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大数据支撑与方法探索

来源 :中国科学基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4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整体性出发,系统揭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与耦合机制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地理学应该融合大数据范式,促进人地系统研究的认识革命,驱动人地耦合研究创新.论文系统分析了目前大数据+机器学习方法在人地系统模拟与预测中面临的两类挑战.一是在构建功能良好的地理机器学习模型时,面临地理标记样本贫乏、异质性、数据质量差、地理要素关系候选模式搜索空间巨大、伪相关等问题;二是面对迅速发展并成熟的地理机理模型以及地理复杂性解译需求,机器学习面临方法论困境.为实现黄河流域复杂人地系统的精准模拟与预测,本文提出将经典地理过程理论或建模方法与新的数据科学工具相结合,是大数据时代下人地系统研究的新范式和最佳路径,具体包括:以地理过程理解为基础的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与机理模型的耦合、机器学习与仿真的耦合和拓展远程耦合研究新方法.地理理论指导下的数据科学范式有望开启大数据在含有社会科学属性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潜力.
其他文献
课题调研情况rn合唱指挥课程是学校针对合唱指挥专业专门设计的一门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合唱指挥课程引入我国高校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且对该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相对缺乏创新性,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主动学习合唱指挥产生了影响.合唱指挥课程是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对其改革不够深入,阻碍着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课题组通过参与高校合唱指挥课堂教学实践,比较不同高校合唱指挥课堂的不同教学方式,分析“文化自信”观念下高校合唱指挥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案.
期刊
课题简介rn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与讯息交流的空间场所,是承载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介质属性.周秦汉唐文化是古城西安的文化核心,需要通过城市公共空间传承和发展.在城市化急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理念、设计形式都呈现同质化倾向,这种倾向使城市特征逐渐模糊.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结构和形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传递西安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尚存在“孤立性、雷同性、片面性、功能缺失、文化缺失”等问题,公共空间环境与城
期刊
人地系统耦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亟待需要聚焦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调控途径,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及社会—水文—生态系统动态.采取调查观测、遥感监测、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识别变化环境下的水—粮食—能源关联与协同优化机制,发展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提出流域人地系统统筹优化调控方案.从而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跻身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经济廊道,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威胁.然而,目前仍缺乏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在流域尺度上的整体性研究,对其完整性、连通性和脆弱性的系统研究不足,难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变化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屏障效应.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认为应从流域整体性出发,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类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流域水循环和陆面过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水资源和泥沙形成、分布和演变均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异特征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并将影响流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揭示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土过程耦合效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水循环与水土过程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流域水循环和水土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关键科学问题,并针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规律与水土过程耦合效应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方向,为未来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