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由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参加祭祀的人身穿长衫、头戴礼帽,遵照古仪唱祭歌、行省视礼、盥洗礼和焚香礼,最后还要高声诵读《祭文》。
宏泰坊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青楼内“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的场景,展示着中国几千年来倡寮文化的生长与消亡。
据称,上甘棠村的步瀛桥曾受神仙铁拐李的点化,每从桥上掉下一块石头,就预示着村里会出一名大官,从建成至今桥上共落下101块石头,村里果真出现了101位大官。
人丁兴旺的百年大屋遵照古仪的祭祀典礼
在湖南省岳阳县渭洞山区的笔架山下,有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和“民间故宫”的小村落——张谷英村,全村2600多人同姓同宗,均为始迁先祖张谷英的后代。
在主堂屋的最深处,是供奉张谷英神像的祖先堂,对一脉先祖的感念,是张谷英村张氏家族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每到秋收,或是清明、除夕等重大节日,张谷英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祖先祭祀仪式。仪式由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参加祭祀的人身穿长衫、头戴礼帽,遵照古仪唱祭歌,行省视礼、盥洗礼和焚香礼,最后还要高声诵读《祭文》,以此歌颂祖先的恩德,汇报家族的情况,表达自己谨遵遗训的拳拳之心。
繁华一时的“小汉口”博采众长的“八大碗”
顺着湘江,从长沙城区往西北方向约30公里,便到了长沙曾经的门户——靖港古镇。靖港原名“沩港”,因坐落在沩水流入湘江的三角洲地带而得名,后为纪念唐朝大将军李靖而更名,在《长沙县治》就有记载称:“唐李靖驻兵于此,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
1733年,宏泰坊在靖港古镇的保健街上开门迎客,这是长沙最后一家清代青楼,每当夜幕低垂,宏泰坊内巨贾富商云集,夜夜笙歌,红极一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繁华烟消云散,到了现在,经过修缮,这里成了一座青楼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青楼内“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的场景:有红衣女子轻歌曼舞,有白衣书生静站一隅,有酒肉食客举盏畅饮……一栋小楼尽显人生百态,展现着中国几千年来倡寮文化的生长与消亡。
随着南来北往的商贾增多,吃这件事在靖港也变得讲究起来,在河道中奔波许久的商人,上岸之后首先便要犒劳自己的胃,精明的靖港人博采众长而调众口,在不断的交流与磨合中,逐渐形成了集酸、甜、香、辣皆备的“八大碗”:什锦杂烩、鱿鱼笋子、五元肚片、五元整鸡、八宝果饭、清炖牛肉、黄焖鲜鱼、虎皮扣肉。每道菜都制作精细,可达“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完美境界,吃时也必须按照严格的先后顺序,所以,“八大碗”虽然看上去样样都是大菜,但吃下来,解馋却不腻,让人直呼过瘾。如今,这“八大碗”已成为靖港的招牌菜,而靖港里的红白喜事,也有“非八大碗不成宴席”的说法。 兴也沩水,衰也沩水,1957年沩水改道,从新康乡注入湘江,当水运优势不在,靖港便衰落下來,曾经辉煌一时的商业重镇逐渐归于平静,不过,现在的古镇依然保持着“八街四巷七码头”的布局,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街、老房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安静地讲诉着曾经的繁荣岁月。
进入上甘棠村,首先要经过一座石拱桥——步瀛桥,这座桥虽看上去残败不堪,却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桥”。相传,步瀛桥曾受神仙铁拐李的点化,每从桥上掉下一块石头,就预示着上甘棠村将出一名大官。于是,至今在上甘棠村仍有传闻称,步瀛桥从建成至今共落下101块石头,上甘棠村果真出了101位大官。
在江永县,除了有上甘棠这个千年古村,还有一个千古之迷——江永女书。女书,即“女字”,是只在妇女范围内使用的文字,流传于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这也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女性文字。在过去,女书一直秉承着“人死书焚、陪葬送终”的独特习俗——每一位女书传承人去世后,生前所写的所有女书作品都需入土埋葬或在坟前焚烧。也正因为如此,女书起源于何时,这些文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又为什么只在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流传,至今无人能解。
江永女书传承的核心区,是在潇水下游的一个沙洲上,当地人称这里为“普美村”,在这里有四十来户人家,80%的家庭都有会女书的人,而江永女书博物馆——女书园也建在这座小岛上。园内仅存的女书原本,是女书最后一个自然传人阳焕宜所著的《三朝书》,在《三朝书》中,阳焕宜表达了与出嫁姐妹离别的愁情,倾诉了自身命运的艰辛和坎坷,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怨之情。
事实上,女书本就是悲情文学,从它诞生就注定了悲剧的内涵。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地下,不能读书识字,于是时常聚在一起做女红的女人们,便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文字——字体左低右高,成长菱形,笔迹秀丽娟细,造型独特,如蚊似蚁。女人们将其写于纸片、扇面、布帕或精制布面手写本上,诉苦是女书文学的基本内容,凄婉哀怨则是女书文学的主题和基调。不过有意思的是,女书的自然传人都很高寿,在平均寿命只有30~40岁的清末民初,她们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有人推测,这或许跟女书为她们构造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关系。
