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提高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要广泛阅读。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较少,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便是间接经验。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二、阅读指导。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首先要培养好预习阅读习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我认为,读一遍文章,比读十遍提示有好处。
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课前阅读提示是按启发性的原则来写的,学生在预习中读了这样的阅读提示,的确能收到迷途指津之功效。但是,即使这样的启发、点拨、指引,也应当是在学生对文章作了充分的阅读之后的事情,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的时候,就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他在阅读中能学到什么。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是由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自主的去探索。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还不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作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即还没有进入愤悱之境的时候,为什么要急着启发他呢?或者说,尚未迷途,何需指津!
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②培养下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下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字进行旁注。③培养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④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⑤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⑥培养速读习惯。即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 (每分钟500字左右)。
学生要养成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要靠培养和训练,才能知其要领,明其方法。教师必须注意科学地把握训练的环节,解决如何把零散的内容实行有效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的问题。
2.课内阅读训练——四遍读
“语文教学读为本”,引导学生阅读,应在“读”字上下重锤,我认为可以采用四遍读的策略。
读书四遍: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可独立读、可小组轮读,因文因人因班情而异;在书的空白处笔录收获,可文字、可符号。所提要求,应尽可能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不至于过多地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其正常的学习。
⑴感悟读
整体感知正文。在陌生化状态下,集中精力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包括联想想象、启迪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⑵全程读
全程精读教材。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所以全程阅读,一是借助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消化文章;二是让学生对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编者的角度认识作品;三是学习了解作品中新出现的词语——包括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四是借助各种资料,深入理解作品,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五是质疑问难: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划下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语言评头论足,给作品挑毛病。
⑶思考读
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表述,让读书有所指,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示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有六:①积累重要的信息(一般文章须积累六个方面的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会信息、应包含的知识信息、文章所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颇具魅力的语言信息、学生自我指定的信息);②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③结合上下文和读者自己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④让学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⑤实现阅读中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⑥有所质疑、有所探究。
⑷鉴赏读
品味欣赏作品的美。既然是属于拿来教学的作品,里面一定有许多称道的东西,特别是语文味浓厚的语言。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值得学习的精品语言,对这些语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品味、去鉴赏(广义的)——包括对精美语言的鉴赏(遣词造句的妙处,言外之意的感悟)、行文结构的鉴赏,文体风格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必须重视学生课外 阅读能力的提高。吕叔湘先生在总结了新时期语文教学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二是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三是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兴趣的培养主要是挑选他们喜爱的读物,习惯的养成前面已经讲过了,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理解和积累的指导我主要从建立阅读规范,设计读书笔记模式入手。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过程与方法却不能千篇一律,因为学生的阅读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如何找到规律与个性的结合点,应该是我们建立阅读规范的突破口。略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马观花、读而无获”。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种阅读笔记。把阅读要求作为一个底线拉出来,使阅读目标具体化,适合学生操作;同时为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个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几点提示:
①在速读的基础上完成。每天用20分钟左右读一篇精美文章并做笔记;②笔记里内容不必每点都写,可以放弃2-3点;③每周设一节阅读讨论课(自习课),大家交流阅读体会,朗读佳作名篇,互相分享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阅读笔记模式如下:文章题目;整体感知;兴趣点;疑难点;拓展联想;精品语言;结构提纲(特别针对议论文)。
建立阅读规范,等于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把阅读分解为“读什么”和“怎样读”两个问题,“读什么”主要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包括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对艺术形式与风格的领略和鉴赏,下面又设计四个“点”(兴趣点、联想点、信息点、质疑点)予以支撑,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把握又不落窠臼;“怎样读”主要就读书方法而言,我们力图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以“趣”导入,以“法”约束,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最后进入独立阅读的自由状态。对学生来说这中间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然而却是必需的规范过程,即养成“不动笔不读书,不思考不读书”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从中受益,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愉快的心态进入阅读,阅读中有紧迫感但没有被动感,阅读之后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和发现的问题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阅读笔记。
第三,学生在读好课本的前提下,我推荐读《语文报》《读者》《智慧背囊》《时文选粹》《精美散文》《上帝的笑》等书报。这些书报中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的文章;课代表根据需要,还可以有计划地到图书室挑选一部分图书,让学生根据需要阅读。这样学生将读过的内容写到读书笔记上,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及评价,老师定期检查、督促,让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作者单位:628200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提高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要广泛阅读。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较少,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便是间接经验。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二、阅读指导。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首先要培养好预习阅读习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我认为,读一遍文章,比读十遍提示有好处。
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课前阅读提示是按启发性的原则来写的,学生在预习中读了这样的阅读提示,的确能收到迷途指津之功效。但是,即使这样的启发、点拨、指引,也应当是在学生对文章作了充分的阅读之后的事情,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的时候,就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他在阅读中能学到什么。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是由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自主的去探索。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还不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作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即还没有进入愤悱之境的时候,为什么要急着启发他呢?或者说,尚未迷途,何需指津!
