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父子关系,古希腊神话里是风水轮流转的杀害和夺权,中国文化里是貌似温良恭谦的“父父子子”;弗洛伊德将其理解为争夺母亲的情敌,英国愤怒青年派作家喊出了“打死父亲”;到了德国著名漫画《父与子》,又变成了老少同乐的生活喜剧。而在当代流行文化中,父子角力多少有了个定式:上半场叛逆出走,下半场浪子回头。
不管哪个版本,简化成某种典型,终究会和复杂的日常生活有隔靴之感。并非每个人都有出类拔萃的父亲,父子间的矛盾也不能总归到“代沟”名下,更不是每一次的叛逆离家都会有个下半场。至为关键的是,一个父亲往往决定了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这给儿子未来的可能性作了圈定。一切的人生悲剧倘若追根溯源,都可以殊途同归到“出身”问题。对于那些没有投胎到“富爸爸”、“好爸爸”家中的人,父子关系常常就多了几分火药味。
这本《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讲述了一段没有多少美好可言的父子关系。主人公约翰的父亲以四处做临时雇工为生,离社会最底层仅一步之遥。他自以为是,喜欢酗酒、赌博、拿孩子开涮,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从没打过老婆,从没对她不忠。而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撒谎。明明是弃儿,吃百家饭长大,却编造了一个不那么寒碜的身世;自己颓废堕落、恶习难改,却老向家人许诺那些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未来。
约翰长大后,无法忍受和父亲同住,毅然离家,四处流浪,时常连续数日沉迷于毒品和酒精的狂欢,然后在一个陌生的日子里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此同时,“父亲在他那与我平行的世界中,一直在以自己的速度下坠”。约翰不听劝阻,重蹈“父”辙,并认为这是父亲造成的;而父亲也对他愈加没有好感,甚至对别人说,约翰不是亲生,而是收养的。
父亲一直到死也没能遇上“浪子回头”的一幕。多年后,约翰业已为人之父,旅途中偶遇一位搭车的青年,二人聊起家常,对方怀着敬仰之情讲述自己那个还挺不错的父亲,而约翰的出身,再次成为难以启齿的隐私,于是他决定说一个关于自己父亲的谎言。约翰也意识到,男人和谎言,多少有着某种命中注定的关系:“我是一个男人,安身立命、战战兢兢地活在这个世上,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这个白天营生的一部分就是一系列的谎言……偶尔,那些谎言随意地解释了自己,解释了生命的真相。”
故事的结局并不像美国电影《大鱼》那样,儿子最终发现父亲的所有故事都确有其事,但父亲撒谎的习惯终于有望得到儿子的理解。不论是怨恨,是原谅,约翰的情感随着年龄不断发酵,父亲乏善可陈的一生也已消失在无尽的历史中。一个关于父亲的谎言,将以儿时记忆中父亲孤独的背影为起点,独自展开情节……
按照作者约翰·伯恩塞德对自己父亲的记述,这本小说具有极强的自传性。他坦言,这不是一个诗人的成长历程,而是一个工人阶级(原意如此)在纷乱芜杂的生活中找到了出路。身为著名诗人,约翰对细微情感的捕捉极其准确。作者文笔优美精粹,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部常常有惊艳的诗性语言。底层劳工充溢着悲哀和贫困的日常生活,在毫不矫情的笔下,倍感真实。
同样真实可感的“坏爸爸”,也可以在去年差不多同时上市的法国女作家玛丽·尼米埃的小说《沉默女王》中见到端倪。那些没有遇到好爸爸的人,各有各的恋父情结,各有各的表达方式。由此想到另一位英国作家奈保尔的父亲,他对儿子写作道路上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是《奈保尔家书》中流露的点滴情怀,多少让人欣羡不已。约翰·伯恩塞德的父亲则是另一种类型:“不管我想做什么事,他总是打击我: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异想天开;因为你穷,所以你要挨打,但如果习惯了,你就会心安理得……”这说法听上去不近人情,却是许许多多传统父亲真实的“教子之道”。如此扭曲的家教环境下,约翰居然还能奋发图强,成为优秀作家,难怪《爱尔兰时报》这样评论《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除却文学成就,这还是一本励志的书。
《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
作者:[英]约翰·伯恩塞德