宏泰坊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青楼内“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的场景,展示着中国几千年来倡寮文化的生长与消亡。
据称,上甘棠村的步瀛桥曾受神仙铁拐李的点化,每从桥上掉下一块石头,就预示着村里会出一名大官,从建成至今桥上共落下101块石头,村里果真出现了101位大官。
人丁兴旺的百年大屋遵照古仪的祭祀典礼
在湖南省岳阳县渭洞山区的笔架山下,有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和“民间故宫”的小村落——张谷英村,全村2600多人同姓同宗,均为始迁先祖张谷英的后代。
在主堂屋的最深处,是供奉张谷英神像的祖先堂,对一脉先祖的感念,是张谷英村张氏家族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每到秋收,或是清明、除夕等重大节日,张谷英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祖先祭祀仪式。仪式由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参加祭祀的人身穿长衫、头戴礼帽,遵照古仪唱祭歌,行省视礼、盥洗礼和焚香礼,最后还要高声诵读《祭文》,以此歌颂祖先的恩德,汇报家族的情况,表达自己谨遵遗训的拳拳之心。
繁华一时的“小汉口”博采众长的“八大碗”
顺着湘江,从长沙城区往西北方向约30公里,便到了长沙曾经的门户——靖港古镇。靖港原名“沩港”,因坐落在沩水流入湘江的三角洲地带而得名,后为纪念唐朝大将军李靖而更名,在《长沙县治》就有记载称:“唐李靖驻兵于此,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
1733年,宏泰坊在靖港古镇的保健街上开门迎客,这是长沙最后一家清代青楼,每当夜幕低垂,宏泰坊内巨贾富商云集,夜夜笙歌,红极一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繁华烟消云散,到了现在,经过修缮,这里成了一座青楼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青楼内“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的场景:有红衣女子轻歌曼舞,有白衣书生静站一隅,有酒肉食客举盏畅饮……一栋小楼尽显人生百态,展现着中国几千年来倡寮文化的生长与消亡。
随着南来北往的商贾增多,吃这件事在靖港也变得讲究起来,在河道中奔波许久的商人,上岸之后首先便要犒劳自己的胃,精明的靖港人博采众长而调众口,在不断的交流与磨合中,逐渐形成了集酸、甜、香、辣皆备的“八大碗”:什锦杂烩、鱿鱼笋子、五元肚片、五元整鸡、八宝果饭、清炖牛肉、黄焖鲜鱼、虎皮扣肉。每道菜都制作精细,可达“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完美境界,吃时也必须按照严格的先后顺序,所以,“八大碗”虽然看上去样样都是大菜,但吃下来,解馋却不腻,让人直呼过瘾。如今,这“八大碗”已成为靖港的招牌菜,而靖港里的红白喜事,也有“非八大碗不成宴席”的说法。 兴也沩水,衰也沩水,1957年沩水改道,从新康乡注入湘江,当水运优势不在,靖港便衰落下來,曾经辉煌一时的商业重镇逐渐归于平静,不过,现在的古镇依然保持着“八街四巷七码头”的布局,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街、老房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安静地讲诉着曾经的繁荣岁月。
进入上甘棠村,首先要经过一座石拱桥——步瀛桥,这座桥虽看上去残败不堪,却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桥”。相传,步瀛桥曾受神仙铁拐李的点化,每从桥上掉下一块石头,就预示着上甘棠村将出一名大官。于是,至今在上甘棠村仍有传闻称,步瀛桥从建成至今共落下101块石头,上甘棠村果真出了101位大官。
在江永县,除了有上甘棠这个千年古村,还有一个千古之迷——江永女书。女书,即“女字”,是只在妇女范围内使用的文字,流传于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这也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女性文字。在过去,女书一直秉承着“人死书焚、陪葬送终”的独特习俗——每一位女书传承人去世后,生前所写的所有女书作品都需入土埋葬或在坟前焚烧。也正因为如此,女书起源于何时,这些文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又为什么只在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流传,至今无人能解。
江永女书传承的核心区,是在潇水下游的一个沙洲上,当地人称这里为“普美村”,在这里有四十来户人家,80%的家庭都有会女书的人,而江永女书博物馆——女书园也建在这座小岛上。园内仅存的女书原本,是女书最后一个自然传人阳焕宜所著的《三朝书》,在《三朝书》中,阳焕宜表达了与出嫁姐妹离别的愁情,倾诉了自身命运的艰辛和坎坷,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怨之情。
事实上,女书本就是悲情文学,从它诞生就注定了悲剧的内涵。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地下,不能读书识字,于是时常聚在一起做女红的女人们,便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文字——字体左低右高,成长菱形,笔迹秀丽娟细,造型独特,如蚊似蚁。女人们将其写于纸片、扇面、布帕或精制布面手写本上,诉苦是女书文学的基本内容,凄婉哀怨则是女书文学的主题和基调。不过有意思的是,女书的自然传人都很高寿,在平均寿命只有30~40岁的清末民初,她们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有人推测,这或许跟女书为她们构造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