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转轮下的乌托邦——论勒克莱奇奥《奥尼恰》的叙事图景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在世最伟大法语作家的勒克莱奇奥于1991年出版的小说《奥尼恰》在叙事结构上带有梦魇的色彩。作者从若佛华、玛乌和凡当三个人物的角度围绕着作为叙事焦点的非洲小河港奥尼恰构建故事的情节。本文意图从《奥尼恰》的叙事图景着眼,回归文学的形式内核,反向映射作品的外围观念。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结构融合了线性时间和循环时间两种流程,又分别对应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叙事的双重范畴。魔幻和反殖民主义的色彩让勒克莱奇奥的叙事既与西方文明相对,又贴近主流知识分子的话语,构成一种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
其他文献
王式仁教授学术小传1934年12月生,上海市人。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曾任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外文学》杂志编委、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诗歌、诗歌格律和英语语音。主要论著有《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英国部分主编)、论文《英诗的韵》和《中国学生对英诗的
苏珊·桑塔格的处女作《恩主》作为一部奇异的梦想之作引发了不同的阐释,但结合该小说的创作背景来看,与其不可靠叙述密切相关的隐合作者的问题尚未引起关注。这部小说强调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在编织初涉文坛的作者的文学梦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场编码与解码的游戏。
《在美国》是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最优秀的虚构作品之一。它独特的旅行模式、书信叙事和叙述主体巧妙地把不同文体的叙述片段、多重主题和作者复杂的创作动机糅合起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弥合了历史、小说、现实界限的小说世界。本文旨在从叙述学的角度对桑塔格叙事艺术中的糅合技巧进行探讨。
张鸿年教授学术小传 1931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文学组负责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60年结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波斯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前往伊朗进修。长期从事波斯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夏退休。迄今已出版《波斯文学史》、《波斯语汉语词典》(编写组组长)、《列王纪全集》、《果园》、《蔷薇园》、《鲁拜集》、《四类英才》、《中国史纲》、《中国故事》(波斯文译著)等近二十多部专著译著和多篇学术论文。
赵振江教授学术小传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对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著作有《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拉丁美洲文学史》(合著)、《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革命》(合著)、《拉丁美洲文学大花园》(舍著)等,译著有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拉丁美洲诗选》、《西班牙黄金世纪诗选》、《西班牙当代女性诗选》以及米斯特拉尔
本文探讨了英国19世纪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为批评所作的辩护和他的几个主要批评观念。阿诺德认为,批评性能力可以为创造性能力提供新思想,为其营造合适的智力局面和社会氛围。每一个伟大诗人的诞生,背后都有批评努力在起作用。阿诺德的主要批评观念是"公允无私",也即"看清事物的本相"。他的批评理念具有强烈的道德动机,在最高层面上甚至要替代宗教。
草野心平作为"最后的昭和诗人",其整个人生和诗歌创作带着他自身的特殊印迹,也折射出日本昭和时代共有的轨痕。以"草野心平与中国"为具体案例,追溯其亚洲意识的变迁及其与同时代语境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历史性地探讨亚洲主义、"近代的超克"论等昭和时代的热点问题不乏启示作用。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对于罗马内战期间的历史有或明或暗的指涉。一些学者认为诗中的迦太基女王狄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本文对西方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做一番梳理,并试图对较少受到注意的《伊尼德》第四卷第543行做更加深入的分析。结合有关罗马内战史的古代文献,以及现代学者对古罗马凯旋式(triumph)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维吉尔笔下的狄多确有可能让罗马读者自然联想到克里奥帕特拉这位罗马的死敌。
刘自强教授学术小传1924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43年同时考入西南联大和金陵女大,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学士学位。1949年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育系,获硕士学位。1951—1955年入法国巴黎大学法文系,攻读法国文学。195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2年在北大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现当代文学,主要译著:《梦想的诗学》、《从文本到行动——保尔·利科传》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