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择一组文章或整本书作为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单篇阅读很难练习的阅读策略,在求同、比异、整合、分析中,提升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整本书阅读 选文 议题 求同 比异 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当我们在课堂上,带学生走进的是一组文章甚或是一本书,这样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验无疑是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差异的,除了外显的内容多少的差异外,我们更要深入思考,我们把学生带入这样的课堂,初心何在?只有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才知道我们该如何选定一组文章的“议题”,才知道我们到底在课堂要给学生什么。
一、“思”在多文本求同比异中
1.比较阅读中提升思维的深度
在一年级“心愿”这个单元中,围绕主题组织了15篇诗文,其中有乡亲们感念毛主席带领战士为村子里挖井,在井边立碑纪念,饮水思源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抒发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的《我多想去看看》,有表达儿童简单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接一个》,有希望给世界万物带来各种美好的《四个太阳》《假如》,有描写小花、小河希望世界美好的《美丽的愿望》《小山泉的愿望》,有写闹矛盾后的松鼠和小熊希望和好的《纸船和风筝》,有关爱亲人的《阳光》……题材之丰富,愿望之真切,都让学生目不暇接。
学生通过近一周的比较学习,会发现,愿望有大小之分,为自己,就是小心愿,为他人,则是大的心愿,有的心愿能马上实现,比如小山泉想帮助人们解渴,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有的不能實现,或不能马上实现,比如给夏天画绿绿的太阳,给世界带来清凉,比如中国梦,但这些心愿,无论实现与否,都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和希望。而这样的思维体验,只有在比较阅读中才能产生,这就是一组一组读让学生精神个体的成长。
2.比较阅读中提升思维的广度
一组文章一组文章地去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多了几篇阅读材料,更是在老师以明确的指向性而选择的多文本阅读中让自己的思维走得更深一些,不再止步于平面的,线性的思考。
围绕教材中《狐狸和乌鸦》一文,我们又组织了两篇寓言故事《狐狸和山羊》《狐狸和葡萄》,教学伊始,为孩子们播放《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绘声绘色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把狐狸和乌鸦的三次交锋对比起来看,孩子们从狐狸“眼珠子一转”并用了“亲爱的”、“您”这些字眼看出狐狸为了骗到肉,在想办法,说好话;从它“赔着笑脸”问“您的孩子”可以看出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从它夸赞乌鸦的“羽毛”和“嗓子”把它花言巧语的本性暴露无遗,乌鸦终于没有敌得过狐狸的猛烈攻势,逐渐动心,一步步上当,被狐狸骗走了肉。学文至此,问学生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孩子们都能说出“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对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也把握比较准确——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学法:读故事;说事件;分析狐狸形象;明白道理。
接着,让学生同桌合作学习《狐狸和山羊》《狐狸和葡萄》,孩子们又读出了自私自利、过河拆桥的狐狸和自欺欺人的狐狸。故事中的狐狸不是偷鸡摸狗,就是说谎骗人,狡猾、奸诈就是它的代名词。当我问学生喜欢狐狸吗?没有一个人站在狐狸的一边。确实,在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狐狸的形象确实被定位为反面的典型。如果这节课学生对狐狸的认识定格在了贬义之上,估计一时半会狐狸的形象难以翻身了。
但我们不想让学生的思维止步于此,于是出示了第四篇阅读材料——绘本《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一只迷路的兔子坐在丘岗上,更大的危险发生在身后:一只大狐狸悄悄地、悄悄地向它靠近。狐狸张开了利牙森森的大嘴,感觉下一秒钟兔子就要成为它的腹中美食了。
就在这一瞬间,发生了故事的第一次逆转——小野兔发现了危险,朝狐狸大喝一声“停,不许吃我!”“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吗?”狐狸估计也被搞懵了,不情愿地说了一句“晚安!”但马上又张开了血盆大口。孩子们都已经猜到了,对着这张血盆大口,兔子会再次说:“停!不许吃我!”兔子又提了让狐狸讲故事、送它回家、唱催眠曲的要求,终于,把自己唱睡着了。这接二连三的逆转把读者引入到阅读的极度兴奋状态,一页一页地接着读下去,停不下来。但这本绘本带给学生最大的阅读意外是:面对熟睡的狐狸,兔爸爸举起擀面杖,几乎马上狐狸就要命丧西天了。但就在此时,小兔子悄声说:“别砸!你知不知道,这里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这是全文最温暖人心的一次逆转,也是这次逆转,让学生领悟到这本绘本的深层意义,那就是宽容。
