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血有肉的党史,不但能说服人,而且能感动人”
谁都不会想到,一个曾经读了几遍《水浒传》还把书名念成“水许”的少年,在若干年后会成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青年党史专家。
汤涛身材高大魁伟,脚步轻捷有力;他面容清矍,神采奕奕而书卷味十足。在他的世界里,党史不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也不是枯燥而又生硬的记载。研读党史,汤涛看到的是一幅幅波澜壮阔、雄浑激昂、硝烟弥漫、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是老一辈革命家苦苦求索、敢于牺牲的豪情壮志,是在一次次艰辛探索、顽强勇进中所迸发出的追求真理的执着与勇气。
其实党史很生动
“你们说党史枯燥乏味吗?我觉得很有意思。”汤涛说。
胡乔木曾批评当时有些党史研究者,我们不能把丰富、生动的历史写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历史本来是充满革命斗争的激情、动人的画面的,而我们的本子常常变成了灰色的、苍白的。对此,汤涛深有感触,他一贯认为,编写党史著作一定要反映其丰富生动的内容。
“1935年6月18日,革命先烈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敌人向他出示枪决命令时,他正在伏案写诗,连头都没抬,淡然而平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步向刑场时,两里多的路程,他是缓缓而行,顾盼自如,一路高唱《国际歌》和《红军歌》。刑场既至,他环顾四周,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遂从容就义,此时,他年仅36岁。你能说这种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不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吗?”
汤涛讲革命故事所用的语言是平实的,但他的语境引人入胜。据说,有一次汤涛给一个外国女学者讲“八女投江”中冷云等女战士的故事时,虽然需通过翻译的中间转述,那位女学者仍听得潸然泪下。
“叙述党史要有人物、有事实、有感情、有生动情景,有血有肉的党史,不但能说服人,而且能感动人”。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汤涛说,党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你真的喜欢,研究进去了,它对你的人格是一种升华。
“我们后人需要从曾经发生的事情中得到教育和启示,从而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智慧和力量。比如我们研究陕甘宁边区,当时的老一辈革命家怎样带领人民在内部经济基础薄弱,外部充满艰难困阻的恶劣环境下进行政权、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是怎样在那样一种困难重重的环境下,站住、站稳了脚,并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的?这都会给我们提供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宝贵的启示。”
汤涛说,“读史使人明智,这种智是大智,而且是永不枯竭的。”
幸福不必很热闹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撰写过一副对联:“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意思是说,但凡做大学问、成就大事者,必须耐得住寂寞。反观当今,我们所处繁杂、喧闹之世,所过之处多车水马龙,所遇之人常愤世嫉俗,别说静心治史,单单一份为人胸襟情怀,很多人已和先贤相距千里了。
对范文澜先生的这番话,汤涛也是颇有感悟。“搞理论研究的人,不耐得住寂寞是不行的。”
汤涛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可是他偏偏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别的孩子爱玩爱闹,爱跑爱跳,偏偏他一个人在小房间里一泡就是一天。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各种历史小说到各种历史著作,他捧着读起来如痴如醉。父亲对儿子的这种爱好不以为然,在他的规划中,希望汤涛子承父业,将来读医科,如果读不了医科,读点时髦点的专业也成。但是父亲感兴趣的,汤涛却提不起精神。父子之间这种暗暗的较劲,一直持续到他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准备报考研究生的时候。确定考研方向时,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汤涛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他不想违拗父亲的意志让他生气,可也不想背离自己的爱好,终生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想来想去,他提笔给爸爸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自己知道父亲的一片苦心,但是希望父亲能够尊重自己的意愿。父亲终于被他的执着打动,从此没有再说过什么。
在研究生阶段里,在导师黄德渊先生的指导下,汤涛可谓如鱼得水,别人看来历史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人名、事件,他却一头扎进去,越钻越觉得有意思。从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成为罗正楷先生的博士生。
博士毕业后,只有29岁的汤涛就业前景甚是光明,其中不乏一些“光鲜亮丽”的单位。“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动心”,汤涛说,他甚至去参加了一些单位的体检。但是最后关头,他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喜欢做研究,性格也适合做研究,还是去研究部门吧。”就这样,汤涛进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寒暑,枯坐书房,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书籍中,这其中的寂寞自然不足为人道。但是,十年的黄金岁月,化为了珍贵的成果和诸多著作。这十年,汤涛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各类期刊上先后发表了《七大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性贡献》、《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监督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特点》、《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二十余篇论文,其中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内部参考资料》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门户网站予以转载。此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研究》等著作的编写工作。
最近,汤涛刚刚过完39岁的生日,问及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他说,我这个人生活简单,喝茶、读书,再喝茶、再读书,然后就是和5岁的儿子聊天,这些,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此时,汤涛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责任编辑 陈晰
谁都不会想到,一个曾经读了几遍《水浒传》还把书名念成“水许”的少年,在若干年后会成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青年党史专家。
汤涛身材高大魁伟,脚步轻捷有力;他面容清矍,神采奕奕而书卷味十足。在他的世界里,党史不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也不是枯燥而又生硬的记载。研读党史,汤涛看到的是一幅幅波澜壮阔、雄浑激昂、硝烟弥漫、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是老一辈革命家苦苦求索、敢于牺牲的豪情壮志,是在一次次艰辛探索、顽强勇进中所迸发出的追求真理的执着与勇气。
其实党史很生动
“你们说党史枯燥乏味吗?我觉得很有意思。”汤涛说。
胡乔木曾批评当时有些党史研究者,我们不能把丰富、生动的历史写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历史本来是充满革命斗争的激情、动人的画面的,而我们的本子常常变成了灰色的、苍白的。对此,汤涛深有感触,他一贯认为,编写党史著作一定要反映其丰富生动的内容。
“1935年6月18日,革命先烈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敌人向他出示枪决命令时,他正在伏案写诗,连头都没抬,淡然而平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步向刑场时,两里多的路程,他是缓缓而行,顾盼自如,一路高唱《国际歌》和《红军歌》。刑场既至,他环顾四周,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遂从容就义,此时,他年仅36岁。你能说这种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不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吗?”
