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台村位于兰州市榆中县贡井镇政府所在地以北12公里处,与榆中县哈岘乡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20户828人,建档立卡户67户,其中:国家兜底保障2户,已脱贫建档立卡户65户。全村耕地总面积9727.36亩,人均耕地11.75亩,主要增收产业为劳务经济和马铃薯、百合、玉米、养羊等产业;农民合作社2个,分别是榆中种得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榆中瑞鑫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务工收入占70%、产业收入占30%。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9名,常年外出党员19名。
——产业发展脱贫。扶贫单位根据石台村自然气候、耕地资源现状,依据单位实际情况,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在石台村形成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百合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小杂粮种植稳中有进的产业带动模式,同时还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不断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电商扶贫逐渐步入轨道。石台村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消息较为闭塞,电商起步较晚,现阶段规模较小,但是前景很好。现在石台村的对外交通道路不断拓宽,邮政快递也可以上门送货,这些都为石台村未来的电商发展保驾护航。产业发展脱贫是石台村的主要脱贫方式,在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经营的运转下,石台村找到了特色产业,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因为村中劳务中空的问题,无法承接大批次订单,也影响了石台村脱贫致富的长久发展。
——易地搬迁脱贫。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充分尊重村户意愿。扶贫单位根据建档立卡户的贫困程度和住建部门所给出的危房等级鉴定,列出了易地搬迁名单,在征求村户的同意后,以一户缴纳1万元获得一间90平方米的楼房安排,石台村有9户村民搬往榆中县幸福家园,2户搬往(吕家岘)贡井镇集中安置点,并按国家政策对他们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搬出的村户,在扶贫单位的帮助下,积极就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教育扶贫。石台村村民十分注重教育,基本上所有孩子都可以接受到教育。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会被送至乡镇的学校,总体来说石台村当地的留守儿童很少,只有5个孩子,分别在不同的3个年级,配备有3个老师,同时还有周边镇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定期给孩子们上课。为石台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同时,全方位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救助政策。石台村通过义务教育“两免”政策、义务教育寄宿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前教育免保教费,解决了很多孩子的上学困难问题。
——健康扶贫。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行动解决因病致贫。国务院规定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从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到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积极探索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重病患者实施救助,重点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病、重残儿童的救助力度。综合考虑患病家庭负担能力、个人自付费用、当地筹资等情况,分类分段设置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看病难、不敢看病已不再困扰村民。住院“一站式”报销的实施,解决了农民许多看病难的顾虑。农民因为长时间在田间劳动,劳作时腿痛、关节痛时常发作,之前农民只能在家中自己贴膏药缓解,现在去三甲医院看病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兜底保障。石台村只有两户需要国家兜底保障的村民,其中一户是尿毒症患者,根据家庭情况,鉴定为一类低保户,家中5人每人每月领取385元补贴。另一户享受二类低保,家中有疾病问题和智力残疾的問题,一家六口每人每月领取350元补助。在国家的帮助下,他们都达到了人均年收入4000元的脱贫标准。
——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石台村根据自身情况,对饮水、道路、厕所、炕头进行了改造。近年来,通过参与建立集雨窖、引洮工程、建设5个安全取水点等手段,充分保障了石台村每家每户的饮水需求。当下也在与其他部门商议建立小水库的事宜,使石台村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村组道路硬化工程也在稳步推进,2019年政府拨款42万元,修建1.4公里砖路,2020年拨款36万元,修建1.2公里砖路,绝大部分入户道路已完成改造。同时施工队还能为村民提供就业,以农村劳动力组成施工队的主体力量。
甘肃省的脱贫难度一直很大,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制约脱贫的“短板”和“痛点”问题交错叠加,生态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也相互交织影响,使得新时代统筹协调脱贫攻坚目标、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很大。
石台村同样面临这些问题,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扶贫的这些年中,村民们和驻村干部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调研过程中,每一户村民都非常欢迎笔者前去探访,在笔者询问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意程度时,大部分人都会由衷地感谢党和党的扶贫政策,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也愿意和笔者分享他们的家人生活状况,遇到农业问题会及时找专家解决。这些举措说明村民和驻村干部从内心上减少了隔阂,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是很重要的一步。在笔者参考相关文献时,发现前几年间精准扶贫的款项使用率还比较低,如今,石台村每一户建档立卡户都有一张一折通,村民所有的补助金都会直接进入这张存折,保证贫困户的资金到账。特别感谢石台村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宋海慧(兰州市副食品基地建设中心主任)对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给予笔者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以及与村民深入沟通交流的机会,使笔者切身体会到了国家扶贫政策正在使我国亿万农民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同时,石台村的脱贫也让笔者看到了一些问题。其一,石台村的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人才、资金、技术都比较缺乏,整体而言,产业体系仍非常脆弱。其二,传统的农村观念还制约着石台村的发展。一些传统思想依旧禁锢着他们走向变革,在陈旧观念和贫困生活的裹挟下,他们很难做出质的改变。其三,劳动力缺失是制约石台村内生动力的重要原因。青壮年不愿留在家乡,也无法将外界的新思想传输给村民们,致使石台村愈加与世隔绝。其四,脱贫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在现在的扶贫体系下,扶贫干部与村民们的接触总是很短暂的,所以村民们与扶贫干部也很难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其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尚未实现有效对接和统筹融合推进,造成农村土地租赁、转包、入股以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壮大集体经济改革在实际推进中缺乏创新举措,激活集体经济资产性、经营性探索也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
