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初心,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从19岁创作《青春万岁》到85岁写出《生死恋》,王蒙写了66年。有年轻人问:“王老师,您现在有没有年老力衰、文思枯竭的感觉?”王蒙说:“明年我将衰老,今年我仍兴致勃勃。当然我也不能太吹,衰老是自然过程,就是离开世界也是可能的,但在明年到来之前,我依然要把创作进行下去。有一种说法叫成长到死,那么小说也可以创造到老,书写到老,敲击到老,追求开拓到老。”王蒙言谈总是那么幽默、智慧。
喻谈高产:有一种嘚瑟劲儿
仅在2019年,王蒙就出版5部不同题材的中短篇小說,其中他用48天完成8万字小说《笑的风》,如此高产令人惊叹。一场文学对谈会上,有人问:“年纪这么大了,是什么力量支撑您滔滔不绝地写小说?”王蒙说:“不是我要写小说,而是小说跑到我的生命里来了,我不得不写。写小说太让人高兴了!我体会更多的是我是世界的情人,小说是我写给世界的情书。人写起小说来,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或者说哆嗦,其实是嘚瑟,我很高兴我还有这种嘚瑟劲儿。我到了耄耋之年,被一个出版社小编改成‘饕餮之年’。我写起小说来能饕餮,年龄耄耋,我还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继续写作下去。我最牛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我还是文学工地第一线的劳动力。我有写不尽的东西,对大事小事都感兴趣,四面八方都是词儿。我可以写小说,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各种故事,我可以写1千字、可以写1万字、可以写8万字。所以,我对于自己的劳动力感,非常自信。我还是一头牛,还在那耕地。一个人要是80多岁还能写小说,真是幸福!”
王蒙从少到老,坚定地将文学作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至今不渝,笔耕不辍,但他没用高大上的词语来形容自己,而是用了“写情书”“工地劳动力”“好嘚瑟”“牛耕地”等自喻,远比责任感、使命感有更多的内涵和味道,更能体现他的纯真、执着、理想、幸福感。
趣论文学:阿Q求爱失败因“不懂文学”
2019年12月,王蒙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有学子问:“文学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王蒙说:“什么是文学?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命名与修辞、虚构与畅想、涂染与激活。正是通过语言和文字,通过文学,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了。我曾经在浙大谈文学,有一名理工科学生提问:我对文学就是没有兴趣,怎么办?我说,这我也没有办法,但我唯一担心的是,可能你的情书写不好,这会影响到你找对象。爱情之所以美好和文学的修辞有着密切关系,我在看《阿Q正传》时最替阿Q求爱失败而叹息。他直接跟吴妈说‘我和你困觉’,这太低级了,让他对吴妈的告白变成了性骚扰。如果阿Q有一些文学修养,他完全可以在这种场合背诵一首徐志摩的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那这次求爱的性质会发生变化,阿Q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所以,爱情如果没有足够的修辞的话,能有爱情吗?如果你用庸俗的词句,你用涉嫌下流的词句来讲爱情,爱情还有它的魅力吗?”
