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商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四部门与口行联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开创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先河,同时文化部与中国银行正式签署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合作协议》,在此模式上,文化部加大与金融合作机构的合作力度,构建“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启动了投融资服务工作,并在此模式上构建了全面的部行合作机制。那么,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情况如何?文化主管部门对各地热衷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什么样的扶持政策?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记者专访了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经济》: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是文化产业司的重要职能之一。投融资对我国的文化产业来说,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性难题。文化产业司在促进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玉珠:文化产业司要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特别是在内容上引导人才的成长,使这个产业规模化、制度化地发展,这是政府重要的职责。
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得到初步缓解。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五项工作:
1.这几年,我们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等建立了部行合作关系,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政策引导功能与金融机构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主动性结合,搭建企业与银行机构之间的公共服务渠道。截止2012年4月末,仅部行合作机制框架下,已有9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总计210.96亿元银行贷款支持。部行合作的示范影响作用迅速体现,有力地鼓舞了各类银行机构积极拓展文化产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2年3月末,全国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累计达到903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8.7%。
2.为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利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工具,拓宽融资渠道。2012年3月,文化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启动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试点工作,扩大文化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截止2012年5月,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到379.94亿元。2012年6月,华侨城集团成功发行了首支文化企业私募债券。
3.我们科学地引导一批经营稳定、管理成熟的优质文化企业逐步登陆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1年4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企业境内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建设“文化企业境内上市资源储备库”,及时掌握优秀文化企业的上市意愿和进展情况,联合证监会、沪深证券交易所等部门与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化企业上市培训,积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培育、辅导和推荐的机制,为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梯次推荐格局,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打下基础。
4.促进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2010年12月,保监会、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109号),启动保险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利用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的功能,充分化解文化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信用保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化解文化产业项目中的运营风险,提高文化企业深入利用金融市场、金融手段的积极性。
5.近年来,我们联合相关部门逐步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并与商务部共同制订《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与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门共同制订《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全面对接。与此同时,文化部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将西部文化产业有关门类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争取享受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推动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积极谨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经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有报道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达数万之多,不少人担心文化产业也会出现“一窝蜂”、“大跃进”式的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园区的目的是什么?该怎么看待设立文化产业园区问题?
刘玉珠:虽然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令人怀疑,但我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突出特色,不能盲目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作用是:我们想通过文化园区或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的聚集度提高,使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项目能够得到很好的孵化,实现产业化。同时,在文化发展内容上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在文化项目建设上能使人才尽快地成长起来,这对丰富人们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有积极意义。
对于园区建设也要客观看待,文化部对于文化园区建设的态度是“积极”与“审慎”。如果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符合规定,又有很好的特色文化内容且受消费者欢迎,这样的园区我们还是允许鼓励的。文化部对园区的发展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既不反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但要有准入门槛。2010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即一个管理办法,指出对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要具备哪些条件、文化产业园区的内容,这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台提高文化产业园区门槛的规定。
文化部不鼓励大规模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这就是“审慎”的具体举措。因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到一定阶段确实起到好的作用,但是也有地方发展文化园区具有盲目性,与地方的政绩联系到一起,希望得到土地、资金支持、项目支持,这就违背了国家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初衷。文化部对园区建设不仅坚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而且有管理办法,对未经规划认可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部门虽不会查封,但会通知银行注意该园区的信贷风险;同时,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也不搞终身制,对于不符合基地园区管理办法的将取消其资格。现在,一些地方甚至以文化园区为名做其他项目,国家有关部门也重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摸底对文化产业园区设立、经营情况、内容要求上都会有新的举措。总的来讲,我们反对那些没有经过市场认证和分析、没有和当地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盲目地上项目、上园区。 文化产业投资靠市场
《经济》: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主要依靠什么?国家在这方面有何扶持政策?
