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遂川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现有国土面积3144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境内资源丰富,其中狗牯脑茶、金桔、板鸭被誉为“遂川三宝”。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我县被列为全省“一村一品”工程10个示范县之一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立足传统农业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狠抓“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步伐。目前,全县主导产业专业乡镇达16个,占总数的70%,“一村一品”专业村达148个,从事农户达7.1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2%。通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95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94元,比2001年增长137%;全县贫困人口下降至2.9万人,仅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9%。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住两个关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抓基地建设,提升规模水平
在扩大现有基地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对传统基地进行品种改良和优化升级,同步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提高基地经济产值和产业规模化水平,初步建成了金桔、茶叶、板鸭、药材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一是以堆子前、草林、大坑等乡镇为重点的金桔产业基地,基地总面积达8.7万亩,总产达2.8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二是以汤湖、戴家埔等乡镇为重点的茶叶产业基地,基地总面积达5.8万亩,总产达730吨,实现产值7300万元;三是以泉江、雩田、枚江、珠田、巾石等乡镇为重点的板鸭产业基地,基地年饲养量达700万羽,加工板鸭560万只,系列产值达2.1亿元;四是以高坪、营盘圩等乡镇为重点的药材产业基地,基地总面积达2.4万亩,实现产值0.58亿元。
(二)抓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力
对现有的26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引导其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双赢模式,以承包农户山场或签订购销合同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农产品原材料供应渠道,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带动农户7万多户,同比增长22%,基地农户人均从中增收152元,同比增长18%。同时,认真做好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对省级龙头企业的运行实行月报制,对市、县级龙头企业实行季报制,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2006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2亿元,利税54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18%。
二、健全三大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一)健全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监控体系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原产地域产品——‘狗牯脑’茶国家强制性标准”和“遂川金桔省级地方生产标准”相继经国家、省相关部门批准实施。2006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了全国绿色食品(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同时,全县20余家板鸭加工企业,全面进行了QS国家食品质量体系建设,规范了毛鸭饲养和板鸭加工各环节,并顺利通过了QS国家食品质量体系认证。
(二)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大力完善市场体系,积极筹措资金建成茶叶、金桔、板鸭、药材等15个农产品专业市场,并在全国20个省市发展500多个销售网点,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产品流通。2005年,我县狗牯脑茶出口欧盟国家,并列入联合国采购目录。2006年,遂川金桔首次出口加拿大,开拓了北美市场,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积极建立产业协会,如汤湖镇茶叶协会、堆子前金桔产业化协会等,对规模较大的协会,着重抓好示范建设,通过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共建立特色产业协会20多个,会员1万多人。同时,继续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农产品流通优惠政策,确保全县各类农产品流通顺畅。
(三)健全农产品品牌体系
在获得“中国金桔之乡”、“中国板鸭之乡”称号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协会申报品牌和绿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2006年4月,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注册了“中国金桔之乡”网站,进一步扩大了“遂川金桔”的影响力,12月,“遂川金桔”获得A级绿标。2006年,翔云公司开发的粉防己野生变家种项目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吉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玉宁食品厂的金桔果糕加工项目获得吉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全县发展有绿标、名牌产品达40多个,进一步打造了遂川农产品品牌文化,发挥了品牌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品牌的宣传力度,在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50余篇,扩大了遂川农产品的影响力。
三、强化四项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加强政策体制服务
及时调整、充实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和“一村一品”工程领导小组人员,成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专人专职负责“一村一品”工程等农业产业化工作,强化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职能。制定了《遂川县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五年规划(2006—2010年)》和《2006年遂川县“一村一品”工程实施村工作方案》,明确发展“一村一品”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继续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果茶、药材产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等优惠政策,对获得绿标、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企业和新建基地的农户进行奖补,充分调动企业、协会申报品牌和农户发展产业经营的积极性。同时,强化督促检查,调查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时解决重点企业和重点示范村发展难题和矛盾,促进“一村一品”工程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强科技信息服务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向有关乡镇和专业村下派了3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技推广、指导等服务,鼓励农技人员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结合“阳光工程”、“产业对接链接工程”、“千名农村致富能人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产业带头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农经网、“118热线”等为农户提供产业技术和供求信息服务,解决农户的技术难题,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先后建立了金桔良种园、“狗牯脑”茶良种母本园、红毛鸭原种繁育基地等。同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金桔薄膜保鲜和茶叶保鲜等新技术、新品种,低改金桔、茶叶、药材2万多亩。
(三)加强资金扶持服务
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50万元,重点扶助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品牌申报等工作。把农业开发资金、老建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及扶贫贴息贷款等资金,向“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倾斜,扎木成排,集中资金扶重点。2006年,共整合各类资金1亿多元用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为推进产业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加强农业招商服务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把农业招商作为发展“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优势特色项目参加各类招商推介会,进一步落实农业招商的优惠政策,共引进与主导产业配套,并实现年内建成投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投资额达1.81亿元。