石台村是中国脱贫攻坚政策实施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贫困户生活质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的进步。精准扶贫政策在石台村的落实情况是值得肯定的,石台村的变化有目共睹,这与党的各项政策的认真落实息息相关,也与农户的配合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复杂多变,在实现整合脱贫后,我们需要以更加人性化、精细化和扩大化的工作,防止返贫,保持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举措与成效
——产业发展脱贫。扶贫单位根据石台村自然气候、耕地资源现状,依据单位实际情况,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在石台村形成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百合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小杂粮种植稳中有进的产业带动模式,同时还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不断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电商扶贫逐渐步入轨道。石台村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消息较为闭塞,电商起步较晚,现阶段规模较小,但是前景很好。现在石台村的对外交通道路不断拓宽,邮政快递也可以上门送货,这些都为石台村未来的电商发展保驾护航。产业发展脱贫是石台村的主要脱贫方式,在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经营的运转下,石台村找到了特色产业,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因为村中劳务中空的问题,无法承接大批次订单,也影响了石台村脱贫致富的长久发展。
——易地搬迁脱贫。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充分尊重村户意愿。扶贫单位根据建档立卡户的贫困程度和住建部门所给出的危房等级鉴定,列出了易地搬迁名单,在征求村户的同意后,以一户缴纳1万元获得一间90平方米的楼房安排,石台村有9户村民搬往榆中县幸福家园,2户搬往(吕家岘)贡井镇集中安置点,并按国家政策对他们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搬出的村户,在扶贫单位的帮助下,积极就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教育扶贫。石台村村民十分注重教育,基本上所有孩子都可以接受到教育。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会被送至乡镇的学校,总体来说石台村当地的留守儿童很少,只有5个孩子,分别在不同的3个年级,配备有3个老师,同时还有周边镇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定期给孩子们上课。为石台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同时,全方位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救助政策。石台村通过义务教育“两免”政策、义务教育寄宿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前教育免保教费,解决了很多孩子的上学困难问题。
——健康扶贫。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行动解决因病致贫。国务院规定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从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到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积极探索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重病患者实施救助,重点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病、重残儿童的救助力度。综合考虑患病家庭负担能力、个人自付费用、当地筹资等情况,分类分段设置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看病难、不敢看病已不再困扰村民。住院“一站式”报销的实施,解决了农民许多看病难的顾虑。农民因为长时间在田间劳动,劳作时腿痛、关节痛时常发作,之前农民只能在家中自己贴膏药缓解,现在去三甲医院看病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兜底保障。石台村只有两户需要国家兜底保障的村民,其中一户是尿毒症患者,根据家庭情况,鉴定为一类低保户,家中5人每人每月领取385元补贴。另一户享受二类低保,家中有疾病问题和智力残疾的問题,一家六口每人每月领取350元补助。在国家的帮助下,他们都达到了人均年收入4000元的脱贫标准。
——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石台村根据自身情况,对饮水、道路、厕所、炕头进行了改造。近年来,通过参与建立集雨窖、引洮工程、建设5个安全取水点等手段,充分保障了石台村每家每户的饮水需求。当下也在与其他部门商议建立小水库的事宜,使石台村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村组道路硬化工程也在稳步推进,2019年政府拨款42万元,修建1.4公里砖路,2020年拨款36万元,修建1.2公里砖路,绝大部分入户道路已完成改造。同时施工队还能为村民提供就业,以农村劳动力组成施工队的主体力量。
思考与启示
甘肃省的脱贫难度一直很大,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制约脱贫的“短板”和“痛点”问题交错叠加,生态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也相互交织影响,使得新时代统筹协调脱贫攻坚目标、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很大。
石台村同样面临这些问题,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扶贫的这些年中,村民们和驻村干部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调研过程中,每一户村民都非常欢迎笔者前去探访,在笔者询问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意程度时,大部分人都会由衷地感谢党和党的扶贫政策,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也愿意和笔者分享他们的家人生活状况,遇到农业问题会及时找专家解决。这些举措说明村民和驻村干部从内心上减少了隔阂,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是很重要的一步。在笔者参考相关文献时,发现前几年间精准扶贫的款项使用率还比较低,如今,石台村每一户建档立卡户都有一张一折通,村民所有的补助金都会直接进入这张存折,保证贫困户的资金到账。特别感谢石台村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宋海慧(兰州市副食品基地建设中心主任)对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给予笔者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以及与村民深入沟通交流的机会,使笔者切身体会到了国家扶贫政策正在使我国亿万农民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同时,石台村的脱贫也让笔者看到了一些问题。其一,石台村的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人才、资金、技术都比较缺乏,整体而言,产业体系仍非常脆弱。其二,传统的农村观念还制约着石台村的发展。一些传统思想依旧禁锢着他们走向变革,在陈旧观念和贫困生活的裹挟下,他们很难做出质的改变。其三,劳动力缺失是制约石台村内生动力的重要原因。青壮年不愿留在家乡,也无法将外界的新思想传输给村民们,致使石台村愈加与世隔绝。其四,脱贫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在现在的扶贫体系下,扶贫干部与村民们的接触总是很短暂的,所以村民们与扶贫干部也很难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其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尚未实现有效对接和统筹融合推进,造成农村土地租赁、转包、入股以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壮大集体经济改革在实际推进中缺乏创新举措,激活集体经济资产性、经营性探索也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征求村户的同意后,以一户缴纳1万元获得一间90平方米的楼房安排,石台村有9户村民搬往榆中县幸福家园,2户搬往(吕家岘)贡井镇集中安置点,并按国家政策对他们的宅基地进行复垦。
石台村是中国脱贫攻坚政策实施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贫困户生活质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的进步。精准扶贫政策在石台村的落实情况是值得肯定的,石台村的变化有目共睹,这与党的各项政策的认真落实息息相关,也与农户的配合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复杂多变,在实现整合脱贫后,我们需要以更加人性化、精细化和扩大化的工作,防止返贫,保持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