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前夕,郭沫若在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秘密乘舟北上,绕道东北解放区,前往北平(北京),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此事不啻为郭沫若“革命春秋”中最光辉的一页,更不失为新中国开国史上的一段佳话。
《北上纪行》有遗篇
1948年11月23日,郭沫若偕同马叙伦、陈其尤、翦伯赞、侯外庐等著名民主党派、无党派文化人士共约30人,自香港秘密登舟北行。舟行10日,于12月2日抵达东北边城安东(今丹东市),6日到达沈阳。
舟行海上10个昼夜,郭沫若为自己身心空前解放,为对新中国光辉前程的美好憧憬而心潮澎湃,诗兴大发,写成纪行诗10首,总题为《北上纪行》。其中《北上纪行》之二云:
破浪人三十,乘风路八千。
音机收捷报,钢笔写诗篇。
扑克投机巧,咖啡笑语喧。
我今真解放,仿佛又童年。
舟行于浩瀚无涯的大海之中,望着翩翩飞翔高空的海鸟,郭沫若在他的心灵深处,闪现了“衔环献毛公”的壮丽画卷。因为他深深地体悟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节节胜利,不仅使自己早年即投身的革命事业得以成功,而且将为自己实现宏愿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认定毛泽东凭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无愧为“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12月2日,舟抵安东。郭沫若目睹安东百姓生活在人民政权下欣欣向荣的情景,不禁抚今追昔,感慨顿生。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北上纪行》之五:
卅五年前事,安东一度过。
彼时未负笈,远道去游倭。
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
我今真解放,矢不再蹉跎。
此处的“卅五年前事”是指35年之前,即1931年,郭沫若21岁,官费留学,东渡日本,经由安东出国。时光荏苒,可谓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郭沫若已届56岁之年,却有20载韶华是在日本度过,尔后10年尽管在异国流亡,环境险恶,但他壮志未减,矢志在学术研究上作出了重大建树,昭著史册。而如今“在解放区明朗的天空”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决心建功立业,“不再蹉跎”了。
真真“欢笑不成声”
毕竟是战争年代,到底是只身北行,郭沫若一路上伴随着激情燃烧的憧憬和向往的,是对于远居香港照拂5个子女的于立群的深深思念和挂牵。为此,他于舟中写了《此身篇》,诗云:
此身非我身,乃是君所有,
慷慨付人民,谢君许我走。
赠我怀中镜,镜中有写真,
一见君颜开,令我忘苦辛。
赠我琉璃梳,每日必梳头,
仿佛君在旁,为我涂膏油。
…………
地北与天南,相隔纵迢遥,
献身为三反,此心只一条。
寄语小儿女,光荣中长大,
无须念远人,须念我中华。
中华全解放,无用待一年,
毛公已宣告,瞬间即团圆。
诗中“献身为三反,此心只一条”,充满中华男儿的阳刚之气,彰显出郭沫若坚定的斗争意志;而他对于中华全境的解放,人民的大团圆,则充满信心和勇气。无怪乎此诗落笔后,即博得同行诸公的齐声赞颂,而且郭沫若自己对这首诗亦特别欣赏与衷爱。惟其如此,时任中共东北局宣传部领导人的李初梨,系当年郭沫若“创造社”同仁,作为故友拜访,向郭沫若求字索句,郭欣然应允,于是以2米长的宣纸将《此身篇》书录其上,赠予旧友知己。
1949年元旦,郭沫若是在沈阳度过的,这天郭沫若兴高采烈,提笔赋诗:
元旦开新岁,春风入沈阳。
大军威岳岳,群众喜洋洋。
“新岁”的脚步异常迅疾,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布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和平谈判八项条件”;1月15日,天津解放;2月初,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哈尔滨市举行欢迎民主人士暨庆祝平津解放胜利大会。在会上,郭沫若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当众吟诗道:
百万雄师旅,浩荡入榆关。
北顽成瓮鳖,南丑待刀环。
2月25日,郭沫若与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民主人士,乘火车抵达北平。郭沫若一行下车后,受到各界人士及人民群众的热诚欢迎,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有下列诗句脱口而出:
多少人民血,换来此尊荣。
思之泪欲堕,欢笑不成声。
热血沸腾,哀切动人。翌日,《人民日报》将此诗引入眉题,以最醒目的位置发表了。
引吭高歌《新华颂》
1949年3月25日,郭沫若与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等民主人士一同赴北京西苑机场,迎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抵北平,并与之合影留念。
3月29日,郭沫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会议期间,传来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的捷报。郭沫若在大会上宣布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使得全场狂欢沸腾20分钟之久。4月25日,大会结束。郭沫若率团返归,途经莫斯科过“五一”节,目睹红场盛会,郭沫若激情难抑,遂吟成绝句4首,“其三”曰:
传奇艳说喀秋莎,
曾使狮翁没世嗟。
漫道侬心真是铁,
千万火箭灿于花。
此处“狮翁”盖指托尔斯泰也。诗作以“喀秋莎”名,巧妙地将新式武器火箭炮与《复活》女主人公融为一炉,刚柔相济,出神入化,遂构成独特的意境。