无疑,在这本绘本中,狐狸是愚蠢的,与前三篇寓言中狡猾、奸诈的狐狸形象大相径庭,在这样不同类型的四个阅读材料中,学生自然会在比异中提出质疑:“狐狸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实,狐狸形象的不同,只是人们假借狐狸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的人罢了。小动物是童话中故事的主角,其实,也是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反映。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孩子们就能在以后的阅读中,对童话、寓言中动物形象有比较阅读的意识,有分类辨析的意识,从而学会辩证地看待一个动物形象,更客观地分析动物形象的特点,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缜密,思考更加深入。
二、“思”在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中
带学生走进一本书,就是走近一个人——作者,就是走进一段经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相对于一组文章地阅读,从教学效果及结果的整体收益看,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程度,其课堂效益无疑更高。
1.主题的选定让学生从浅层“悦读”走向深层“阅读”
一个好的阅读主题的选定,可以聚焦学生的阅读目光,聚焦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的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
这学期,我和学生共读了美国作家劳拉的《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每当静下心来,走进“小木屋”,走进劳拉的世界,我们都会被深深吸引,这本书的魔力到底在哪里?在共读的这两个星期中,孩子们说——“这本书不是童话,却比童话还好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如何引领孩子透过“好看”、“有趣”发现更多的东西,走到劳拉的心中,这是我这节读书分享课要思考的内容。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反复读了这本书,读着读着,我越来越真切地认同梅子涵老师的评价:那时的一切都像油灯擦得锃亮的玻璃罩子里的那团火,跳动着,可是温和。那时的幸福是这一团火似的幸福。
是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读出“幸福”。
在这本书的结尾,劳拉写道:
她听着爸爸演奏的柔和的小提琴声,这琴声呼应着大森林里传来的孤寂的风声。她看着爸爸坐在炉子边的长凳上,火光照亮了他棕色的头发和胡子,也照亮了蜜糖色的小提琴。她又看看妈妈,妈妈正轻轻地摇着摇椅,织着袜子。
劳拉默默对自己说:“我所拥有的就是‘此刻’。”
她很高兴此刻有温暖舒适的屋子,有爸爸和妈妈,有火光和乐声。此刻是不会被遗忘的,她想,因为她拥有此刻。
“此刻”永远永远都不会在时光和记忆的长河中消散。
当我在结尾读到劳拉写的“此刻”,我忽然意识到了劳拉写这本书的初衷,劳拉是65岁时开始写自己5岁在大森林小木屋里的生活的,这漫长的60年的岁月没有磨灭、淡化幼年的记忆,这种幸福就像底色,烙印在了劳拉的心中,所以我就有了这节读书分享课的主题“幸福——从此刻到永远”。
2.让主题在情节分享、移情体验中更丰盈地成长
每一本书,当它到了读者的手中,就变成了更加独特的存在,它与不同的生命个体相遇,就会变成一个更新的故事——包含读者个体体验的故事,这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入整本书教学的意义所在:它可以让学生在情节分享、移情体验中,激活思维,丰盈思想。
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这本书中,劳拉从白雪覆盖的冬写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又从生机勃勃的夏写到了金色丰收的秋,小木屋周围的景致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劳拉一家人的生活也有着不一样的乐趣。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朴素的每一个“此刻”里。
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分享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情节,
一个学生说道:“星期六的晚上,爸会找来冰块,给孩子准备洗澡水,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围着炉火,听爸拉小提琴,从这些描述中,我读出了一家人无论在哪里,无论生活怎么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非常幸福和开心了。”
这个孩子体会到的,不正是劳拉体会到的吗?
孩子们分享的每一个情节,无论是爸给妈送圣诞礼物——一个美丽的搁架,还是爸从枪口下放走了美麗的鹿,无论是母女俩遭遇黑熊,还是爸把一节木桩当成黑熊,无论是在金色的田野收获庄稼,还是甜蜜地吃枫糖雪,无论是快乐过圣诞节,还是扑到雪地里印小人,无论是听爸爸讲故事,还是到集市去购物……每一个朴素的故事,都朴素地发生在每一天,但神奇的是,总是有一种情串在字里行间,总是有一种温暖涌动在读者的心里,这一切都源于这份温暖长长久久地涌动在作者的心里。
通过书中精彩情节的分享,孩子们就对“每一个‘此刻’的幸福,就是温暖一生的长久的幸福”这个主题有了真切的体会。
我让孩子们也来说说自己的幸福时刻,有一个学生动情地说:“我最幸福的时刻是那次和爸爸看老狼的演唱会,我靠在爸爸的肩上,和爸爸一起听老狼唱歌,我觉得那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听着这个孩子的发言,真的能触动人的心灵,孩子也会在日常的、朴素的分分秒秒中,感受幸福的真谛了,我想,这本书中所自然流露出的价值观,也一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我们最该看中的,什么是我们最该珍惜的,我们要追溯幸福的源头,从源头探寻幸福。
