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鸿沟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36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客观地造成数字技术在不同群体间形成数字鸿沟,客观地影响着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冠疫情激发了我国新一轮数字化建设的热潮,在极大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导致数字鸿沟越来越明显,一些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正逐渐成为数字难民.然而,技术上的数字难民在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模式、规则和管理的同时,在社会伦理道德生活中更遭受到歧视和冷漠.从伦理角度分析我国当前数字鸿沟问题的产生,并从道德关怀角度提出解决路径,对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新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其健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将自身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他们的建言献策也将对社会的思想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表面化、情绪化、实用主义等问题,如何引导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红色基因”为视角,在研究红色基因理论内涵及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探析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东北抗联精神将朴素的爱国主义升华到科学严明的高度,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保证14年斗争直至胜利,团结抵御外辱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新时代有着凝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视东北抗联的历史贡献,丰富与构筑中国精神.探析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途径,包括发挥地域特色,第一课堂理论集成;贯穿在校园生活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自发学习,联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