与此同时,郭沫若领衔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的工作,并担任文代会主题报告的起草事宜。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郭沫若作为主席团主席向大会致开幕词。翌日,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长篇报告。7月6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出乎意料地莅临大会,并作即兴讲话,话语言简意赅,重点强调“我们欢迎你们——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当时,郭沫若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万分激动的心情,便恭恭敬敬地向毛泽东鞠躬致敬,诚挚钟爱之情可掬。这一幕给与会的臧克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9年后他在《哭郭老》一诗中写道:
在第一届文代大会上,
您代表全国文艺战士。
向毛主席深深地,
深深地鞠躬,祝愿,
表现了对伟大领袖真挚的颂赞。
此前,1949年6月15日晚8时,在中南海勤政殿“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在毛泽东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后,郭沫若,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更以诗一般的语言,倾诉燃烧在胸中的激情:
我不能不以满怀的热诚,
庆贺这新生太阳出土。
我更不能不以满怀的热诚,
庆贺这新生的太阳永远上升,
永远不会下降。
1949年7月1日,北平各界集合于先农坛体育场,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纪念大会”。这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当日清晨,郭沫若拜读此文,遂以激越的心情写成“颂辞”诗一首,作为对伟大“七一”的献礼,并在大会上高亢朗读:
看呵,这一道划破太空的长虹,
听呵,这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样万雷荡动。
…………
亲爱的战友们,让我们紧紧地紧紧地靠拢!
举起我们的铁锤、镰刀、枪和笔
一齐向前冲锋!
9月21日晚7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主席团执行主席共5人,郭沫若是其中之一。
会议开幕的前一日,即9月20日,郭沫若将8月间创作的《新华颂》作为“赞词”献给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新华颂》系郭沫若为新中国国歌拟出的歌词,只因在有关“国歌”议项的研讨中,采纳了徐悲鸿等代表的建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歌”不再征用新词。然而,《新华颂》是郭沫若倾全力写作的一篇讴歌新中国的优秀乐章。内容博大精深,节奏铿锵和谐,歌之读之,韵味无穷,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对党和领袖的赞颂以及对新中国光辉明天的美好希冀和期望。1949年10月1日,人们在欢庆开国大典的同时,从《人民日报》上读到这首大作。
《北上纪行》有遗篇
1948年11月23日,郭沫若偕同马叙伦、陈其尤、翦伯赞、侯外庐等著名民主党派、无党派文化人士共约30人,自香港秘密登舟北行。舟行10日,于12月2日抵达东北边城安东(今丹东市),6日到达沈阳。
舟行海上10个昼夜,郭沫若为自己身心空前解放,为对新中国光辉前程的美好憧憬而心潮澎湃,诗兴大发,写成纪行诗10首,总题为《北上纪行》。其中《北上纪行》之二云:
破浪人三十,乘风路八千。
音机收捷报,钢笔写诗篇。
扑克投机巧,咖啡笑语喧。
我今真解放,仿佛又童年。
舟行于浩瀚无涯的大海之中,望着翩翩飞翔高空的海鸟,郭沫若在他的心灵深处,闪现了“衔环献毛公”的壮丽画卷。因为他深深地体悟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节节胜利,不仅使自己早年即投身的革命事业得以成功,而且将为自己实现宏愿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认定毛泽东凭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无愧为“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12月2日,舟抵安东。郭沫若目睹安东百姓生活在人民政权下欣欣向荣的情景,不禁抚今追昔,感慨顿生。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北上纪行》之五:
卅五年前事,安东一度过。
彼时未负笈,远道去游倭。
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
我今真解放,矢不再蹉跎。
此处的“卅五年前事”是指35年之前,即1931年,郭沫若21岁,官费留学,东渡日本,经由安东出国。时光荏苒,可谓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郭沫若已届56岁之年,却有20载韶华是在日本度过,尔后10年尽管在异国流亡,环境险恶,但他壮志未减,矢志在学术研究上作出了重大建树,昭著史册。而如今“在解放区明朗的天空”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决心建功立业,“不再蹉跎”了。
真真“欢笑不成声”
毕竟是战争年代,到底是只身北行,郭沫若一路上伴随着激情燃烧的憧憬和向往的,是对于远居香港照拂5个子女的于立群的深深思念和挂牵。为此,他于舟中写了《此身篇》,诗云:
此身非我身,乃是君所有,
慷慨付人民,谢君许我走。
赠我怀中镜,镜中有写真,
一见君颜开,令我忘苦辛。
赠我琉璃梳,每日必梳头,
仿佛君在旁,为我涂膏油。
…………
地北与天南,相隔纵迢遥,
献身为三反,此心只一条。
寄语小儿女,光荣中长大,
无须念远人,须念我中华。
中华全解放,无用待一年,
毛公已宣告,瞬间即团圆。
