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高中历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并对有效信息(材料)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为了落实新课标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探索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的高中历史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 材料题 阅读能力 探究训练
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新课标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当前的歷史教学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的直线型教学格局,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落实新课标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探索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从福建实行新课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不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材料式与情境式的题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多阅读材料,多分析课本内容,并学会自我总结与概括。在高三历史的备考过程中,材料题的阅读教学训练是付出的时间较多,但成效却不与之成正比。因此,我认为学生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与“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历史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因素有关。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全局出发,就整个高中三年的材料阅读教学内容来说,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高中人民版必修课是按照专题顺序来编排的,而高考是按照通史的顺序出题,突出中外关联、融汇古今的专题特色。如果在基础年段没有把材料阅读训练形成一种常规性的教学内容贯穿在每一堂课中,高三阶段材料阅读训练的整体感知、时间把握、能力提升等目标的实现都只是一种奢谈。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高中历史“探究性阅读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性阅读源于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历史课程中的运用。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问题探究的中心性、学生活动的高度自觉性、教师角色的相对辅助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课堂评价的包容性与激励性。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教师活动(主导)→确立阅读内容→创设阅读情境→启发引导;二是学生活动(主体)→明确阅读目的→自主探究筛选信息→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将两都结合,进行师生评议→反馈阅读质量→拓展迁移、创新发展。
为了落实这些新理念,我从学生一进入高三就强化“材料阅读专题训练”,利用每节课前10分钟进行大容量、高频率、限制时间阅读。从形式上说,训练采用的材料一般三则,学生在短时间里能够完成基本的浏览,对内容提要有初步的了解;从容量上说,阅读文章往往情节简单,主题一目了然;从时间的使用上,课前10—12分钟即可完成,反馈的时间缩短,讲评及时。总之,阅读的优势就是用时少、难度小、反馈快、收效大。每天10分钟的阅读后,信息能较快提取,表述准确,答题规范,学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负担,以每星期6节课计算,阅读量并不大,但聚沙成塔,作用不容忽视。
具体操作是:
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最佳时机,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兴趣。
这一阶段是基础阶段。刚进入高三,学生在学习心理上需要进行调整,在知识结构上也需要衔接过渡,此时的阅读训练主要在于教学中要创设最佳时机,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良好习惯。如教师课前可提供10分钟左右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后把答案写下来,并在材料中寻划关键词、句,说明自己答题的依据。教师再进行评价,让学生注意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探究能力
在经过基础阶段的训练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由“量”向“质”过渡,这时就要进入阅读训练的最关键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探究:把表面的历史信息和隐含的历史信息有机的糅和,抛弃干扰因素,提取有效信息,挖掘材料本质,这样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本阶段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即既要对阅读的深度进行纵向拓展,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广度,为高考备考做好铺垫。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这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
三、设置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
历史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学好历史并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导向,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使学生通过视听器官的接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思维,完成知识的内在过程。
例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我先播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录像,当学生被画面中的热烈气氛所感染时,设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人民生活和生产发生很大困难?”并让学生阅读一段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置身于当时情境,用真情实感归纳上述问题。情境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促进了创新的培养。
综上所述,阅读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关注阅读主体的状态,在具体的授课中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阅读内容的范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在训练时,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在作业讲评上要体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营造宽松的发展条件,我们必须在学生掌握牢固的书本基础知识上训练注意解题思路、答题的规范性、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问题中心教学法—一种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有效教学的观念与实施策略》——丁武营,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4、《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
【关键词】 材料题 阅读能力 探究训练
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新课标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当前的歷史教学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的直线型教学格局,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落实新课标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探索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从福建实行新课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不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材料式与情境式的题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多阅读材料,多分析课本内容,并学会自我总结与概括。在高三历史的备考过程中,材料题的阅读教学训练是付出的时间较多,但成效却不与之成正比。因此,我认为学生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与“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历史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因素有关。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全局出发,就整个高中三年的材料阅读教学内容来说,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高中人民版必修课是按照专题顺序来编排的,而高考是按照通史的顺序出题,突出中外关联、融汇古今的专题特色。如果在基础年段没有把材料阅读训练形成一种常规性的教学内容贯穿在每一堂课中,高三阶段材料阅读训练的整体感知、时间把握、能力提升等目标的实现都只是一种奢谈。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高中历史“探究性阅读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性阅读源于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历史课程中的运用。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问题探究的中心性、学生活动的高度自觉性、教师角色的相对辅助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课堂评价的包容性与激励性。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教师活动(主导)→确立阅读内容→创设阅读情境→启发引导;二是学生活动(主体)→明确阅读目的→自主探究筛选信息→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将两都结合,进行师生评议→反馈阅读质量→拓展迁移、创新发展。
为了落实这些新理念,我从学生一进入高三就强化“材料阅读专题训练”,利用每节课前10分钟进行大容量、高频率、限制时间阅读。从形式上说,训练采用的材料一般三则,学生在短时间里能够完成基本的浏览,对内容提要有初步的了解;从容量上说,阅读文章往往情节简单,主题一目了然;从时间的使用上,课前10—12分钟即可完成,反馈的时间缩短,讲评及时。总之,阅读的优势就是用时少、难度小、反馈快、收效大。每天10分钟的阅读后,信息能较快提取,表述准确,答题规范,学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负担,以每星期6节课计算,阅读量并不大,但聚沙成塔,作用不容忽视。
具体操作是:
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最佳时机,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兴趣。
这一阶段是基础阶段。刚进入高三,学生在学习心理上需要进行调整,在知识结构上也需要衔接过渡,此时的阅读训练主要在于教学中要创设最佳时机,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良好习惯。如教师课前可提供10分钟左右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后把答案写下来,并在材料中寻划关键词、句,说明自己答题的依据。教师再进行评价,让学生注意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探究能力
在经过基础阶段的训练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由“量”向“质”过渡,这时就要进入阅读训练的最关键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探究:把表面的历史信息和隐含的历史信息有机的糅和,抛弃干扰因素,提取有效信息,挖掘材料本质,这样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本阶段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即既要对阅读的深度进行纵向拓展,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广度,为高考备考做好铺垫。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这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
三、设置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
历史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学好历史并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导向,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使学生通过视听器官的接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思维,完成知识的内在过程。
例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我先播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录像,当学生被画面中的热烈气氛所感染时,设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人民生活和生产发生很大困难?”并让学生阅读一段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置身于当时情境,用真情实感归纳上述问题。情境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促进了创新的培养。
综上所述,阅读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关注阅读主体的状态,在具体的授课中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阅读内容的范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在训练时,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在作业讲评上要体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营造宽松的发展条件,我们必须在学生掌握牢固的书本基础知识上训练注意解题思路、答题的规范性、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问题中心教学法—一种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有效教学的观念与实施策略》——丁武营,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4、《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