我县的“一村一品”工程、产业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等等。今后,我县将认真贯彻上级的扶贫开发精神,用足用活扶贫开发政策,围绕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农业增效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核心,以公司为龙头,以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特点,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尧水根]
一、抓住两个关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抓基地建设,提升规模水平
在扩大现有基地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对传统基地进行品种改良和优化升级,同步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提高基地经济产值和产业规模化水平,初步建成了金桔、茶叶、板鸭、药材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一是以堆子前、草林、大坑等乡镇为重点的金桔产业基地,基地总面积达8.7万亩,总产达2.8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二是以汤湖、戴家埔等乡镇为重点的茶叶产业基地,基地总面积达5.8万亩,总产达730吨,实现产值7300万元;三是以泉江、雩田、枚江、珠田、巾石等乡镇为重点的板鸭产业基地,基地年饲养量达700万羽,加工板鸭560万只,系列产值达2.1亿元;四是以高坪、营盘圩等乡镇为重点的药材产业基地,基地总面积达2.4万亩,实现产值0.58亿元。
(二)抓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力
对现有的26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引导其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双赢模式,以承包农户山场或签订购销合同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农产品原材料供应渠道,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带动农户7万多户,同比增长22%,基地农户人均从中增收152元,同比增长18%。同时,认真做好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对省级龙头企业的运行实行月报制,对市、县级龙头企业实行季报制,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2006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2亿元,利税54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18%。
二、健全三大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一)健全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监控体系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原产地域产品——‘狗牯脑’茶国家强制性标准”和“遂川金桔省级地方生产标准”相继经国家、省相关部门批准实施。2006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了全国绿色食品(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同时,全县20余家板鸭加工企业,全面进行了QS国家食品质量体系建设,规范了毛鸭饲养和板鸭加工各环节,并顺利通过了QS国家食品质量体系认证。
(二)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大力完善市场体系,积极筹措资金建成茶叶、金桔、板鸭、药材等15个农产品专业市场,并在全国20个省市发展500多个销售网点,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产品流通。2005年,我县狗牯脑茶出口欧盟国家,并列入联合国采购目录。2006年,遂川金桔首次出口加拿大,开拓了北美市场,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积极建立产业协会,如汤湖镇茶叶协会、堆子前金桔产业化协会等,对规模较大的协会,着重抓好示范建设,通过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共建立特色产业协会20多个,会员1万多人。同时,继续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农产品流通优惠政策,确保全县各类农产品流通顺畅。
(三)健全农产品品牌体系
在获得“中国金桔之乡”、“中国板鸭之乡”称号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协会申报品牌和绿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2006年4月,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注册了“中国金桔之乡”网站,进一步扩大了“遂川金桔”的影响力,12月,“遂川金桔”获得A级绿标。2006年,翔云公司开发的粉防己野生变家种项目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吉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玉宁食品厂的金桔果糕加工项目获得吉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全县发展有绿标、名牌产品达40多个,进一步打造了遂川农产品品牌文化,发挥了品牌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品牌的宣传力度,在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50余篇,扩大了遂川农产品的影响力。
三、强化四项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加强政策体制服务
及时调整、充实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和“一村一品”工程领导小组人员,成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专人专职负责“一村一品”工程等农业产业化工作,强化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职能。制定了《遂川县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五年规划(2006—2010年)》和《2006年遂川县“一村一品”工程实施村工作方案》,明确发展“一村一品”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继续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果茶、药材产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等优惠政策,对获得绿标、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企业和新建基地的农户进行奖补,充分调动企业、协会申报品牌和农户发展产业经营的积极性。同时,强化督促检查,调查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时解决重点企业和重点示范村发展难题和矛盾,促进“一村一品”工程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强科技信息服务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向有关乡镇和专业村下派了3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技推广、指导等服务,鼓励农技人员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结合“阳光工程”、“产业对接链接工程”、“千名农村致富能人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产业带头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农经网、“118热线”等为农户提供产业技术和供求信息服务,解决农户的技术难题,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先后建立了金桔良种园、“狗牯脑”茶良种母本园、红毛鸭原种繁育基地等。同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金桔薄膜保鲜和茶叶保鲜等新技术、新品种,低改金桔、茶叶、药材2万多亩。
(三)加强资金扶持服务
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50万元,重点扶助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品牌申报等工作。把农业开发资金、老建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及扶贫贴息贷款等资金,向“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倾斜,扎木成排,集中资金扶重点。2006年,共整合各类资金1亿多元用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为推进产业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加强农业招商服务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把农业招商作为发展“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优势特色项目参加各类招商推介会,进一步落实农业招商的优惠政策,共引进与主导产业配套,并实现年内建成投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投资额达1.81亿元。
我县的“一村一品”工程、产业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等等。今后,我县将认真贯彻上级的扶贫开发精神,用足用活扶贫开发政策,围绕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农业增效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核心,以公司为龙头,以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特点,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尧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