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则敏教授“痛须用虫药”临证经验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郑则敏教授提出治疗脉管病“痛须用虫药”的观点,认为脉管病引起的疼痛主要是由于血瘀结于脉络,而治瘀之法在于通,虫类药多具有温经通络、宣痹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具有引经作用,可使药物直达病所,疗效甚佳。同时,在临床用药上善用活血化瘀,注重顾护脾胃,辅以调理气血。
  【关键词】 痛须用虫药;郑则敏;脉管病;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8-0081-03
  中医学称周围血管为“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1],包括脉管炎、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国内文献报道,该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占总发病人数的84%[2],肢体疼痛是脉管病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
  郑则敏教授系福建省名老中医,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60余年,致力于脉管病的治疗,在临床上擅于运用虫类药治疗脉管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提出“虫药愈顽疾,痛须用虫药”的学术观点[3],对脉管病的临床诊治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现将郑则敏教授“痛须用虫药”的观点浅析如下。
  1 中西医对脉管病的认识
  1.1 中医认识 脉管病的致病原因繁杂,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包括外感六淫、外伤和感受特殊毒邪等;内因包括吸烟、劳倦正虚、饮食不节、内伤七情、房事过度等[4]。中医认为脉管病的主要病机是血脉瘀滞、经络阻塞。《素问·平人气象论》谓“脉涩曰痹”,《素问·痹论》曰:“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总结了血瘀与脉管病之间的关系,血瘀于内,气机不畅,脉管失养,故发为病。现代中医学认为脉管病虽然病因多端,常有诸如寒、湿、热之有余,或气血、阴阳之不足,但都存在血瘀的共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这些观点都指导着脉管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去瘀血、通经络。
  1.2 西医认识 现代医学对于脉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的研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吸烟、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周围血管病变、手术、感染或炎症、药物、特定的体位(如制动、长期卧床或站立)、DIC引起的血液成分改变以及周围血管自身原因有关[5]。其中血管阻塞既是各种类型血管病变病理的结果,又是造成严重缺血、瘀血和坏死的原因。西医常用抗凝、溶栓、祛聚、扩血管等药物治疗,介入和手术治疗也广泛运用于临床。
  2 “痛须用虫药”的理论基础
  2.1 虫药猛烈,可愈顽疾 “虫”在古时指含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的总称,东汉时期的《大戴礼》就指出:“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现代医学[6]认为虫药是动物类药的别称,是指药用动物的干燥全体、局部、生理病理产物及其提取物或加工品。中医学对虫类药的认识与应用源远流长,宋代《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中就记载:“痈疽之疾,如山源之水……猛烈之疾,以猛烈之药,此所谓以毒攻毒也”。清代《唐容川医学全书·本草问答》曰:“动物之攻尤甚于植物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久痛必入络, 气血不行”“积伤入络, 气血皆瘀, 则流行失司, 所谓痛则不通也”“久则邪正混处其间, 草木不能见效, 当以虫蚁疏逐”。郑则敏教授总结前人经验,认为久痛久病入络入血,易致瘀,活血化瘀虽非虫类药独有,但效果更佳,缘虫类迅速飞走,可使血无凝着,且为破血逐瘀之猛剂,可达活血通经活络、祛瘀宣痹止痛之效。
  2.2 血脈瘀滞,不通则痛;因虚致瘀,不荣则痛 郑则敏教授认为脉管病的发生无非外因与内因所致。一则外感诸邪,营气受阻,壅遏脉道,气血凝滞,经脉失宣,脉络不通;二则寒邪伤人,凝滞经脉,痹阻气血;三则脾肾阳虚,气血不达四末,筋脉失煦;四则正气不足,气虚血行无力致瘀,瘀而不通则痛;五则病久则虚,久病入络,脉络失养亦见瘀。故归纳脉管病的起病为风寒暑湿燥火为标,正气不足,脾肾虚弱为本,总以血瘀阻络为病机,故肢体疼痛是其常见的症状,痛因缘于瘀,而治瘀之法在于通[7],主张治疗应当调畅气机、通利血脉。虫类药多具有温经通络、宣痹止痛、活血祛瘀等功效,且具有引经作用,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于“不通”所引起的痛证,临床上多选用全蝎、蜈蚣、穿山甲、僵蚕、蕲蛇等,往往痛则自止。
  脉管病好发于四肢末端,尤以下肢多见,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然病程迁延,肾阳既虚,阳气难达于四肢,脾肾阳虚,脉络瘀阻,“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也提出“血虚则痛”,故脉管病患者常见的肢体麻木酸痛等症,多因气血衰少,四肢不得荣养而生疼痛,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可加用乌梢蛇、地龙等药搜风剔络,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 “痛须用虫药”的原则
  3.1 强调中病即止,顾护脾胃 郑则敏教授强调使用虫类药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辛燥伤阴及中毒,尤为重视脾胃,十分认可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中说到的“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虫类药作用峻烈,多有耗气动血之弊,有小毒,更容易损伤人体脾胃,故在临床上不宜久用,或用量过大,更要注意药物配伍,以降低其毒性或加强协同作用,引导药性直达病所,使效捷而不猛悍[8]。郑则敏教授常根据患者的病情辨病辨证,因虫类药性多为甘温或辛平,在临床运用时,认为宜酌情配伍凉血活血类药物,如微寒之丹参、赤芍、牡丹皮等纠正其燥伤营血之性以顾护脾胃,剂量多为9~15g,以免太过寒凝致瘀。
  3.2 善用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郑则敏教授认为人体的气血经脉应该“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而气血瘀阻又是导致多种病症产生的重要原因。虫类药不仅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消坚散结等作用,且为血肉有情之品,可补人体气、血、阴、阳之虚。脉管病患者病程较长,久病气血不足,瘀血内生,虫类药结合补气养血等治则,常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陈实功也指出:“气血者,人之所原禀,老者尚或有余,少者亦有不足,人之命脉,全赖于此”。故临证时常酌情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益人体正气,推动血液运行,使邪去而不伤正。   4 案例举隅
