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语文知识,还肩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感的重任。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创设审美情境、赏析优美词句、分析典型形象、绘画表达意境、实践创造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能力;欣赏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31-03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因为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对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和塑造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强调朗读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把感情朗读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委婉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感情朗读把枯燥干瘪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把文字描述的文学形象变成了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唤起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有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蕴含的深意,引发他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自觉接受审美熏陶。如教学《阿里山的云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由云雾造成的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诡谲之美,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下工夫:朗读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心态平静,语调平缓,语速稍慢,有声有色地读出阿里山云雾的静谧之美。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求学生情绪要随云雾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句中的“翻滚、奔涌、升腾、追逐”要读得重些,读出气势,让人仿佛看到云雾的变化。读第四句时语速稍快,体会阿里山云雾变化之快。“给人留下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一句读得稍微慢一点,好像自己已经陶醉在阿里山云雾的美景之中。
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描写传神的美文,反复诵读直至滚瓜烂熟,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从中获得借鉴和熏陶。
二、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声色俱全,画面形象生动,能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驰骋的空间。教师备课时要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相关的内容和情节加工整理后制成课件,适时播放,把学生引入预先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进入情境后,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动脑积极思考,动口尽情表达,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和文章意境,创造潜能也获得相应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水到渠成。如教学《少年闰土》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少年闰土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沙地里看瓜刺猹的动态画面,并配上海浪轻轻拍打沙滩的音乐,让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迅速扎根到他们的脑海深处。观看课件后,学生就会被眼前的美丽景色和人物吸引住,很快进入情境。接着播放根据“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壳”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制作的课件,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描述,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从闰土身上渗透出来的美:勤劳朴实、生活经验丰富、机灵活泼。同时学生也明白:闰土生活空间广阔,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陶醉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他们的思维就会突破时空界限,怀着兴奋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与作者的思维同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境就会事半功倍,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就会更加深刻。
三、赏析优美词句
一篇文章的作者为了在字里行间准确表达自己的浓浓情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遣词造句十分讲究。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炼词炼句的精辟独到,感悟文章的主旨,深化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分析精彩词语
一篇成功的作品必然有运用精妙的词语,教师要准确把握,巧妙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两句精彩的句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然后这位教师抓住“掠”和“沾”两个传神的动词指导学生赏析:“掠”字写出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很快,距离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随即一个“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没有接触水面,只是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可见燕子飞行得轻盈灵巧。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一幅栩栩如生的燕子嬉春图凸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感受到祖国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和勃勃生机。又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指导学生重点赏析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体会诗句描写的深远意境,特别是其中的“唯”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诗人望不见朋友的船后茫然若失的心情。这直奔天际的东流之水,有力地衬托出作者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长。通过赏析,学生就会体验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二)深入探究意境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深入探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抓住重点句“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品读探究:这句话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和谐画面?学生讨论后,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句话具体描写了老人喂海鸥的情景,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随着老人边走边放,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白色的翅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灵动的画面,又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又如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佳句“待一会儿,扭头一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然后指导学生探究:这句话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知,他们被这有趣的场景感动,小珍珠鸟完全信赖作者,人和鸟之间零距离接触,心灵相通,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句子描写的是人鸟和睦相处的和谐境界。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深入探究,品味文章的意蕴,感受描述的情景之美。
四、分析典型形象
文学作品中,作家塑造了不少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并作具体分析,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从而筑好审美的基础。如《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一位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残疾青年生活艰难,靠经营书摊过日子,他明知作者在书摊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拦。父亲不让作者白看书,让他到山上扯马草换毛票,自己争取读书机会。当作者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时,残疾青年谎称自己的那匹马正缺马草,毫不犹豫地买下作者的马草,还叮嘱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残疾青年为作者创造了读书的机会,满足了作者求知若渴的欲望,而他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想方设法让作者读书,可谓用心良苦。他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形象十分完美。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们被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闪光的心灵感动。通过深入分析,强化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培养了审美能力。
对比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因此,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他们就会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叙述李大钊被捕的经过时就抓住李大钊的神态和行动与敌人对比。敌人逮捕李大钊,先是开枪、再喊叫,还派了宪兵、侦探、警察。抓到李大钊后就把他绑起来拖走。这么大的行动,只是为了对付李大钊一个人,充分写出了敌人的心虚和残暴。而李大钊处事不惊,始终保持着惯有的严峻态度,没向匪徒讲任何道理。通过对比,李大钊同志镇定自若、对党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人物形象还有许多,精彩纷呈,各具鲜明的特色。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价美,通过潜移默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绘画表达意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活用教材,巧施教法,指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有意识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意境绘画,拓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渠道。如一位教师教学《望天门山》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个写景的诗句,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假如我是诗人,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了该诗的诗情画意,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拿起画笔,根据诗句描写的意境绘制一幅水彩画——《望天门山》。于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美好画卷展现在师生面前: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东流碧绿的江水,通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波涛汹涌。天门山在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诗人乘坐的)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这样,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根据意境绘的画,融入了学生的理解和创造,看后如身临其境。这样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重现了文章意境,让学生受到美的意境的熏陶。
六、实践创造美
