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际知识无论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语言交流实践中都是举足轻重的部分,尤其是当语言交流实践过程中涉及幼儿或未成年这一特殊群体时。随着我国教育逐渐趋于国际化,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变得日益重要。所以,《学前英语》教学中,学生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了解并掌握在教授幼儿英语过程中涉及的中西跨文化交际知识。本文将从《学前英语》教学中学生应当掌握的英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介绍,然后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一、《学前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对比分析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造成了文化信仰的差异,而这些不同的差异反映在各个领域和方面,幼儿英语教育也不例外。除了熟知掌握两种语言的不同这一基本技能外,了解涉及到的跨文化知识会增加语言交流的高效性。
1.教育教学的重点。通常情况下,英语国家的监护人在接送孩子去幼儿园时会对幼儿说“Have fun dear!(玩得开心啊,亲爱的)”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today?(你今天玩得开心吗?)”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方国家教学对幼儿的身心的重视;而中国家长对孩子叮嘱的是“上课好好听讲”,“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一方面反映了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
2.课堂管理。在幼儿英语教学课堂管理方面,中西两种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此部分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幼儿监护(Attendance):在西方国家,幼儿或小学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将幼儿单独留在教室,因为这种行为违反校园幼儿监护职责,加之每一个班级都会有一名主教师,并配备一名教师助理;同样地,在课间休息时候,老师都会安排执行校园执勤任务(Yard Duty);在中国的幼儿教学过程中,对幼师的校园幼儿监护职责并无严格要求;
课堂纪律问题(Classroom Management):大多时候西方幼儿教师在一堂课中大概需要10%的时间花在课堂纪律管理上,特别是班级存在高智商幼儿和问题幼儿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其纪律问题;中国的课堂纪律较西方而言情况要好一些,在课堂上幼儿捣乱、讲悄悄话都会被视为不合适的课堂行为,都会受到批评,课堂纪律很好,教师不需要花什么时间在管理课堂纪律,这也反映了家长的叮嘱如“上课好好听讲”“在学校要聽老师的话”长期以来潜意识里产生的结果。
教学辅助语言(Paralanguage):在教学过程中,西方幼儿教师尽量避免与幼儿的身体接触,除非有幼儿的监护人在场,譬如幼师在教室门口迎接幼儿时,教师对幼儿实行贴脸礼。其他情况如安排课堂游戏时,幼师不应出现的指令辅助语言,如拉拽,因为通常情况下,该行为的后果有可能会让人误认为是幼儿性侵,故幼师应当注意并保护自己;另外,幼师决不能对幼儿进行体罚或者变相形式的虐待,这会被判定为违法行为;而在中国,幼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指令辅助语言,而此类的辅助语言不会给来自该文化的人产生任何误解,但是中国式的管教与体罚在中国并没有明确清晰的界定,而导致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案件如课堂幼儿的体罚或者虐待情况被网络媒体报道出来。
3.幼儿的身心健康。大部分西方英语国家,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以澳大利亚为例,当工作涉及到未成年时,尤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虽然在学前教育学习过程中,院校在专业设置中没有硬性要求或规定涉及未成年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报考并取得急救证书,但是在院校招聘过程中,招聘方更倾向于已获得急救证书的应聘者;除此之外,在成为教学工作者前,必须从当地公安机关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作为教师资格证申请的条件之一,以阻断对幼儿身心可能带来的危害;而在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管理存在难度,政府或教育机构并未规定教学工作者在申请教师资格证时需要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National Police Checks),以至于现今对于幼儿侵害事件不断被曝光,如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虐童事件,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江苏徐州天马幼儿园虐童事件等都对幼儿身心健康及受害者监护人造成巨大伤害。
二、《学前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创造语言和文化相互结合的课堂。语言和文化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依附和的,语言本身反映着文化,了解文化本身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准确地掌握语言知识。要创建相结合的课堂,可以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教学交际能力,如角色扮演、比较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学等。
2.网络教学。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给网民提供了海量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在缺乏教学实践机会的情况下,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不仅给学生体验地道的本土的文化,还可以与英美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3.实现文化体验与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学校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组织带团出国交流和学习,国际访校活动,与国外学生进行交换学习。又或者通过与当地中英双语幼儿园达成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性的实习和文化体验。
作为即将成为幼儿英语的教师,学生必须了解其涉及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以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实践幼儿英语教学,更避免在交流中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保证了教师自身和幼儿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彦辉.浅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2-87.
