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部恶性肿瘤切除后眼睑重建手术策略分析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ingxiangs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睑部恶性肿瘤切除后眼睑重建手术方法与策略。

方法

对34例上下睑大小在2~18 mm的恶性肿瘤切除后眼睑皮肤修补手术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总结,研究不同手术策略在不同类型眼睑缺损部位的应用。

结果

34例术后均恢复良好,病理结果显示切缘全部为阴性,术后随访36个月,供区瘢痕不明显,眼睑外观正常、闭合功能良好。

结论

根据肿瘤浸润深度、与睑板关系和周围皮肤浸润范围确定手术切除方式与大小。围手术期通过术前对肿瘤及周围组织的评估,进行手术决策。重建过程中以保护眼睑功能为基础,修复缺损部位,后续手术创造良好环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型纳米颗粒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螯合四氧化三铁探针(HIF-1α@Fe3O4)标记胰腺癌PANC1细胞的可行性及其3.0T MRI扫描时T2WI信号的改变。方法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胰腺癌PANC1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HIF-1α及干细胞标志蛋白CD133、Oct-4、Sox-2的表达。收集缺氧培养24 h的PANC1细胞,并分别与5、15、45 μg/ml的HIF-1α
目的观察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与联合或不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DME 12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将患者为单纯光凝组(60眼),仅黄斑区行格栅样光凝治疗;联合治疗组(60眼),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2周后黄斑区行格栅样光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光凝能量
期刊
@@
目的调察医院影像学科医师的视功能损伤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方法,医师组以从业10年以上的青中年影像学科医师45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50例。观察两组人员眼部症状,并做视觉对比敏感度(CS)、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其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医师组有眼疲劳综合征者占84.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医师组在CS检查中的中频(6c/d)及高频(12c/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