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爱国主义诗人,名闻中外。两千多年来关于他的传说,在汉文化影响所及的国家和地区流传。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却未被载入《资治通鉴》这部皇皇巨著。本文不揣固陋,试释一二。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云:“温公偏阅旧史,旁采小说,抉幽隐,荟萃为书,劳矣。而修书分属,汉则刘,三国讫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可知《资治通鉴》汉以前部分是司马光自任之。司马光《进书表》说:“臣……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臣常不自揆,欲删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法者,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抉幽隐,计较毫厘”等等,可见他知识渊博,态度谨慎小心,不敢有遗漏。
书中《周纪》三,周郝王二年、三年、四年、十六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及二十三年都有有关楚怀王受欺于张仪、兵败于秦师、身死异国等记载甚详。屈原正是在这些政治漩涡中表现出他的政治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这些事件也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资治通鉴·汉纪》六,从文帝前四年至文帝前十一年,前后数次写到贾谊的事迹。这里,不可能因忽略的原因,仅对贾谊大书特书,连长篇疏文都引录而不提屈原。
我以为,《资治通鉴》未载屈原不是因为疏漏,而是司马光有意识的不载。
司马光是完全接受司马迁对屈原同情、对怀王批判的态度的。他在《资治通鉴》中说:“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这与司光迁写《屈原列传》时的感慨非常相似。《通鉴》虽不载屈原之名,实已载其实了。我以为,所以如此,是出于司马光要避嫌忌。
司马光在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斗争失败后著作这部宏大的史书,目的就是想通过它“幸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借以击败政敌。为此,他要谨慎地避开可能致疑的人物、事件,而可用来击败政敌的历史事件,则抓住不放,详评细论,把治史作为政治斗争手段,利用历史事件,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攻击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他曾在书中说:“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指出善择与不善择的不同后果,立意在箴规甚明。正由于司马光怀有这样的目的,又有离开朝廷十五年之久的境遇,在与王安石这场保守与变革的斗争中,为防止失误,被人揪住辫子,因此尽力献忠心于皇上,唯恐失去皇上欢心,就避免在书中记载屈原,以免被指借屈原自况,引皇上猜忌。
司马光的疑虑并不多余,他死后十年左右,“御史周秩首论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章、蔡卞请发冢棺……”,蔡京撰奸党碑,司马光亦碑上题名。论光诬谤罪有许多,《资治通鉴》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观点有待辨析,本文略陈管见,愿求教于诸家。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云:“温公偏阅旧史,旁采小说,抉
书中《周纪》三,周郝王二年、三年、四年、十六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及二十三年都有有关楚怀王受欺于张仪、兵败于秦师、身死异国等记载甚详。屈原正是在这些政治漩涡中表现出他的政治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这些事件也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资治通鉴·汉纪》六,从文帝前四年至文帝前十一年,前后数次写到贾谊的事迹。这里,不可能因忽略的原因,仅对贾谊大书特书,连长篇疏文都引录而不提屈原。
我以为,《资治通鉴》未载屈原不是因为疏漏,而是司马光有意识的不载。
司马光是完全接受司马迁对屈原同情、对怀王批判的态度的。他在《资治通鉴》中说:“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这与司光迁写《屈原列传》时的感慨非常相似。《通鉴》虽不载屈原之名,实已载其实了。我以为,所以如此,是出于司马光要避嫌忌。
司马光在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斗争失败后著作这部宏大的史书,目的就是想通过它“幸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借以击败政敌。为此,他要谨慎地避开可能致疑的人物、事件,而可用来击败政敌的历史事件,则抓住不放,详评细论,把治史作为政治斗争手段,利用历史事件,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攻击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他曾在书中说:“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指出善择与不善择的不同后果,立意在箴规甚明。正由于司马光怀有这样的目的,又有离开朝廷十五年之久的境遇,在与王安石这场保守与变革的斗争中,为防止失误,被人揪住辫子,因此尽力献忠心于皇上,唯恐失去皇上欢心,就避免在书中记载屈原,以免被指借屈原自况,引皇上猜忌。
司马光的疑虑并不多余,他死后十年左右,“御史周秩首论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章
由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观点有待辨析,本文略陈管见,愿求教于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