刘玉珠:文化产业在今后的二十三十年里,市场需求依旧会保持一个比较旺盛的状态。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也会越来越高,这必将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主要靠市场来解决,投资的主体是非公经济。原来做地产、金融、矿山、电子通讯等领域的企业已经聚集了一定的财富,他们也愿意把资金投到到新兴的文化产业上来。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一个这些传统企业优先考虑的投资方向,只要有好的创意、比较成型的项目,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
关于国家的政策方面。文化只作为一个产业门类,财政支出只局限一些政府公共文化建设,包括技术服务平台、政策体系。对于内容和技术创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我们政府部门都将采取支持态度,但没有直接的资金投入支持,这也不是政府的职责范围。政府的职责是营造市场环境、内容引导、人才培养。现在,文化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投资的政策、资金渠道还不畅通,特别是投资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比如:资产担保、评估等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构建文化产业的投资平台,主要是想为文化企业、金融资金,特别是银行、社会资本搭建一个服务的平台,促进企业和资本地有效对接,这是一个服务性的平台。
客观地看待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要有好的文化产品。如何看待有些文化内容西化现象?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大众文化如何推出精品文化?
刘玉珠:过度的关注文化内容西化问题并不全面。原因是:第一,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是中文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这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且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对人们的消费、思想道德、素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这种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历史上,我国有几次比较大的境外文化进入,包括希腊、阿拉伯、西方文化的进入,这些结果证明中华文化吸收、借鉴他人优秀文化后更加丰富,和时代的发展也一致。我们学习和借鉴了他人优秀文化,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文化应该多、哪种文化应该少。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讲,现在经济基础越来越好,国家民主政治越来越进步,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鼓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不排除且要欢迎和鼓励境外的优秀文化进入中国市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有效补充。因为中国的13亿人口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本来就是多样化的,需要引导我们的国民提高文化素质、科学文化修养,但也并不排除给人民生活带来娱乐、轻松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文化服务的两个方面。
对于大众的文化特别是所谓缺少精品文化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认识:首先,精品文化需要在实践、发展中去丰富、磨合,使精品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主导方向,但不能因此对于大众喜欢的通俗、娱乐文化进行排斥。文化首先目的就是大众要喜欢,在参与的过程才能不断提升文化的品质,在通俗文化之中提炼出精品或是能够对文化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其次,文化精品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大众文化经过反复地市场激烈竞争慢慢形成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希望每个文化都成为精品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西方文化和通俗文化,都是要抱着客观的心态去看待。第一步,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要引导通俗文化产生文化精品,使它在文化内容上起到示范作用,这对提升我们的国民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思想道德品德都有重要意义。不能简单地说我们去提倡某种文化反对另外一种文化。
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经济》: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是文化产业司的重要职能之一。投融资对我国的文化产业来说,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性难题。文化产业司在促进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玉珠:文化产业司要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特别是在内容上引导人才的成长,使这个产业规模化、制度化地发展,这是政府重要的职责。
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得到初步缓解。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五项工作:
1.这几年,我们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等建立了部行合作关系,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政策引导功能与金融机构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主动性结合,搭建企业与银行机构之间的公共服务渠道。截止2012年4月末,仅部行合作机制框架下,已有9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总计210.96亿元银行贷款支持。部行合作的示范影响作用迅速体现,有力地鼓舞了各类银行机构积极拓展文化产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2年3月末,全国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累计达到903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8.7%。
2.为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利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工具,拓宽融资渠道。2012年3月,文化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启动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试点工作,扩大文化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截止2012年5月,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到379.94亿元。2012年6月,华侨城集团成功发行了首支文化企业私募债券。
3.我们科学地引导一批经营稳定、管理成熟的优质文化企业逐步登陆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1年4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企业境内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建设“文化企业境内上市资源储备库”,及时掌握优秀文化企业的上市意愿和进展情况,联合证监会、沪深证券交易所等部门与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化企业上市培训,积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培育、辅导和推荐的机制,为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梯次推荐格局,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打下基础。
4.促进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2010年12月,保监会、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109号),启动保险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利用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的功能,充分化解文化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信用保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化解文化产业项目中的运营风险,提高文化企业深入利用金融市场、金融手段的积极性。
5.近年来,我们联合相关部门逐步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并与商务部共同制订《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与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门共同制订《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全面对接。与此同时,文化部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将西部文化产业有关门类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争取享受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推动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积极谨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经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有报道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达数万之多,不少人担心文化产业也会出现“一窝蜂”、“大跃进”式的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园区的目的是什么?该怎么看待设立文化产业园区问题?