  患者女,78岁,2018年12月21日初诊。糖尿病病史10余年,左下肢疼痛半年余,自诉左下肢疼痛难忍,伴间歇性跛行,四肢倦怠无力,偶有腰部酸胀感,寐可,纳一般,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象细涩。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脱疽(血瘀阻络证)。郑则敏教授认为本病例属虚实夹杂,实以血脉瘀阻,虚以脾肾不足,故治疗处方如下:黄芪 15g,山萸肉15g,天花粉10g,知母10g,丹参 6g,赤芍12g,茯苓30g,藿香5g,牛膝10g,莪术10g,三棱10g,蜂房 6g,全蝎5g。共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嘱患者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调情志,注意足部护理。
  二诊(2018年12月24日):患者自诉左下肢疼痛较前改善,时有手脚麻木感,头晕,舌脉同前。方药:于前方中去蜂房、全蝎改为蜈蚣1头,乌梢蛇9g,黄芪加至20g。共4剂,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2018年12月28日):患者诉手脚麻木症状缓解,余基本同前,守上方5剂,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调治3个月,患者诉无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本病缘患者年事已高,病程日久,正气不足,脾肾虚弱而致血瘀阻络,故本案之脱疽,总以血脉瘀滞、脾肾不足为病机,以活血化瘀、补益脾肾为治法,方中以黄芪健脾益气、山萸肉补益肾阳,两药共用以补益脾肾;知母、天花粉滋陰清热泻火;藿香芳香化湿、茯苓淡渗健脾,以顾护脾胃;丹参、赤芍凉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棱为血中之气药,破血而又行气止痛,配伍性刚气峻之莪术以增强破血作用;蜂房、全蝎通络止痛,牛膝引药下行,临床效果颇佳,久病者配以益气活血之品,意就在于取其扶正达邪之效。
  5 小结
  脉管病的基本病机为血脉瘀滞,疼痛是血瘀的主要临床证候,血行阻滞,郁而作痛,不通则痛;因虚致瘀,久病入络,不荣则痛。血瘀贯穿脉管病的整个过程,虫类药活血化瘀通络之力颇强,且血肉有情,可补人体气血,故脉管病治疗过程中应善用虫类药,活用活血化瘀,并临床随证加减,使脉络通畅,通则不痛,气血得养,荣则不痛,则痛去病安。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99.
  [2]李敏.分析从病理论探讨脉管病的发病机制[J].中外医疗,2020,39(12):190-192.
  [3]李文豪,施婉玲,杨旭,等.郑则敏教授治疗脉管病学验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28-30.
  [4]陈淑长,葛芃,葛辛,等.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张世杰.周围血管疾病发病原因探讨及防治[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3):126-127.
  [6]高想,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历史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07-809.
  [7]郑则敏.郑则敏学术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8]高想,於悦,郑晓丹,等.章朱学派虫类药研究的贡献[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226-230.
  (收稿日期:2020-10-10 编辑:陶希睿)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怡和饮冲剂联合坤宁本草足浴液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比较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患者分别使用怡和饮冲剂联合坤宁本草足浴液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探讨怡和饮冲剂联
目的 探讨血尿清胶囊治疗IgA肾病(IgAN)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把80只SD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血尿清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肾炎康复片组.IgAN大鼠模型建立应用口服
韩捷教授根据溃疡性直肠炎(UP)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辨证使用七炭方与健脾栓进行局部治疗,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阐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为UP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目的:探析甘爱萍教授运用欣胃汤治肝郁脾虚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临床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且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中医认为,多数疾病都与“痰湿”相关,在治疗方面多从“祛痰”入手.温
【摘 要】 克罗恩病在临床治疗上存在复发率高、药物毒副作用大等问题,中医治疗具有增强西医药物的治疗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并减少副作用发生的优势。文章总结了王小娟教授治疗克罗恩病的临证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機,其中以脾虚湿盛及肝郁脾弱多见,在治疗上应重视补益脾胃,顾护正气,疏肝解郁,标本兼治,虚实兼顾。  【关键词】 克罗恩病;标本同治;验案;王小娟  【中图分类号】R574.6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严重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痛症之一.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
【摘 要】 张念志教授认为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展日久会伴随气结、痰湿、血瘀、食滞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行气解郁、活血化痰、消食散结等方法,对组方进行灵活加减,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久病必郁;越鞠丸;张念志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8-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