综上所述,探讨一组文章或整本书的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能力的提高意义深远。我们要在思考的路上、探索的路上,着力前行,让阅读教学这棵大树,植根于肥沃的土壤,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 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整本书阅读 选文 议题 求同 比异 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当我们在课堂上,带学生走进的是一组文章甚或是一本书,这样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验无疑是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差异的,除了外显的内容多少的差异外,我们更要深入思考,我们把学生带入这样的课堂,初心何在?只有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才知道我们该如何选定一组文章的“议题”,才知道我们到底在课堂要给学生什么。
一、“思”在多文本求同比异中
1.比较阅读中提升思维的深度
在一年级“心愿”这个单元中,围绕主题组织了15篇诗文,其中有乡亲们感念毛主席带领战士为村子里挖井,在井边立碑纪念,饮水思源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抒发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的《我多想去看看》,有表达儿童简单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接一个》,有希望给世界万物带来各种美好的《四个太阳》《假如》,有描写小花、小河希望世界美好的《美丽的愿望》《小山泉的愿望》,有写闹矛盾后的松鼠和小熊希望和好的《纸船和风筝》,有关爱亲人的《阳光》……题材之丰富,愿望之真切,都让学生目不暇接。
学生通过近一周的比较学习,会发现,愿望有大小之分,为自己,就是小心愿,为他人,则是大的心愿,有的心愿能马上实现,比如小山泉想帮助人们解渴,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有的不能實现,或不能马上实现,比如给夏天画绿绿的太阳,给世界带来清凉,比如中国梦,但这些心愿,无论实现与否,都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和希望。而这样的思维体验,只有在比较阅读中才能产生,这就是一组一组读让学生精神个体的成长。
2.比较阅读中提升思维的广度
一组文章一组文章地去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多了几篇阅读材料,更是在老师以明确的指向性而选择的多文本阅读中让自己的思维走得更深一些,不再止步于平面的,线性的思考。
围绕教材中《狐狸和乌鸦》一文,我们又组织了两篇寓言故事《狐狸和山羊》《狐狸和葡萄》,教学伊始,为孩子们播放《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绘声绘色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把狐狸和乌鸦的三次交锋对比起来看,孩子们从狐狸“眼珠子一转”并用了“亲爱的”、“您”这些字眼看出狐狸为了骗到肉,在想办法,说好话;从它“赔着笑脸”问“您的孩子”可以看出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从它夸赞乌鸦的“羽毛”和“嗓子”把它花言巧语的本性暴露无遗,乌鸦终于没有敌得过狐狸的猛烈攻势,逐渐动心,一步步上当,被狐狸骗走了肉。学文至此,问学生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孩子们都能说出“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对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也把握比较准确——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学法:读故事;说事件;分析狐狸形象;明白道理。
接着,让学生同桌合作学习《狐狸和山羊》《狐狸和葡萄》,孩子们又读出了自私自利、过河拆桥的狐狸和自欺欺人的狐狸。故事中的狐狸不是偷鸡摸狗,就是说谎骗人,狡猾、奸诈就是它的代名词。当我问学生喜欢狐狸吗?没有一个人站在狐狸的一边。确实,在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狐狸的形象确实被定位为反面的典型。如果这节课学生对狐狸的认识定格在了贬义之上,估计一时半会狐狸的形象难以翻身了。
但我们不想让学生的思维止步于此,于是出示了第四篇阅读材料——绘本《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一只迷路的兔子坐在丘岗上,更大的危险发生在身后:一只大狐狸悄悄地、悄悄地向它靠近。狐狸张开了利牙森森的大嘴,感觉下一秒钟兔子就要成为它的腹中美食了。
就在这一瞬间,发生了故事的第一次逆转——小野兔发现了危险,朝狐狸大喝一声“停,不许吃我!”“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吗?”狐狸估计也被搞懵了,不情愿地说了一句“晚安!”但马上又张开了血盆大口。孩子们都已经猜到了,对着这张血盆大口,兔子会再次说:“停!不许吃我!”兔子又提了让狐狸讲故事、送它回家、唱催眠曲的要求,终于,把自己唱睡着了。这接二连三的逆转把读者引入到阅读的极度兴奋状态,一页一页地接着读下去,停不下来。但这本绘本带给学生最大的阅读意外是:面对熟睡的狐狸,兔爸爸举起擀面杖,几乎马上狐狸就要命丧西天了。但就在此时,小兔子悄声说:“别砸!你知不知道,这里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这是全文最温暖人心的一次逆转,也是这次逆转,让学生领悟到这本绘本的深层意义,那就是宽容。
无疑,在这本绘本中,狐狸是愚蠢的,与前三篇寓言中狡猾、奸诈的狐狸形象大相径庭,在这样不同类型的四个阅读材料中,学生自然会在比异中提出质疑:“狐狸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实,狐狸形象的不同,只是人们假借狐狸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的人罢了。小动物是童话中故事的主角,其实,也是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反映。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孩子们就能在以后的阅读中,对童话、寓言中动物形象有比较阅读的意识,有分类辨析的意识,从而学会辩证地看待一个动物形象,更客观地分析动物形象的特点,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缜密,思考更加深入。
