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兰,这个摇曳着西域风情的名字,穿越千年时空,让人为之神往。可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中国人并没有楼兰的坐标,这座古城的魅影自1600年前突然消失,就像一个难以触及的梦。
茫茫西域、浩瀚沙海,楼兰,你在哪里?
1986年11月,为揭开楼兰之谜,打开楼兰古城南侧通道,一支测绘大队奉命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地区探寻楼兰古城。
“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接天、黄沙怒卷、气候无常,地表昼夜温差可达 70多摄氏度。一天,考察队队长刘水发工程师和22名队员刚进入罗布泊, 就遇到特大沙尘暴。行李被吹走,身体被黄沙包裹,他们一个个像“逆水行舟” 般移动的 “兵马俑”。
这无疑是大自然给他们的一个“下马威”。大家出发前那种探险楼兰的浓厚兴趣,在风沙打磨、烈日炙烤下逐渐黯淡下来,都不再谈笑风生,只是埋头艰难跋涉。“来这里干什么,早知道就不打申请报告了。”
“是啊, 要是不来的话,我就可以如期举办婚礼了。”
“能不能找到楼兰还不一定。”
“该不会有生命危险吧?”
……
惰性、担忧和焦虑像空气一样弥漫开来,几名地方队员开始嘀嘀咕咕,他们你望我、我望你,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无助,有人干脆把帽子一甩,一屁股坐了下来。
刘水发坐不住了。身为军人和这次任务的领队, 他不能沉默:“我们的任务是艰巨而神圣的,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们准备充分,除了艰苦并不会有生命危险,吃不了苦想当‘逃兵’的就坐在这,想继续寻找楼兰,完成任务的就跟我走!”刘水发说完,眼睛直直地盯着现场每一个人。随后,测绘兵们带头站起身来,跟着刘水发坚定地走进风沙。
这下, 刚才 “打退堂鼓” 的几个人也坐不住了,呼啦啦地跟了上来。“大家还记得王昌龄的《从军行》吗?”忽然,刘水发转过头来大声问道,“我给大家念一遍啊。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呗!”有人似乎在起哄。“好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却誓言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绝不回头,描写的就是当年沙场作战时的艰苦和激烈,以及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战斗豪情……”真没想到,一副大老粗模样的刘水发侃侃而谈, 一肚子的墨水。
“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一名年龄稍大的测绘战士忽然大喊了一声。
不破楼兰终不还——随声叫喊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一时间,大伙群情激昂、士气大振。
经过这次简单而卓有成效的思想发动,整个队伍又凝聚了共识。刘水发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可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们。
探险第6天,官兵们遭遇到了雅丹地貌的考验。由于地面高低不平,车辆容易陷进去抛锚,刘水发决定车辆就地休整待命,队员们徒步前进。
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艰难跋涉……突然,有人发现前方有个小渔村和一个躺了千余年的小木舟及一处古墓群。根据航摄资料判断:这里离楼兰不远!大家忍不住一阵兴奋,刚才还有气无力,现在一下子变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可一天时间过去了,除了那点小发现,眼前仍然是走不出的大漠和奇形怪状的雅丹地貌。
虚无缥缈的楼兰古城到底在哪里?
