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确立学科课程教育目标的不同依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把课程的教育目标的来源总结为三大方面,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①据此观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就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三大方面。
一、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自身身心的发展是由他们的遗传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教育条件决定的。遗传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
高中历史课程要想促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发生正向变化,首先要研究高中生自身的需求。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新课程要研究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看,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若高中历史课程创设的学习情境是高中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那么高中生就会自然而然的积极参与,反之,则会产生厌烦的情趣。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要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建议、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的新人接替,而教育正是把社会与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和中间环节。教育把人类长期以来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经过认真的选择,传递给下一代,通过引导下一代掌握经验、促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成社会性的"遗传",并有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一致的。因为,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课程目标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化的内涵发展的真正需要。""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三、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既然以高中历史学科进行教育,那就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
高中历史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传统意义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
1.政治功能。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把握历史、认识国情,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标准体系,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方法分析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2.经济功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高中历史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塑造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3.文化功能。高中历史教育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知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公民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历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转变。历史课程功能必须由以社会为中心转变到以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相统一上面来,在引导学生的个性朝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实现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课程从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变成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在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像以往"思想教育"那样主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提出目标要求。二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要有全面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三是目标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实际,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几个重要环节:学习动机的确立;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相关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运用。那么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就要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从老师、从专家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
一、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自身身心的发展是由他们的遗传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教育条件决定的。遗传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
高中历史课程要想促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发生正向变化,首先要研究高中生自身的需求。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新课程要研究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看,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若高中历史课程创设的学习情境是高中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那么高中生就会自然而然的积极参与,反之,则会产生厌烦的情趣。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要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建议、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的新人接替,而教育正是把社会与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和中间环节。教育把人类长期以来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经过认真的选择,传递给下一代,通过引导下一代掌握经验、促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成社会性的"遗传",并有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一致的。因为,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课程目标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化的内涵发展的真正需要。""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三、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既然以高中历史学科进行教育,那就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
高中历史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传统意义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
1.政治功能。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把握历史、认识国情,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标准体系,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方法分析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2.经济功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高中历史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塑造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3.文化功能。高中历史教育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知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公民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历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转变。历史课程功能必须由以社会为中心转变到以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相统一上面来,在引导学生的个性朝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实现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课程从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变成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在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像以往"思想教育"那样主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提出目标要求。二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要有全面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三是目标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实际,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几个重要环节:学习动机的确立;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相关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运用。那么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就要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从老师、从专家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