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了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自然注重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
如何改进合作学习,使其真正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合理分组、分工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必要保证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受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语言、逻辑、空间、身体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长。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加以优化组合,才能使每一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一展身手,看到彼此的特长,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互助合作的意识,进而实现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势必会丧失自信心,从而在交流中或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我们在整编学习小组前,不妨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把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编到能使他们得到较大发展的学习小组中去,使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下同样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进行分组远远不够,还应对小组中的每一成员明确分工。只有明确分工,合作才成为必要,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充分进行分工合作,每一个成员承担一部分任务,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小组交流的学习精神,否则合作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不是学生的真切需求。分工可以“因生而宜,力所能及”,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联络者、记录者、汇报者、激励者等角色。当然,这种成员分工是不固定的,可根据小组人数及教学内容进行增设或合并。实践表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集体指导,取得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有些时候,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配合默契,达到了很好的合作效果。只有恰当地进行分工,才能让每一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机会、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而不至于让合作小组成了少数“精英学生”的独角戏舞台。
二、通过指导和评价有效调控合作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有可能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讲明“向同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注意听同伴讲话”、“把握同伴说话的重点”、“鼓励同伴参与”、“阐述自己的理由”、“驳斥和说服别人”等合作学习的技巧。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也可以针对合作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进行矫正,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指导学生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让别人把话讲完,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在讲话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么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要求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也要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样既可以尽量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深入。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发言不普遍的现象,进行课堂调控。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时,要教育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也是有利于进步的。只有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才能获取与他人平等参与合作的机会。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唯恐自己落后,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有效学习策略,又是一种人生品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应当加强指导,努力熏陶,不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改进合作学习,使其真正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合理分组、分工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必要保证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受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语言、逻辑、空间、身体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长。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加以优化组合,才能使每一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一展身手,看到彼此的特长,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互助合作的意识,进而实现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势必会丧失自信心,从而在交流中或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我们在整编学习小组前,不妨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把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编到能使他们得到较大发展的学习小组中去,使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下同样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进行分组远远不够,还应对小组中的每一成员明确分工。只有明确分工,合作才成为必要,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充分进行分工合作,每一个成员承担一部分任务,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小组交流的学习精神,否则合作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不是学生的真切需求。分工可以“因生而宜,力所能及”,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联络者、记录者、汇报者、激励者等角色。当然,这种成员分工是不固定的,可根据小组人数及教学内容进行增设或合并。实践表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集体指导,取得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有些时候,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配合默契,达到了很好的合作效果。只有恰当地进行分工,才能让每一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机会、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而不至于让合作小组成了少数“精英学生”的独角戏舞台。
二、通过指导和评价有效调控合作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有可能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讲明“向同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注意听同伴讲话”、“把握同伴说话的重点”、“鼓励同伴参与”、“阐述自己的理由”、“驳斥和说服别人”等合作学习的技巧。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也可以针对合作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进行矫正,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指导学生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让别人把话讲完,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在讲话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么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要求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也要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样既可以尽量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深入。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发言不普遍的现象,进行课堂调控。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时,要教育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也是有利于进步的。只有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才能获取与他人平等参与合作的机会。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唯恐自己落后,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有效学习策略,又是一种人生品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应当加强指导,努力熏陶,不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