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解构与重构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故本研究提出课程思政解构与重构的研究命题。本研究首先剖析课程思政的研究旨趣,紧接着分析《地方政府与政治》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隘所在,进而剖析实践介入要件,即通过知识体系建构、“分命题”凝练、优质案例遴选与设计,以及教学范式创新等策略完成课程思政的价值预设,提供教研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解构;建构;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1-0105-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proposi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s its research purport,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key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actices involved in requirements, namely to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proposition” concise, high quality case selection and design, and teaching paradigm innovation strategy to complete course education value of the default.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确保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在讲授专业理论课程同时,我们须深入探寻专业课程的知识理性、政治寓意,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知识关联伦理秉性以及专业联动政治本领。总之,就是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换句话说,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对大学生的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实现尊重专业知识内在规律和价值观积极引导相统一,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感知国情,全面了解专业内涵与思政价值诉求,充分把握时代大势并引领潮流。
  一、课程思政缘起
   2016年,上海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率先提出“课程思政”,意在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指导意见对课程思政教研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堅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2]。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我们要利用课程思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然而,相对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实际上是用“边界”概念、专业知识体系解决教书育人的复杂性问题,以更好地应对现代教育问题。因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当下的“课程思政”研究旨趣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思政课程”与“学科德育”问题的超越。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政课程”的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育人上的“两张皮” 现象未能根本改变。故“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超越,更是对“学科德育”的革新,是基于“方法论”的渠道渗透,亦是基于“内容集”的内容迭加,更是基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5]。
   二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协同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行为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相关行为主体的整体规划是重中之重[6]。其中,党委须承担方向把握与顶层设计的政治责任,专业教师则存有统筹、协调与实施的组织责任,学生需履行“课程思政”参与的推动责任[7]。毕竟,学生参与是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的教学创新介质。因此,在授课内容编辑以及翻转式、交互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创新过程中,学生须充分参与。
   三是凸显“课程思政”的问题意识。“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8]这要求“课程思政”既要存有问题意识,更要注意问题的政治元素,特别是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契合问题。当然,“课程思政”的问题意识须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化整为零、“重点”突出并致力于两者的深度融合[9]。    四是拓展“课程思政”的时代大局观。进入新时代,“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1],而大学生是尤其需要用新时代新理论来武装的重要群体。“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版本升级,实现德行魅力、人文素养魅力以及价值引领魅力的整体设计和推进,实现思政课、素质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的“三位一体”式发展,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容拓展与思想深化的系统性协同,实现“课程思政”作为命题与方法体系的一体化融合[12-13],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4]。
   五是革新“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课程思政”意在切实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专业育人的针对性,努力解决教书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方法上,既要从心理潜隐性、融合性、交互性等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价值诉求[15]。又要从“互联网 + ”的视角实现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 + 课程思政”的全要素建设与推进[16]。
  二、《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关隘
   《地方政府与政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依据宪法、法律和基本政治原则,对中国的地方政府与政治进行阐述的一门专业课程。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国标指定课程,具有较强思政性。因此,应该也必须按照“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方略完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
   当然,《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也不是轻易可以实现,须直面如下关隘。
   首先,“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处理。当下“以本为本”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书育人问题。然由于我国3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许多家庭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宠爱大幅上升。一方面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诸多照顾,生活安逸;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养成了桀骜难驯、自以为是、自由散漫个性。对于这部分大学生,专业课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需要承担父母本该尽的 “育人”责任,强化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之更好适应未来社会。
   其次,课堂教学与实践介入的结合问题。学以致用是现代教育的初衷。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加大,且这种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有敏锐的政治素养、高雅的道德秉性。这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价值与知识的融合,使学生深刻感知专业知识的价值理性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只有如此,才能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检验本科生对专业知识及其价值内涵、政治元素的领会和理解;另一方面,不断反思和总结角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寻找最佳教授路径。
   最后,课程优势发挥与社会服务优化问题。政治学与行政学作为一门为党政事业单位提供业有所长人才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须强调政治意识、思想意识、伦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地方政府与政治》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五大意识”。因而,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理论、方法体系、伦理操守、政治诉求和技能培训有机契合起来,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五大意识”,有利于党政事业单位合格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实现要件
   基于以上分析,《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实践介入存有如下要点。
   1.知识体系建构。了解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演绎规律与现实运动矛盾,明晰解构与重构的理念、策略与路径,根据《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的内容范畴,课程思政的关注旨趣,立足党委主导、专业教师实施、学生参与的角色扮演,基于多元参与的课程设计模式重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系统阐述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涵义和特征,中国地方政府的历史演变,地方人民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运行,地方人民政府的内外关系,地方政府与治理的走向,从思政生动性、专业深刻性两个方面形成对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整体性认知。