【作者简介】梅又方(1984- ),女,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学前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对比分析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造成了文化信仰的差异,而这些不同的差异反映在各个领域和方面,幼儿英语教育也不例外。除了熟知掌握两种语言的不同这一基本技能外,了解涉及到的跨文化知识会增加语言交流的高效性。
1.教育教学的重点。通常情况下,英语国家的监护人在接送孩子去幼儿园时会对幼儿说“Have fun dear!(玩得开心啊,亲爱的)”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today?(你今天玩得开心吗?)”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方国家教学对幼儿的身心的重视;而中国家长对孩子叮嘱的是“上课好好听讲”,“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一方面反映了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
2.课堂管理。在幼儿英语教学课堂管理方面,中西两种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此部分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幼儿监护(Attendance):在西方国家,幼儿或小学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将幼儿单独留在教室,因为这种行为违反校园幼儿监护职责,加之每一个班级都会有一名主教师,并配备一名教师助理;同样地,在课间休息时候,老师都会安排执行校园执勤任务(Yard Duty);在中国的幼儿教学过程中,对幼师的校园幼儿监护职责并无严格要求;
课堂纪律问题(Classroom Management):大多时候西方幼儿教师在一堂课中大概需要10%的时间花在课堂纪律管理上,特别是班级存在高智商幼儿和问题幼儿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其纪律问题;中国的课堂纪律较西方而言情况要好一些,在课堂上幼儿捣乱、讲悄悄话都会被视为不合适的课堂行为,都会受到批评,课堂纪律很好,教师不需要花什么时间在管理课堂纪律,这也反映了家长的叮嘱如“上课好好听讲”“在学校要聽老师的话”长期以来潜意识里产生的结果。
教学辅助语言(Paralanguage):在教学过程中,西方幼儿教师尽量避免与幼儿的身体接触,除非有幼儿的监护人在场,譬如幼师在教室门口迎接幼儿时,教师对幼儿实行贴脸礼。其他情况如安排课堂游戏时,幼师不应出现的指令辅助语言,如拉拽,因为通常情况下,该行为的后果有可能会让人误认为是幼儿性侵,故幼师应当注意并保护自己;另外,幼师决不能对幼儿进行体罚或者变相形式的虐待,这会被判定为违法行为;而在中国,幼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指令辅助语言,而此类的辅助语言不会给来自该文化的人产生任何误解,但是中国式的管教与体罚在中国并没有明确清晰的界定,而导致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案件如课堂幼儿的体罚或者虐待情况被网络媒体报道出来。
3.幼儿的身心健康。大部分西方英语国家,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以澳大利亚为例,当工作涉及到未成年时,尤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虽然在学前教育学习过程中,院校在专业设置中没有硬性要求或规定涉及未成年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报考并取得急救证书,但是在院校招聘过程中,招聘方更倾向于已获得急救证书的应聘者;除此之外,在成为教学工作者前,必须从当地公安机关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作为教师资格证申请的条件之一,以阻断对幼儿身心可能带来的危害;而在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管理存在难度,政府或教育机构并未规定教学工作者在申请教师资格证时需要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National Police Checks),以至于现今对于幼儿侵害事件不断被曝光,如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虐童事件,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江苏徐州天马幼儿园虐童事件等都对幼儿身心健康及受害者监护人造成巨大伤害。
二、《学前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创造语言和文化相互结合的课堂。语言和文化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依附和的,语言本身反映着文化,了解文化本身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准确地掌握语言知识。要创建相结合的课堂,可以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教学交际能力,如角色扮演、比较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学等。
2.网络教学。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给网民提供了海量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在缺乏教学实践机会的情况下,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不仅给学生体验地道的本土的文化,还可以与英美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3.实现文化体验与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学校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组织带团出国交流和学习,国际访校活动,与国外学生进行交换学习。又或者通过与当地中英双语幼儿园达成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性的实习和文化体验。
作为即将成为幼儿英语的教师,学生必须了解其涉及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以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实践幼儿英语教学,更避免在交流中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保证了教师自身和幼儿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彦辉.浅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2-87.
【作者简介】梅又方(1984- ),女,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