身体练习。教学中可以采用理论知识讲解、结合示范的讲解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强化“蹬摆配合”技术以及上肢运动轨迹的重要性。上肢动作在跳跃类技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却会忽视。教学中可以采用知识的讲解,辅以原地有节奏的“蹬摆配合”,来达到动作舒展、协调、有力量并表现出合理的用力顺序和良好的运动轨迹。
3.强化落地技术的原理及重要性。落地时四肢的补偿动作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又一因素。该技术主要表现为小腿前伸后,上肢由后向前摆动促使身体前移的二次带动作用。教学中可以采用原理的讲解、讲解示范,再辅以多级蛙跳等辅助练习来达到动作连贯、协调。还可以辅以落软垫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4.在提高立定跳远技术环节的同时,还应加强弹跳素质的练习,技术与力量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单脚交换跳、纵跳摸高、蛙跳、跳台阶等方法来提高弹跳素质。
五、结语
立定跳远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内容,是发展下肢弹跳力的主要练习方法,还常用于测定下肢肌肉力量……是体育课堂中常见的内容。作为跳跃类技能中最基础的动作技能,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学习,技术上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由此可以认为,中学生跳跃类技能的学习现状堪忧,日常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跳跃类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体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樊江波,耿培新,成士桂.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研究[J].体育教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