   2.“分命题”凝练。基于课程思政新“三位一体”(政治元素、专业智能、伦理道德)的授课模式建构“分命题”的授课内容。将《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概念定义、分析单位与教研“方法体系”融于一炉,形成独立的授课单元。具体来说,立足《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详实梳理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制度基础、历史底色、权力职能、运行规则等核心内容,呈现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运转态势,理清《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分命题”的核心目标体系、价值指标、知识维度、透视维度以及战略环境影响质子。
   3.案例遴选与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的“全要素”设计与推进手段,创新“三维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式方法,为《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遴选合适的实践案例、分析工具与展示手段,为专业教学与研究提供丰富的应用性素材。具体来说,首先,辅以安徽省61个特色乡镇、23个乡镇金融银行的优质案例素材,总结安徽省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独特性实践经验。其次,梳理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由来、演变、特点与优势,形成具有规律性的一般性原理与方法。最后,通过比较与思辨,实现思政、通识与专业素养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推进,凸显内容拓展与思想深化的系统性协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自信,孕育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的价值引领魅力、人文素养魅力以及德行魅力。
   4.教学范式创新。基于课程思政的视域重构《地方政府与政治》知识体系,使时代背景、价值体系、理论基础、知识体系等内容得到充分融合,凸显课程思政生动性与专业深刻性。课程思政既要以中国的地方政府与政治为主,又须注意从世界的角度了解其特色与优势。既要以安徽省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现实为实践依据,又须看重从歷史由来和未来走向的角度把握其发展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从多维比较中认知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运行规律与存续特征。    5.依托多学科的综合教学方法。《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还须借助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理论视野与方法体系提升其思政亲和力和专业育人针对性,更须借助“互联网 + ”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全要素建设与推进,解决专业教书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实现“三维育人”的价值诉求。
   总之,课程思政首先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价值引领,才能把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只有实现专业课的“化人、育人、培元”使命,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成为“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的社会表率。毕竟“有信仰的人”必须是“真学真懂真用”的人。专业课程只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就不怕“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此外,“真学真懂真用”必然是“有信仰的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与人生价值观。真理的力量可以感召学生,让学生甘之如饴,而“躬行”更可润物无声,让学生如沐春风。唯有如此,方能以真理点燃真诚,以真诚重塑灵魂,以灵魂孕育信仰,进而提高课程的教研实效。
  参考文献:
  [1]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EB/OL].http://sc.people.com.cn/n2/2016/1209/c345453-29437812-2.html.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5] 葛卫华.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5-27.
  [6]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7] 李江.领航課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8-20.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6.
  [9] 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67-70.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责任编辑:范 君,李 丽]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精准掌握学生不稳定因素,守住校园安全底线,构建技防人防长城刻不容缓。利用灰色系统(GRAY)对安徽某高校二级学院的16个班级安全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构建高校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Delphi法明确评价指标权重,结合2016年下—2017年上半年班级管理数据资料,对样本学院16个班级的安全管理水平开展综合测度,甄别班级安全管理水平综合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四班的
期刊
摘 要:运用DPSIR模型和5S要素理论结合时间要素T构建面向城市的DPSIR-5S1T城市交通拥堵评价模型,结合城市交通路口数据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结果显示:“是否商圈或大型办公区”影响交通拥堵权重最大;“平均通过路口时间”权重次之;“停车场和酒店数量”与“公交站点与地铁口和高架数量”权重接近,对拥堵影响程度基本相同;“小区数量”对拥堵影响程度最小。基于此对评价模型、评价对象、影响指
期刊
摘 要:皖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应努力打造全国青少年喜爱的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创建多元、个性、独特的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要综合运用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加大皖西红色文化推介力度;设计互动参与项目,增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感体验;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助推皖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确保过程安全,加强研学实践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研学旅行  中图分类号:G414文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政府政策精准传递、产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值得深思。借助互联网带来的社会融媒体变革,提出了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设计构想。平台基于三螺旋理论通过互联网将政府、高校、产业三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螺旋合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深度融合、服务提升、开放共享”为
期刊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纽约派创作的巅峰时期,诗人与同时期的先锋派音乐家进行了跨界的交流,风格迥异的音乐元素也浸染到诗人的主题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阐释了纽约派诗歌中的爵士音乐、古典音乐和即兴音乐元素,讨论了诗歌文本与音乐艺术的有机融合,拓展了音乐精神和诗歌文化的新视野。  关键词:纽约派;诗歌;音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
期刊
摘 要:检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性的关键是低保对象精准,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保障对象瞄准不够精准。“关系保”“人情保”“欺瞒保”“维稳保”不同程度存在,损害了制度实施的效果。为进一步把农村低保这一惠民制度落到实处,实现底线公平,应引入家计调查法,精准核算低保对象家庭收入;优化制度设计,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评定范围;依托第三方机构,对低保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建立三方监管,完善农村低保运行的监管机制
期刊
摘 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
期刊
摘 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必然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情势。相较于“基础”(2015年修订版)教材,“基础”(2018年版)教材是一次升级,体系框架更加合理,内容编排更有营养,逻辑进路更加理性,语言表述更加艺术;其主要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政治性和方向性、学理性和深邃性、凝练性和生动性等方面特色。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毛泽东诗词中有部分描写涉及湖湘地域旅游文化的片段,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可以优化湖湘地域旅游文化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展示湖湘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传播学角度剖析毛泽东湖湘地域旅游文化诗词的汉英翻译对湖湘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认为在翻译毛泽东湖湘文化诗词时,对于以传递指示性或概念性内容为主的信息类文本,归化成分可以大于異化;对于具有鲜明语言风格、浓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负载类文本,在保持译文在译语文化
期刊
摘 要:Martin等人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提出了评价理论,同样适用于影视评论。以此理论为基础,选取主流媒体关于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的一篇评论员观察报道为语料,通过分析其中态度及介入资源的分布与运用,解释了影评作者将其评价立场贯穿于整个语篇的途径。并就在当代中国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影视评论的写作提出了建议:写作者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社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综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