王蒙不仅给文学下了一个十分动人的定义,而且通过阿Q求爱这一趣味横生的例子,佐证文学对于择偶的重要影响力,在促人思考文学之于爱情的意义的同时,也引人举一反三,文学能提升人的全面精神素质与精神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青春、更鲜活、更理想、更智慧,也更强烈。
巧解人生:要有“塔玛霞儿”精神
王蒙曾在新疆劳动十几年,但他也是一个赢得起输得起的人。有一次访谈中,和主持人探讨起人生,王蒙说:“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我发明了一个词,我一辈子的活法就是屡败屡胜。凡是大家认为我胜的地方都有败笔,都有败绩;凡是大家认为我败的地方,又都能从败的过程引出一个胜的结果来。比如说,我在政治运动中落水去新疆,但正是去新疆给我带来很多正面的东西,我学会了维吾尔语,在那里创作的《这边风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所以,我说我的人生是屡败屡胜,每败一次就会胜一次,败一次给我好多收获。失败、曲折,有时比一帆风顺对你更宝贵。新疆有两句谚语深深影响了我,一句是:人生除了生死之外,都是‘塔玛霞儿’。这个维吾尔词汇译过来就是漫游、玩耍、嬉戏、唱歌等,接近于我们说的怡然自得、随遇而安。还有一句是:如果有两个馕,一个可以吃掉,另一个应该当手鼓,敲着它跳舞。就是说,哪怕饿着,他也能唱歌跳舞。十几年如一日,我把情非得已过成了好不得意。世界很有趣,你不能总有洁癖。你不能光吃细粮,还要能吃粗粮,人生要有‘塔玛霞儿’精神。”
对于自己起起落落的人生,王蒙颠覆人们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认知,巧妙总结出自己“胜中有败、败中出胜”的胜败观,可谓对自己人生活法的高度概括,让人切实感受到,他有一种随遇而安的自然态度和勇于从败中奋起、转败为胜的乐观精神。
妙说阅读:学而不思则“网”
一次书博会上,有读者问:“您如何看待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王蒙说:“网络阅读有一个问题,使人浅薄化,人的精神、思考能力在退化。网络阅读被孔子早就预见到了,就像《论语》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网(罔),思而不学则die(殆)’,学而不思,你就变成网虫、有网瘾、成天混迹于网吧的人的水平。思而不学则殆,殆就是英文die,有句话叫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就是你变成大V了,你没有学问,没有知识的基础,没有足够的信息,没有经过自己的核查,你就变成只会雷人雷语。网络浏览不能代替纸质阅读,电子读物不能代替纸质书籍。就像买了最好的宝马,该跑步还得跑步;即使你有最好的电脑,你还得到书店,买点纸质的书,那个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王蒙巧用谐音,将孔子名言中的“罔”和“殆”替换成了读音相近的“网”和英文单词“die”(死),趣解为“学而不思是网虫,思而不学成‘大V’,还用网络流行语调侃其后果是“不作不死”。一番妙说解读,不仅全新诠释了《论语》的微言大义,达到了借古讽今的绝妙效果。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称赞王蒙是“高龄少年”,85岁的“少年”王蒙比18岁的少年更有魅力。作家、出版家聂震宁说:“王蒙涉言成趣、出口成章。可称之为语言英雄。”斯言诚哉!
(编辑/张金余)
从19岁创作《青春万岁》到85岁写出《生死恋》,王蒙写了66年。有年轻人问:“王老师,您现在有没有年老力衰、文思枯竭的感觉?”王蒙说:“明年我将衰老,今年我仍兴致勃勃。当然我也不能太吹,衰老是自然过程,就是离开世界也是可能的,但在明年到来之前,我依然要把创作进行下去。有一种说法叫成长到死,那么小说也可以创造到老,书写到老,敲击到老,追求开拓到老。”王蒙言谈总是那么幽默、智慧。
喻谈高产:有一种嘚瑟劲儿
仅在2019年,王蒙就出版5部不同题材的中短篇小說,其中他用48天完成8万字小说《笑的风》,如此高产令人惊叹。一场文学对谈会上,有人问:“年纪这么大了,是什么力量支撑您滔滔不绝地写小说?”王蒙说:“不是我要写小说,而是小说跑到我的生命里来了,我不得不写。写小说太让人高兴了!我体会更多的是我是世界的情人,小说是我写给世界的情书。人写起小说来,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或者说哆嗦,其实是嘚瑟,我很高兴我还有这种嘚瑟劲儿。我到了耄耋之年,被一个出版社小编改成‘饕餮之年’。我写起小说来能饕餮,年龄耄耋,我还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继续写作下去。我最牛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我还是文学工地第一线的劳动力。我有写不尽的东西,对大事小事都感兴趣,四面八方都是词儿。我可以写小说,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各种故事,我可以写1千字、可以写1万字、可以写8万字。所以,我对于自己的劳动力感,非常自信。我还是一头牛,还在那耕地。一个人要是80多岁还能写小说,真是幸福!”