汤涛讲革命故事所用的语言是平实的,但他的语境引人入胜。据说,有一次汤涛给一个外国女学者讲“八女投江”中冷云等女战士的故事时,虽然需通过翻译的中间转述,那位女学者仍听得潸然泪下。
“叙述党史要有人物、有事实、有感情、有生动情景,有血有肉的党史,不但能说服人,而且能感动人”。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汤涛说,党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你真的喜欢,研究进去了,它对你的人格是一种升华。
“我们后人需要从曾经发生的事情中得到教育和启示,从而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智慧和力量。比如我们研究陕甘宁边区,当时的老一辈革命家怎样带领人民在内部经济基础薄弱,外部充满艰难困阻的恶劣环境下进行政权、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是怎样在那样一种困难重重的环境下,站住、站稳了脚,并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的?这都会给我们提供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宝贵的启示。”
汤涛说,“读史使人明智,这种智是大智,而且是永不枯竭的。”
幸福不必很热闹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撰写过一副对联:“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意思是说,但凡做大学问、成就大事者,必须耐得住寂寞。反观当今,我们所处繁杂、喧闹之世,所过之处多车水马龙,所遇之人常愤世嫉俗,别说静心治史,单单一份为人胸襟情怀,很多人已和先贤相距千里了。
对范文澜先生的这番话,汤涛也是颇有感悟。“搞理论研究的人,不耐得住寂寞是不行的。”
汤涛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可是他偏偏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别的孩子爱玩爱闹,爱跑爱跳,偏偏他一个人在小房间里一泡就是一天。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各种历史小说到各种历史著作,他捧着读起来如痴如醉。父亲对儿子的这种爱好不以为然,在他的规划中,希望汤涛子承父业,将来读医科,如果读不了医科,读点时髦点的专业也成。但是父亲感兴趣的,汤涛却提不起精神。父子之间这种暗暗的较劲,一直持续到他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准备报考研究生的时候。确定考研方向时,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汤涛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他不想违拗父亲的意志让他生气,可也不想背离自己的爱好,终生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想来想去,他提笔给爸爸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自己知道父亲的一片苦心,但是希望父亲能够尊重自己的意愿。父亲终于被他的执着打动,从此没有再说过什么。
在研究生阶段里,在导师黄德渊先生的指导下,汤涛可谓如鱼得水,别人看来历史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人名、事件,他却一头扎进去,越钻越觉得有意思。从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成为罗正楷先生的博士生。
博士毕业后,只有29岁的汤涛就业前景甚是光明,其中不乏一些“光鲜亮丽”的单位。“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动心”,汤涛说,他甚至去参加了一些单位的体检。但是最后关头,他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喜欢做研究,性格也适合做研究,还是去研究部门吧。”就这样,汤涛进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寒暑,枯坐书房,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书籍中,这其中的寂寞自然不足为人道。但是,十年的黄金岁月,化为了珍贵的成果和诸多著作。这十年,汤涛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各类期刊上先后发表了《七大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性贡献》、《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监督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特点》、《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二十余篇论文,其中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内部参考资料》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门户网站予以转载。此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研究》等著作的编写工作。
最近,汤涛刚刚过完39岁的生日,问及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他说,我这个人生活简单,喝茶、读书,再喝茶、再读书,然后就是和5岁的儿子聊天,这些,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此时,汤涛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