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天地之心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o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悼亡”一词首次出现应追溯至晋代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并且由此开始,后人多将悼亡诗限定为丈夫悼念亡妻之作。然而,悼亡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在《诗经》中就已有萌芽。本文为充分展示悼亡诗中的心灵意识,对其含义作了广义上的理解,认为凡悼念故者之作都应被划入悼亡诗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诗经》中的《唐风·葛生》、《邶风·绿衣》和《小雅·蓼莪》被视为悼亡诗的典型代表,它们分别是女子悼念亡夫、男子悼念亡妇、子女悼念父母之作。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曹风·蜉蝣》)个体生命就如茫茫宇宙之中的蜉蝣,短暂而渺小,而个人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则迸发着强烈的生命质感和心灵意识。《诗经》中的悼亡诗就是对此的生动体现。
  深沉的情感
  读《诗经》中的悼亡诗,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其中蕴含着的深沉情感。钟嵘在《诗品序》中就曾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乃感物而起,自然含情万分。生死两隔,永无会期,悼亡诗是无法言说的思念之凄凄诉说,是无法排遣的孤寂之哀哀怨恨。且看《葛生》中女子在丈夫墓前的声声叹息: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葛、蔹是无情之物,而她是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尚须攀附他物以为生,而有情之人却孤独无依,茕茕孑立,两相比照,情何以堪!”读罢《葛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悲恸的女子,在蔹蔓丛生的小径独自徘徊怅惘。死者已矣,但是她对丈夫的情谊却日益加深,她的整个生命、整个心灵都融进了那份至死不渝的相思。后人沈约有《悼亡诗》云,“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可不就是女子此时的心境!
  同样,在《绿衣》中,诗人反复念叨着“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反复诉说着“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即使相隔千年,那份心灵深处的忧愁也依然能令读者掩面为之叹息。在《蓼莪》中,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哀思: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母含辛茹苦却溘然早逝,诗人声声血泪,诉说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
  “情”对于人的生命,有着终极的支撑意义。个体生命的凋零伴随着情谊在人间的完结,自会令人生出无限凄楚,无怪乎蒲松龄会在妻亡之后写下“迩来倍觉无生趣,死者方为快活人!”的诗句。然而,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爱总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终有一死,当一位朋友或一个家庭成员死后,我们总是深深地感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挽回。……有些人(也许大多数人)直到通过某人的死,体验到友谊、奉献和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深挚的爱……不免一死的意识,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个体生命的死亡是不可变更的自然法则,它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珍贵情感。悼亡诗虽是悼念死者之作,却能令我们感受到活生生的深厚情谊,而且我们通过那份深沉的情感,领悟到情感能最终跨越生死,成为永恒。
  转换的时空
  生者和死者的距离,是时间和空间的永恒距离。而古人面对死别,往往将时空作一转换,以排谴阴阳两隔的无尽哀愁。
  《葛生》中的末两段,女子发出了如下的誓言: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后人郑玄读此注曰:“思者于昼夜之长时尤甚,故极之以尽情。”“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此为女子在时间上所作的转换。丈夫已经逝去,而曾经的生活场景却犹然在目,独立于世的女子定然彻夜难眠,春秋冬夏,深锁愁眉,在时间的漫长流逝中追忆着不复存在的过往,在追忆中诉说着对丈夫的相思。时光的流转被凝固在了慢慢无尽的思念之中,此后的日日夜夜,哪一天不是煎熬呢?“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此为女子在空间上所作的转换。生已不能同室,死定当同穴。这是女子对亡夫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她发出的爱的誓言,“生前已茫然,相见在黄泉,这是诗人思念到极点的感情的延伸,也是哀痛到极点的心理的情态”不可不谓感人至深!
  同样,《绿衣》之中,男子看到以前妻子为自己缝制的衣裳,相思一触即发: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那一件绿衣,凝聚了亡妻对自己所有的爱意,透过它,诗人回忆起了和妻子相处的温馨岁月,而今物是人非,阴阳两殊途,怎能不令人怅然若失,潸然泪下!