诗中“献身为三反,此心只一条”,充满中华男儿的阳刚之气,彰显出郭沫若坚定的斗争意志;而他对于中华全境的解放,人民的大团圆,则充满信心和勇气。无怪乎此诗落笔后,即博得同行诸公的齐声赞颂,而且郭沫若自己对这首诗亦特别欣赏与衷爱。惟其如此,时任中共东北局宣传部领导人的李初梨,系当年郭沫若“创造社”同仁,作为故友拜访,向郭沫若求字索句,郭欣然应允,于是以2米长的宣纸将《此身篇》书录其上,赠予旧友知己。
1949年元旦,郭沫若是在沈阳度过的,这天郭沫若兴高采烈,提笔赋诗:
元旦开新岁,春风入沈阳。
大军威岳岳,群众喜洋洋。
“新岁”的脚步异常迅疾,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布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和平谈判八项条件”;1月15日,天津解放;2月初,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哈尔滨市举行欢迎民主人士暨庆祝平津解放胜利大会。在会上,郭沫若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当众吟诗道:
百万雄师旅,浩荡入榆关。
北顽成瓮鳖,南丑待刀环。
2月25日,郭沫若与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民主人士,乘火车抵达北平。郭沫若一行下车后,受到各界人士及人民群众的热诚欢迎,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有下列诗句脱口而出:
多少人民血,换来此尊荣。
思之泪欲堕,欢笑不成声。
热血沸腾,哀切动人。翌日,《人民日报》将此诗引入眉题,以最醒目的位置发表了。
引吭高歌《新华颂》
1949年3月25日,郭沫若与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等民主人士一同赴北京西苑机场,迎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抵北平,并与之合影留念。
3月29日,郭沫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会议期间,传来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的捷报。郭沫若在大会上宣布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使得全场狂欢沸腾20分钟之久。4月25日,大会结束。郭沫若率团返归,途经莫斯科过“五一”节,目睹红场盛会,郭沫若激情难抑,遂吟成绝句4首,“其三”曰:
传奇艳说喀秋莎,
曾使狮翁没世嗟。
漫道侬心真是铁,
千万火箭灿于花。
此处“狮翁”盖指托尔斯泰也。诗作以“喀秋莎”名,巧妙地将新式武器火箭炮与《复活》女主人公融为一炉,刚柔相济,出神入化,遂构成独特的意境。
与此同时,郭沫若领衔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的工作,并担任文代会主题报告的起草事宜。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郭沫若作为主席团主席向大会致开幕词。翌日,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长篇报告。7月6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出乎意料地莅临大会,并作即兴讲话,话语言简意赅,重点强调“我们欢迎你们——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当时,郭沫若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万分激动的心情,便恭恭敬敬地向毛泽东鞠躬致敬,诚挚钟爱之情可掬。这一幕给与会的臧克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9年后他在《哭郭老》一诗中写道:
在第一届文代大会上,
您代表全国文艺战士。
向毛主席深深地,
深深地鞠躬,祝愿,
表现了对伟大领袖真挚的颂赞。
此前,1949年6月15日晚8时,在中南海勤政殿“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在毛泽东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后,郭沫若,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更以诗一般的语言,倾诉燃烧在胸中的激情:
我不能不以满怀的热诚,
庆贺这新生太阳出土。
我更不能不以满怀的热诚,
庆贺这新生的太阳永远上升,
永远不会下降。
1949年7月1日,北平各界集合于先农坛体育场,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纪念大会”。这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当日清晨,郭沫若拜读此文,遂以激越的心情写成“颂辞”诗一首,作为对伟大“七一”的献礼,并在大会上高亢朗读:
看呵,这一道划破太空的长虹,
听呵,这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样万雷荡动。
…………
亲爱的战友们,让我们紧紧地紧紧地靠拢!
举起我们的铁锤、镰刀、枪和笔
一齐向前冲锋!
9月21日晚7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主席团执行主席共5人,郭沫若是其中之一。
会议开幕的前一日,即9月20日,郭沫若将8月间创作的《新华颂》作为“赞词”献给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新华颂》系郭沫若为新中国国歌拟出的歌词,只因在有关“国歌”议项的研讨中,采纳了徐悲鸿等代表的建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歌”不再征用新词。然而,《新华颂》是郭沫若倾全力写作的一篇讴歌新中国的优秀乐章。内容博大精深,节奏铿锵和谐,歌之读之,韵味无穷,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对党和领袖的赞颂以及对新中国光辉明天的美好希冀和期望。1949年10月1日,人们在欢庆开国大典的同时,从《人民日报》上读到这首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