刘玉珠:虽然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令人怀疑,但我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突出特色,不能盲目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作用是:我们想通过文化园区或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的聚集度提高,使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项目能够得到很好的孵化,实现产业化。同时,在文化发展内容上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在文化项目建设上能使人才尽快地成长起来,这对丰富人们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有积极意义。
对于园区建设也要客观看待,文化部对于文化园区建设的态度是“积极”与“审慎”。如果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符合规定,又有很好的特色文化内容且受消费者欢迎,这样的园区我们还是允许鼓励的。文化部对园区的发展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既不反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但要有准入门槛。2010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即一个管理办法,指出对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要具备哪些条件、文化产业园区的内容,这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台提高文化产业园区门槛的规定。
文化部不鼓励大规模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这就是“审慎”的具体举措。因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到一定阶段确实起到好的作用,但是也有地方发展文化园区具有盲目性,与地方的政绩联系到一起,希望得到土地、资金支持、项目支持,这就违背了国家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初衷。文化部对园区建设不仅坚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而且有管理办法,对未经规划认可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部门虽不会查封,但会通知银行注意该园区的信贷风险;同时,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也不搞终身制,对于不符合基地园区管理办法的将取消其资格。现在,一些地方甚至以文化园区为名做其他项目,国家有关部门也重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摸底对文化产业园区设立、经营情况、内容要求上都会有新的举措。总的来讲,我们反对那些没有经过市场认证和分析、没有和当地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盲目地上项目、上园区。 文化产业投资靠市场
《经济》: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主要依靠什么?国家在这方面有何扶持政策?
刘玉珠:文化产业在今后的二十三十年里,市场需求依旧会保持一个比较旺盛的状态。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也会越来越高,这必将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主要靠市场来解决,投资的主体是非公经济。原来做地产、金融、矿山、电子通讯等领域的企业已经聚集了一定的财富,他们也愿意把资金投到到新兴的文化产业上来。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一个这些传统企业优先考虑的投资方向,只要有好的创意、比较成型的项目,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
关于国家的政策方面。文化只作为一个产业门类,财政支出只局限一些政府公共文化建设,包括技术服务平台、政策体系。对于内容和技术创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我们政府部门都将采取支持态度,但没有直接的资金投入支持,这也不是政府的职责范围。政府的职责是营造市场环境、内容引导、人才培养。现在,文化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投资的政策、资金渠道还不畅通,特别是投资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比如:资产担保、评估等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构建文化产业的投资平台,主要是想为文化企业、金融资金,特别是银行、社会资本搭建一个服务的平台,促进企业和资本地有效对接,这是一个服务性的平台。
客观地看待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要有好的文化产品。如何看待有些文化内容西化现象?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大众文化如何推出精品文化?
刘玉珠:过度的关注文化内容西化问题并不全面。原因是:第一,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是中文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这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且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对人们的消费、思想道德、素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这种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历史上,我国有几次比较大的境外文化进入,包括希腊、阿拉伯、西方文化的进入,这些结果证明中华文化吸收、借鉴他人优秀文化后更加丰富,和时代的发展也一致。我们学习和借鉴了他人优秀文化,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文化应该多、哪种文化应该少。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讲,现在经济基础越来越好,国家民主政治越来越进步,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鼓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不排除且要欢迎和鼓励境外的优秀文化进入中国市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有效补充。因为中国的13亿人口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本来就是多样化的,需要引导我们的国民提高文化素质、科学文化修养,但也并不排除给人民生活带来娱乐、轻松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文化服务的两个方面。
对于大众的文化特别是所谓缺少精品文化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认识:首先,精品文化需要在实践、发展中去丰富、磨合,使精品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主导方向,但不能因此对于大众喜欢的通俗、娱乐文化进行排斥。文化首先目的就是大众要喜欢,在参与的过程才能不断提升文化的品质,在通俗文化之中提炼出精品或是能够对文化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其次,文化精品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大众文化经过反复地市场激烈竞争慢慢形成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希望每个文化都成为精品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西方文化和通俗文化,都是要抱着客观的心态去看待。第一步,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要引导通俗文化产生文化精品,使它在文化内容上起到示范作用,这对提升我们的国民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思想道德品德都有重要意义。不能简单地说我们去提倡某种文化反对另外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