  古人的思维尚处于最原始的阶段,而面对人世间不可避免的死别,他们的心灵在承受着巨大悲怆的同时,选择将时空凝聚,一方面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排遣哀思,一方面幻想着百年之后能与死者同穴,重聚地下。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他们日里行至坟头,诉说相思。从《诗经》时代开始,人们就一代代重复着这种情感的表达:从潘岳的“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徘徊墟墓间,欲去不复忍”到纳兰性德的“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莫不如是。《诗经》是所有悼亡诗时空转换的原始表达,是所有在漫长岁月中悼念亡者之心灵的共同倾诉,是所有期冀着在地下与亡者相见之心灵的不变愿望。
  从对时空的转换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相信灵魂不死的,他们想象着死者的灵魂一定还寄于天地间的某一角落,“魂若有灵当入梦”(蒲松龄《悼内》)。灵魂既不死,死者一定还能感知到自己的思念,且百年之后,一定能与之团聚。这或者只是一种自我的欺骗,但是,在生死两隔的深深哀愁之中,还有什么别的信念能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念想呢?与个体生命逝去相联系的是人类整体生命的延续,我们的先民,不正是靠着对灵魂不死的信念孕育了生生不息的追求,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吗?
  悲剧的意识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人的永恒悲剧,生死两重天,这本身就蕴含了生命的悲剧本质。悼亡诗直面生死问题,必然会会反映出人之心灵的悲剧意识。
  《蓼莪》中,诗人在经历失怙之痛后,禁不住向苍天发问: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榖,我独不卒!
  这向着苍天的质问有多么强烈的悲剧意识!《诗经》的时代,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时代,先民的心灵意识刚刚萌芽,却已敏锐地把握到了人之生命悲剧的本质。《蓼莪》的诗人在反复求问上天为何“我独不卒”之时,不仅表达了深深的哀思,也传达出了对命运的不可捉摸、生命之短暂的无可奈何。伴随着这无可奈何之感的,是生命不可掌握的恐惧,是“众里单身”的凄凉,是对人的自由的嘲弄和不信任。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的意志,但是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有着无限可能的人终究还是避不开对于必然法则的服从。死亡是永恒的自然法则,也是人命定的悲剧。古人在死亡的悲剧面前,往往将最后的责难归之于上天和命运。仔细揣摩,《葛生》之中女子的反复叹息不是有着一丝责怪命运过于残酷之意吗?《绿衣》中男子睹物思人,情思切切,不是透漏着一丝无可奈何之感吗?他们所表达的,都是人类整体在面对生死问题之时的无奈、怅惘。可以说,《诗经》悼亡诗的声声叹息和追问,透露出的都是人对于自身存在本质的反思,内化着人生来就有的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人类的类本质,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的萌芽时期,普遍地出现了对于悲剧意识的表现,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淡化生命悲剧的文化心理。尼采早已洞悉,在古希腊灿烂明朗的文化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悲剧意识,正因为悲剧之无法避免,古希腊人才选择用一种阿波罗式的明媚艺术来制造生的假象,以使自己拥有生的勇气。而在中国,《诗经》悼亡诗展示了我们的文化对于生命悲剧的处理: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融入到时空的无限性里面去,将个体悲剧融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中去,将个体命运交给上天,借助于灵魂的不朽超越生死的界限。这重悲剧意识已然具有了一种崇高的美,以一种否定的方式给人以力量:悲剧是人的生命本质,但是在这本质中,人的情感、信仰、信念并没有消除,相反,它们由于生命的终将逝去而具有异常强大的感召力,昭示着个人生命意志的自由和不朽。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诗经》悼亡诗中的心灵意识。“诗者天地之心”,这些直面生死问题的诗歌,至今仍令我们掩卷神伤,甚至是潸然泪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对诗经的感受就是如此:我们同样有深沉的情感,同样习惯于转换时空,内心深处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悲剧意识。
  《诗经》之美,在于其情感,它之所以具有亘古不变的魅力,正是由于,我们和古人在情感上有着共同的契合,在生命本质上有着共同的认识。穿过悠久的历史,那些如泣如诉的哀思依然在我们耳畔低低回想。陆九渊曾有“斯人千古不磨心”之念,这也就是《诗经》永恒魅力的真正所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湖北省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在汉召开  2012年3月28日,湖北省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与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合并在武汉召开,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郑少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张坚,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传读,党组成员、副院长崔正军、胡兴儒、覃文萍,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彭方明,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陈平安,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柯文胜,党组成员田昌兵,副巡视员杨明坤出席会议。   郑少三