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②培养下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下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字进行旁注。③培养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④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⑤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⑥培养速读习惯。即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 (每分钟500字左右)。
学生要养成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要靠培养和训练,才能知其要领,明其方法。教师必须注意科学地把握训练的环节,解决如何把零散的内容实行有效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的问题。
2.课内阅读训练——四遍读
“语文教学读为本”,引导学生阅读,应在“读”字上下重锤,我认为可以采用四遍读的策略。
读书四遍: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可独立读、可小组轮读,因文因人因班情而异;在书的空白处笔录收获,可文字、可符号。所提要求,应尽可能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不至于过多地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其正常的学习。
⑴感悟读
整体感知正文。在陌生化状态下,集中精力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包括联想想象、启迪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⑵全程读
全程精读教材。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所以全程阅读,一是借助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消化文章;二是让学生对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编者的角度认识作品;三是学习了解作品中新出现的词语——包括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四是借助各种资料,深入理解作品,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五是质疑问难: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划下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语言评头论足,给作品挑毛病。
⑶思考读
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表述,让读书有所指,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示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有六:①积累重要的信息(一般文章须积累六个方面的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会信息、应包含的知识信息、文章所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颇具魅力的语言信息、学生自我指定的信息);②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③结合上下文和读者自己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④让学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⑤实现阅读中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⑥有所质疑、有所探究。
⑷鉴赏读
品味欣赏作品的美。既然是属于拿来教学的作品,里面一定有许多称道的东西,特别是语文味浓厚的语言。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值得学习的精品语言,对这些语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品味、去鉴赏(广义的)——包括对精美语言的鉴赏(遣词造句的妙处,言外之意的感悟)、行文结构的鉴赏,文体风格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必须重视学生课外 阅读能力的提高。吕叔湘先生在总结了新时期语文教学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二是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三是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兴趣的培养主要是挑选他们喜爱的读物,习惯的养成前面已经讲过了,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理解和积累的指导我主要从建立阅读规范,设计读书笔记模式入手。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过程与方法却不能千篇一律,因为学生的阅读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如何找到规律与个性的结合点,应该是我们建立阅读规范的突破口。略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马观花、读而无获”。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种阅读笔记。把阅读要求作为一个底线拉出来,使阅读目标具体化,适合学生操作;同时为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个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几点提示:
①在速读的基础上完成。每天用20分钟左右读一篇精美文章并做笔记;②笔记里内容不必每点都写,可以放弃2-3点;③每周设一节阅读讨论课(自习课),大家交流阅读体会,朗读佳作名篇,互相分享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阅读笔记模式如下:文章题目;整体感知;兴趣点;疑难点;拓展联想;精品语言;结构提纲(特别针对议论文)。
建立阅读规范,等于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把阅读分解为“读什么”和“怎样读”两个问题,“读什么”主要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包括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对艺术形式与风格的领略和鉴赏,下面又设计四个“点”(兴趣点、联想点、信息点、质疑点)予以支撑,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把握又不落窠臼;“怎样读”主要就读书方法而言,我们力图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以“趣”导入,以“法”约束,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最后进入独立阅读的自由状态。对学生来说这中间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然而却是必需的规范过程,即养成“不动笔不读书,不思考不读书”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从中受益,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愉快的心态进入阅读,阅读中有紧迫感但没有被动感,阅读之后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和发现的问题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阅读笔记。
第三,学生在读好课本的前提下,我推荐读《语文报》《读者》《智慧背囊》《时文选粹》《精美散文》《上帝的笑》等书报。这些书报中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的文章;课代表根据需要,还可以有计划地到图书室挑选一部分图书,让学生根据需要阅读。这样学生将读过的内容写到读书笔记上,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及评价,老师定期检查、督促,让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作者单位:628200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