翻译:柯亚、费书东、胡惠君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9月
定价:25.00元
编辑/梁宇清
不管哪个版本,简化成某种典型,终究会和复杂的日常生活有隔靴之感。并非每个人都有出类拔萃的父亲,父子间的矛盾也不能总归到“代沟”名下,更不是每一次的叛逆离家都会有个下半场。至为关键的是,一个父亲往往决定了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这给儿子未来的可能性作了圈定。一切的人生悲剧倘若追根溯源,都可以殊途同归到“出身”问题。对于那些没有投胎到“富爸爸”、“好爸爸”家中的人,父子关系常常就多了几分火药味。
这本《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讲述了一段没有多少美好可言的父子关系。主人公约翰的父亲以四处做临时雇工为生,离社会最底层仅一步之遥。他自以为是,喜欢酗酒、赌博、拿孩子开涮,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从没打过老婆,从没对她不忠。而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撒谎。明明是弃儿,吃百家饭长大,却编造了一个不那么寒碜的身世;自己颓废堕落、恶习难改,却老向家人许诺那些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未来。
约翰长大后,无法忍受和父亲同住,毅然离家,四处流浪,时常连续数日沉迷于毒品和酒精的狂欢,然后在一个陌生的日子里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此同时,“父亲在他那与我平行的世界中,一直在以自己的速度下坠”。约翰不听劝阻,重蹈“父”辙,并认为这是父亲造成的;而父亲也对他愈加没有好感,甚至对别人说,约翰不是亲生,而是收养的。
父亲一直到死也没能遇上“浪子回头”的一幕。多年后,约翰业已为人之父,旅途中偶遇一位搭车的青年,二人聊起家常,对方怀着敬仰之情讲述自己那个还挺不错的父亲,而约翰的出身,再次成为难以启齿的隐私,于是他决定说一个关于自己父亲的谎言。约翰也意识到,男人和谎言,多少有着某种命中注定的关系:“我是一个男人,安身立命、战战兢兢地活在这个世上,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这个白天营生的一部分就是一系列的谎言……偶尔,那些谎言随意地解释了自己,解释了生命的真相。”
故事的结局并不像美国电影《大鱼》那样,儿子最终发现父亲的所有故事都确有其事,但父亲撒谎的习惯终于有望得到儿子的理解。不论是怨恨,是原谅,约翰的情感随着年龄不断发酵,父亲乏善可陈的一生也已消失在无尽的历史中。一个关于父亲的谎言,将以儿时记忆中父亲孤独的背影为起点,独自展开情节……
按照作者约翰·伯恩塞德对自己父亲的记述,这本小说具有极强的自传性。他坦言,这不是一个诗人的成长历程,而是一个工人阶级(原意如此)在纷乱芜杂的生活中找到了出路。身为著名诗人,约翰对细微情感的捕捉极其准确。作者文笔优美精粹,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部常常有惊艳的诗性语言。底层劳工充溢着悲哀和贫困的日常生活,在毫不矫情的笔下,倍感真实。
同样真实可感的“坏爸爸”,也可以在去年差不多同时上市的法国女作家玛丽·尼米埃的小说《沉默女王》中见到端倪。那些没有遇到好爸爸的人,各有各的恋父情结,各有各的表达方式。由此想到另一位英国作家奈保尔的父亲,他对儿子写作道路上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是《奈保尔家书》中流露的点滴情怀,多少让人欣羡不已。约翰·伯恩塞德的父亲则是另一种类型:“不管我想做什么事,他总是打击我: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异想天开;因为你穷,所以你要挨打,但如果习惯了,你就会心安理得……”这说法听上去不近人情,却是许许多多传统父亲真实的“教子之道”。如此扭曲的家教环境下,约翰居然还能奋发图强,成为优秀作家,难怪《爱尔兰时报》这样评论《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除却文学成就,这还是一本励志的书。
《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
作者:[英]约翰·伯恩塞德
翻译:柯亚、费书东、胡惠君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9月
定价:25.00元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