期刊
2011年,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高的严峻价格形式下,荆门市价格监督检查局把市场价格监管工作作为非常时期的首要工作,以“三大服务”为主线,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巩固监管成果,扩大监管范围,健全监管机制,竭力稳定市场价格,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民生。  服务之一:抓亮点,服务企业,营造诚信经营氛围。  为规范商业零售企业价格行为,发挥大型商业零售企业这一价格工作“亮点”在物价上涨这一非常时期的典
期刊
随州真爱妇科医院是经随州市卫生局批准的市唯一一家专业妇科医院,位于随州市老火车站正对面。  医院以国际标准创建,根据先进的“生理—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以全新的关爱视角进行更专业的科室细分,目前设有:妇科炎症专诊、不孕不育专诊、计划生育专诊、宫颈疾病专诊、妇科肿瘤专诊、乳腺疾病专诊、女子肛肠专诊与女性健康体检等特色科室,以及中医科、内科、普外科、麻醉科、放射科、药房等配套科室。  医院在全国范
期刊
3月20日上午,钟祥市司法局赴熊望台监狱举行“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26名社区服刑人员一同前往参加了此次教育活动。钟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振军为教育基地揭牌并讲话。  当天,司法局与监狱双方签订了社区服刑人员联合帮教协议书,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学习劳动、队列会操、文化娱乐活动现场,并向钟祥籍监狱服刑人员捐赠文体用品。在听取高墙内外四名服刑犯“现身说法”后,社区服刑
期刊
如果你走进钟祥市司法局总能听到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黄牛”;如果你来到市郢中街办,领导们都愿热情地称呼他“老雷”;如果你在司法所里遇到找他办事的群众,大伙都尊敬地叫他一声“雷司法”,他就是领导心中的好助手,群众口中的好心人,同事眼中的好榜样,十五年如一日,将满腔热血献给司法行政工作,被社区服刑人员陈健含泪唤作“义父”的郢中司法所长——雷继祥同志。  他,已年过五旬,头发花白,平日里一件制服,一辆
期刊
大学生法律素质不仅仅是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于法律制度的认同,更内质是要形成一种对法律由衷的信仰和遵从,信仰是对法律所规定秩序的内心的敬仰,像宗教信仰一样笃信。法律素质给予大学生是针对法律体现的秩序之美,而不是单纯的遵守法律。法律教育给与大学生更多的应该是权利的张扬,而不只是做懂法公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其法律素质培养的优劣对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
期刊
企业社会责任与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的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的谢尔顿在其所著《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提出,但时至今日,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表述差异很大。我国法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论著虽然不多,但学者们也试图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如刘俊海老师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目的,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
期刊
我国内部行政行为的救济现状  经过多年的法治建设,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公务员权利等内部行政行为救济的法律、法规、规章,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涉及的内部行政行为的救济途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行政申诉途径。行政申诉是指国家公务员对国家行政机关做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依据国家公务员法律规定
期刊
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和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客观现实,如何更有效的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使之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念,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和国家周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欧美流行的教学理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深入推进,建构主义这种
期刊
在全国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及迅猛发展的中小企业对高职技术人才急剧需求的双重背景下,作为高等院校生力军的高职院校也曾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已达“半壁江山”。  生源减少给高职院校带来的挑战  近几年来,高考人数逐年下降,一调查机构发布报告显示,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数量的激增以及来自于本科院校和中职院校的竞争,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是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