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师更要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知识指导生活,让生活中充满语文的气息。
一、在书籍报刊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一本本的好书中,我们可以看清社会百态,感受到诗情画意。而且,看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期刊和杂志,因为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学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抄写在采蜜小本上。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形成了读书的习惯和思维,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二、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电脑的运用,软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
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三、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四、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施青峰)”“结婚——成亲(程钦)”……总之,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是把已有的语文知识投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在语文课上,学生都学过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运用这些修辞给班级书写文明用语,为校园树立新风。于是,“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你给我爱心,我奉献绿荫”等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产品”一旦为生活采用,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语文。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对学生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他们想触及的“神秘地带”,比如,城市水资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卫星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好奇心,带领学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考察研究,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与合理想象、推理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三)纠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病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甚至错误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对语文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与其“严而守之”,不如“以攻代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人人争当语言文字小医生,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做贡献。于是,学生经常能从店牌、广告牌、电视字幕、报刊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病句,从家长、教师、同学、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中找出不规范的、错误的表达。
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这样,一个“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产生了。
总之,语言来源于人类劳动,也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通过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语言,着眼于他们看到乃至体验到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和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从而让语文教学渗透生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在语文学习中体现语言学习的以人为本理念。虽然,我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有许多环节需要继续去探索,从而让语文与生活结伴同行,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辉煌。
(责编 张翼翔)
一、在书籍报刊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一本本的好书中,我们可以看清社会百态,感受到诗情画意。而且,看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期刊和杂志,因为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学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抄写在采蜜小本上。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形成了读书的习惯和思维,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二、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电脑的运用,软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
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三、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四、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施青峰)”“结婚——成亲(程钦)”……总之,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是把已有的语文知识投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在语文课上,学生都学过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运用这些修辞给班级书写文明用语,为校园树立新风。于是,“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你给我爱心,我奉献绿荫”等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产品”一旦为生活采用,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语文。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对学生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他们想触及的“神秘地带”,比如,城市水资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卫星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好奇心,带领学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考察研究,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与合理想象、推理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三)纠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病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甚至错误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对语文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与其“严而守之”,不如“以攻代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人人争当语言文字小医生,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做贡献。于是,学生经常能从店牌、广告牌、电视字幕、报刊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病句,从家长、教师、同学、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中找出不规范的、错误的表达。
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这样,一个“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产生了。
总之,语言来源于人类劳动,也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通过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语言,着眼于他们看到乃至体验到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和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从而让语文教学渗透生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在语文学习中体现语言学习的以人为本理念。虽然,我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有许多环节需要继续去探索,从而让语文与生活结伴同行,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辉煌。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