王蒙从少到老,坚定地将文学作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至今不渝,笔耕不辍,但他没用高大上的词语来形容自己,而是用了“写情书”“工地劳动力”“好嘚瑟”“牛耕地”等自喻,远比责任感、使命感有更多的内涵和味道,更能体现他的纯真、执着、理想、幸福感。
趣论文学:阿Q求爱失败因“不懂文学”
2019年12月,王蒙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有学子问:“文学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王蒙说:“什么是文学?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命名与修辞、虚构与畅想、涂染与激活。正是通过语言和文字,通过文学,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了。我曾经在浙大谈文学,有一名理工科学生提问:我对文学就是没有兴趣,怎么办?我说,这我也没有办法,但我唯一担心的是,可能你的情书写不好,这会影响到你找对象。爱情之所以美好和文学的修辞有着密切关系,我在看《阿Q正传》时最替阿Q求爱失败而叹息。他直接跟吴妈说‘我和你困觉’,这太低级了,让他对吴妈的告白变成了性骚扰。如果阿Q有一些文学修养,他完全可以在这种场合背诵一首徐志摩的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那这次求爱的性质会发生变化,阿Q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所以,爱情如果没有足够的修辞的话,能有爱情吗?如果你用庸俗的词句,你用涉嫌下流的词句来讲爱情,爱情还有它的魅力吗?”
王蒙不仅给文学下了一个十分动人的定义,而且通过阿Q求爱这一趣味横生的例子,佐证文学对于择偶的重要影响力,在促人思考文学之于爱情的意义的同时,也引人举一反三,文学能提升人的全面精神素质与精神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青春、更鲜活、更理想、更智慧,也更强烈。
巧解人生:要有“塔玛霞儿”精神
王蒙曾在新疆劳动十几年,但他也是一个赢得起输得起的人。有一次访谈中,和主持人探讨起人生,王蒙说:“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我发明了一个词,我一辈子的活法就是屡败屡胜。凡是大家认为我胜的地方都有败笔,都有败绩;凡是大家认为我败的地方,又都能从败的过程引出一个胜的结果来。比如说,我在政治运动中落水去新疆,但正是去新疆给我带来很多正面的东西,我学会了维吾尔语,在那里创作的《这边风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所以,我说我的人生是屡败屡胜,每败一次就会胜一次,败一次给我好多收获。失败、曲折,有时比一帆风顺对你更宝贵。新疆有两句谚语深深影响了我,一句是:人生除了生死之外,都是‘塔玛霞儿’。这个维吾尔词汇译过来就是漫游、玩耍、嬉戏、唱歌等,接近于我们说的怡然自得、随遇而安。还有一句是:如果有两个馕,一个可以吃掉,另一个应该当手鼓,敲着它跳舞。就是说,哪怕饿着,他也能唱歌跳舞。十几年如一日,我把情非得已过成了好不得意。世界很有趣,你不能总有洁癖。你不能光吃细粮,还要能吃粗粮,人生要有‘塔玛霞儿’精神。”
对于自己起起落落的人生,王蒙颠覆人们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认知,巧妙总结出自己“胜中有败、败中出胜”的胜败观,可谓对自己人生活法的高度概括,让人切实感受到,他有一种随遇而安的自然态度和勇于从败中奋起、转败为胜的乐观精神。
妙说阅读:学而不思则“网”
一次书博会上,有读者问:“您如何看待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王蒙说:“网络阅读有一个问题,使人浅薄化,人的精神、思考能力在退化。网络阅读被孔子早就预见到了,就像《论语》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网(罔),思而不学则die(殆)’,学而不思,你就变成网虫、有网瘾、成天混迹于网吧的人的水平。思而不学则殆,殆就是英文die,有句话叫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就是你变成大V了,你没有学问,没有知识的基础,没有足够的信息,没有经过自己的核查,你就变成只会雷人雷语。网络浏览不能代替纸质阅读,电子读物不能代替纸质书籍。就像买了最好的宝马,该跑步还得跑步;即使你有最好的电脑,你还得到书店,买点纸质的书,那个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王蒙巧用谐音,将孔子名言中的“罔”和“殆”替换成了读音相近的“网”和英文单词“die”(死),趣解为“学而不思是网虫,思而不学成‘大V’,还用网络流行语调侃其后果是“不作不死”。一番妙说解读,不仅全新诠释了《论语》的微言大义,达到了借古讽今的绝妙效果。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称赞王蒙是“高龄少年”,85岁的“少年”王蒙比18岁的少年更有魅力。作家、出版家聂震宁说:“王蒙涉言成趣、出口成章。可称之为语言英雄。”斯言诚哉!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