二、“思”在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中
带学生走进一本书,就是走近一个人——作者,就是走进一段经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相对于一组文章地阅读,从教学效果及结果的整体收益看,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程度,其课堂效益无疑更高。
1.主题的选定让学生从浅层“悦读”走向深层“阅读”
一个好的阅读主题的选定,可以聚焦学生的阅读目光,聚焦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的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
这学期,我和学生共读了美国作家劳拉的《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每当静下心来,走进“小木屋”,走进劳拉的世界,我们都会被深深吸引,这本书的魔力到底在哪里?在共读的这两个星期中,孩子们说——“这本书不是童话,却比童话还好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如何引领孩子透过“好看”、“有趣”发现更多的东西,走到劳拉的心中,这是我这节读书分享课要思考的内容。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反复读了这本书,读着读着,我越来越真切地认同梅子涵老师的评价:那时的一切都像油灯擦得锃亮的玻璃罩子里的那团火,跳动着,可是温和。那时的幸福是这一团火似的幸福。
是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读出“幸福”。
在这本书的结尾,劳拉写道:
她听着爸爸演奏的柔和的小提琴声,这琴声呼应着大森林里传来的孤寂的风声。她看着爸爸坐在炉子边的长凳上,火光照亮了他棕色的头发和胡子,也照亮了蜜糖色的小提琴。她又看看妈妈,妈妈正轻轻地摇着摇椅,织着袜子。
劳拉默默对自己说:“我所拥有的就是‘此刻’。”
她很高兴此刻有温暖舒适的屋子,有爸爸和妈妈,有火光和乐声。此刻是不会被遗忘的,她想,因为她拥有此刻。
“此刻”永远永远都不会在时光和记忆的长河中消散。
当我在结尾读到劳拉写的“此刻”,我忽然意识到了劳拉写这本书的初衷,劳拉是65岁时开始写自己5岁在大森林小木屋里的生活的,这漫长的60年的岁月没有磨灭、淡化幼年的记忆,这种幸福就像底色,烙印在了劳拉的心中,所以我就有了这节读书分享课的主题“幸福——从此刻到永远”。
2.让主题在情节分享、移情体验中更丰盈地成长
每一本书,当它到了读者的手中,就变成了更加独特的存在,它与不同的生命个体相遇,就会变成一个更新的故事——包含读者个体体验的故事,这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入整本书教学的意义所在:它可以让学生在情节分享、移情体验中,激活思维,丰盈思想。
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这本书中,劳拉从白雪覆盖的冬写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又从生机勃勃的夏写到了金色丰收的秋,小木屋周围的景致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劳拉一家人的生活也有着不一样的乐趣。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朴素的每一个“此刻”里。
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分享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情节,
一个学生说道:“星期六的晚上,爸会找来冰块,给孩子准备洗澡水,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围着炉火,听爸拉小提琴,从这些描述中,我读出了一家人无论在哪里,无论生活怎么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非常幸福和开心了。”
这个孩子体会到的,不正是劳拉体会到的吗?
孩子们分享的每一个情节,无论是爸给妈送圣诞礼物——一个美丽的搁架,还是爸从枪口下放走了美麗的鹿,无论是母女俩遭遇黑熊,还是爸把一节木桩当成黑熊,无论是在金色的田野收获庄稼,还是甜蜜地吃枫糖雪,无论是快乐过圣诞节,还是扑到雪地里印小人,无论是听爸爸讲故事,还是到集市去购物……每一个朴素的故事,都朴素地发生在每一天,但神奇的是,总是有一种情串在字里行间,总是有一种温暖涌动在读者的心里,这一切都源于这份温暖长长久久地涌动在作者的心里。
通过书中精彩情节的分享,孩子们就对“每一个‘此刻’的幸福,就是温暖一生的长久的幸福”这个主题有了真切的体会。
我让孩子们也来说说自己的幸福时刻,有一个学生动情地说:“我最幸福的时刻是那次和爸爸看老狼的演唱会,我靠在爸爸的肩上,和爸爸一起听老狼唱歌,我觉得那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听着这个孩子的发言,真的能触动人的心灵,孩子也会在日常的、朴素的分分秒秒中,感受幸福的真谛了,我想,这本书中所自然流露出的价值观,也一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我们最该看中的,什么是我们最该珍惜的,我们要追溯幸福的源头,从源头探寻幸福。
综上所述,探讨一组文章或整本书的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能力的提高意义深远。我们要在思考的路上、探索的路上,着力前行,让阅读教学这棵大树,植根于肥沃的土壤,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 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