小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是受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制约,审美能力还是肤浅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开展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创造美的活动。如学习《桂林山水》后,可指导学生以《我爱家乡的小河》为题作文,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特点用排比句展现家乡小河的美景,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学生观看广场元宵节焰火晚会后,可指导学生以《节日观焰火》为题作文。在作文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准确写出了焰火的色彩美和造型美,也可以指导学生放飞想象,体会“盛世祖国,国富民强”的含意,使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升华。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拓宽审美教育渠道,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美,创造美。这样训练,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 王开贵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能力;欣赏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31-03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因为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对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和塑造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强调朗读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把感情朗读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委婉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感情朗读把枯燥干瘪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把文字描述的文学形象变成了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唤起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有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蕴含的深意,引发他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自觉接受审美熏陶。如教学《阿里山的云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由云雾造成的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诡谲之美,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下工夫:朗读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心态平静,语调平缓,语速稍慢,有声有色地读出阿里山云雾的静谧之美。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求学生情绪要随云雾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句中的“翻滚、奔涌、升腾、追逐”要读得重些,读出气势,让人仿佛看到云雾的变化。读第四句时语速稍快,体会阿里山云雾变化之快。“给人留下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一句读得稍微慢一点,好像自己已经陶醉在阿里山云雾的美景之中。
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描写传神的美文,反复诵读直至滚瓜烂熟,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从中获得借鉴和熏陶。
二、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声色俱全,画面形象生动,能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驰骋的空间。教师备课时要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相关的内容和情节加工整理后制成课件,适时播放,把学生引入预先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进入情境后,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动脑积极思考,动口尽情表达,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和文章意境,创造潜能也获得相应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水到渠成。如教学《少年闰土》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少年闰土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沙地里看瓜刺猹的动态画面,并配上海浪轻轻拍打沙滩的音乐,让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迅速扎根到他们的脑海深处。观看课件后,学生就会被眼前的美丽景色和人物吸引住,很快进入情境。接着播放根据“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壳”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制作的课件,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描述,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从闰土身上渗透出来的美:勤劳朴实、生活经验丰富、机灵活泼。同时学生也明白:闰土生活空间广阔,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陶醉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他们的思维就会突破时空界限,怀着兴奋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与作者的思维同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境就会事半功倍,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就会更加深刻。
三、赏析优美词句
一篇文章的作者为了在字里行间准确表达自己的浓浓情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遣词造句十分讲究。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炼词炼句的精辟独到,感悟文章的主旨,深化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分析精彩词语
一篇成功的作品必然有运用精妙的词语,教师要准确把握,巧妙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两句精彩的句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然后这位教师抓住“掠”和“沾”两个传神的动词指导学生赏析:“掠”字写出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很快,距离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随即一个“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没有接触水面,只是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可见燕子飞行得轻盈灵巧。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一幅栩栩如生的燕子嬉春图凸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感受到祖国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和勃勃生机。又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指导学生重点赏析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体会诗句描写的深远意境,特别是其中的“唯”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诗人望不见朋友的船后茫然若失的心情。这直奔天际的东流之水,有力地衬托出作者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长。通过赏析,学生就会体验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二)深入探究意境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深入探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抓住重点句“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品读探究:这句话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和谐画面?学生讨论后,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句话具体描写了老人喂海鸥的情景,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随着老人边走边放,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白色的翅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灵动的画面,又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又如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佳句“待一会儿,扭头一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然后指导学生探究:这句话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知,他们被这有趣的场景感动,小珍珠鸟完全信赖作者,人和鸟之间零距离接触,心灵相通,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句子描写的是人鸟和睦相处的和谐境界。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深入探究,品味文章的意蕴,感受描述的情景之美。
四、分析典型形象
文学作品中,作家塑造了不少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并作具体分析,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从而筑好审美的基础。如《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一位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残疾青年生活艰难,靠经营书摊过日子,他明知作者在书摊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拦。父亲不让作者白看书,让他到山上扯马草换毛票,自己争取读书机会。当作者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时,残疾青年谎称自己的那匹马正缺马草,毫不犹豫地买下作者的马草,还叮嘱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残疾青年为作者创造了读书的机会,满足了作者求知若渴的欲望,而他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想方设法让作者读书,可谓用心良苦。他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形象十分完美。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们被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闪光的心灵感动。通过深入分析,强化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培养了审美能力。
对比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因此,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他们就会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叙述李大钊被捕的经过时就抓住李大钊的神态和行动与敌人对比。敌人逮捕李大钊,先是开枪、再喊叫,还派了宪兵、侦探、警察。抓到李大钊后就把他绑起来拖走。这么大的行动,只是为了对付李大钊一个人,充分写出了敌人的心虚和残暴。而李大钊处事不惊,始终保持着惯有的严峻态度,没向匪徒讲任何道理。通过对比,李大钊同志镇定自若、对党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人物形象还有许多,精彩纷呈,各具鲜明的特色。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价美,通过潜移默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绘画表达意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活用教材,巧施教法,指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有意识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意境绘画,拓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渠道。如一位教师教学《望天门山》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个写景的诗句,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假如我是诗人,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了该诗的诗情画意,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拿起画笔,根据诗句描写的意境绘制一幅水彩画——《望天门山》。于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美好画卷展现在师生面前: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东流碧绿的江水,通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波涛汹涌。天门山在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诗人乘坐的)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这样,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根据意境绘的画,融入了学生的理解和创造,看后如身临其境。这样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重现了文章意境,让学生受到美的意境的熏陶。
六、实践创造美
小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是受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制约,审美能力还是肤浅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开展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创造美的活动。如学习《桂林山水》后,可指导学生以《我爱家乡的小河》为题作文,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特点用排比句展现家乡小河的美景,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学生观看广场元宵节焰火晚会后,可指导学生以《节日观焰火》为题作文。在作文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准确写出了焰火的色彩美和造型美,也可以指导学生放飞想象,体会“盛世祖国,国富民强”的含意,使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升华。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拓宽审美教育渠道,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美,创造美。这样训练,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