行进到第7天,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卷走了食品和大部分饮用水,可偏在这时队伍又偏离了方向。焦虑、 恐惧的情绪又一次袭来,因为队员们都明白,在沙漠里可以忍受饥饿,但如果没有水就意味着死神的临近。
“我们现在原路返回。大家路上要节约饮水,如果能坚持就不要喝水,实在口渴就喝一小口。”刘水发一字一句地叮嘱着。
此刻,大家才意识到随身携带的淡水是多么宝贵!走着走着,刘水发注意到,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走一会儿就喝口水,这样下去走不了多远,水就会喝完。他只好动员大家把所有水壶收集上来,统一携带保管,限定标准饮用。一路上,刘水发一边细心观察大家的身体状况,一边掐算着大概剩余路程和每次饮水时间。
“队长,给你。”一壶水传递过来,刘水发接过水却没有喝。他走到一名地方队员身边說: “我的水给你喝, 我还能坚持。”还没等对方拒绝,他就把水壶嘴塞进了那名队员的嘴里。大家后来才发现,他不是不渴,只是为了把宝贵的水留给大家,一路上都在用牙膏涂抹牙缝润口,只有在干渴难耐时才抿一小口。
在刘水发的带动下,测绘官兵也尽量把越来越少的水留给地方队员喝。无言的行动,感染着每一个人。没有人再喊渴叫累,也没有人再落在后边,有的只是互相谦让、互相搀扶、互相鼓劲打气。就这样,历经6天6夜,联合考察队在沙漠里徒步100多千米, 终于安全返回营地。
首次探险考察最终以失败告终。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更没有到不了的楼兰城!”第二年春,刘水发再次带队勇闯罗布泊, 誓师动员大会上,他信誓旦旦、掷地有声。
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艰难行程,只是楼兰古城依旧没有半点影踪,队伍在沙漠里兜兜转转,就像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失去航向的小船。如果继续前行,淡水补给又将不能满足返程所需,难道又要重蹈上次失败的覆辙?队伍开始焦虑,几个年轻队员也明显地有了恐慌情绪。
刘水发和工程师张富山商量后,召集大家再次判定方位、核对地形、比对路线。“就这样走,没有问题!” 他俩斩钉截铁地给大伙打气。
一天、两天,队伍继续在沙漠中行进,只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路到底还有多远。第三天下午,远处一座轮廓隐约可见的烽火台状雅丹引起了刘水发的注意。 他以一名测绘老兵特有的敏感拿起望远镜, 仔细观察远方的突起之物:一个高昂的头颅,像一只蜷伏的雄狮,俯瞰着千古荒原,默默地等待着1600年后的探索者。“同志们,这突起物正是我们朝思暮想的楼兰佛塔!” 刘水发兴奋地喊了起来。 早已疲惫不堪的队伍此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大家几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了这座古城遗址。
时间定格在1987年4月5日下午6 时,新中国首支探险队进驻千年楼兰古城。
没有了疲劳,隐藏了兴奋,官兵们熟练地架设仪器,立起标杆,进行精心测量,首次在1:10万的地形图上标注出楼兰古城的准确地理位置。 随后,他们又赶制出了古城平面图。至此, 标定楼兰古城任务圆满完成,行动历时 22天, 行程达 3400多千米。1988年,官兵们三探楼兰, 又勘测标绘出了另一古代名城——海头城。
背景:测绘官兵准确标定楼兰古城,揭开了楼兰沉寂了1600年的神秘面纱,结束了中国人没有楼兰坐标的历史,为研究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罗布泊的变迁、西域36国的兴衰及西汉历史,提供了大量实物和珍贵史料。同时,踏勘出的从新疆南部若羌米兰(伊循城)经墩力克进入楼兰古城的南线通道,成为一条新疆考古发现和旅游观光的黄金通道。
茫茫西域、浩瀚沙海,楼兰,你在哪里?
1986年11月,为揭开楼兰之谜,打开楼兰古城南侧通道,一支测绘大队奉命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地区探寻楼兰古城。
“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接天、黄沙怒卷、气候无常,地表昼夜温差可达 70多摄氏度。一天,考察队队长刘水发工程师和22名队员刚进入罗布泊, 就遇到特大沙尘暴。行李被吹走,身体被黄沙包裹,他们一个个像“逆水行舟” 般移动的 “兵马俑”。
这无疑是大自然给他们的一个“下马威”。大家出发前那种探险楼兰的浓厚兴趣,在风沙打磨、烈日炙烤下逐渐黯淡下来,都不再谈笑风生,只是埋头艰难跋涉。“来这里干什么,早知道就不打申请报告了。”
“是啊, 要是不来的话,我就可以如期举办婚礼了。”
“能不能找到楼兰还不一定。”
“该不会有生命危险吧?”
……
惰性、担忧和焦虑像空气一样弥漫开来,几名地方队员开始嘀嘀咕咕,他们你望我、我望你,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无助,有人干脆把帽子一甩,一屁股坐了下来。
刘水发坐不住了。身为军人和这次任务的领队, 他不能沉默:“我们的任务是艰巨而神圣的,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们准备充分,除了艰苦并不会有生命危险,吃不了苦想当‘逃兵’的就坐在这,想继续寻找楼兰,完成任务的就跟我走!”刘水发说完,眼睛直直地盯着现场每一个人。随后,测绘兵们带头站起身来,跟着刘水发坚定地走进风沙。
这下, 刚才 “打退堂鼓” 的几个人也坐不住了,呼啦啦地跟了上来。“大家还记得王昌龄的《从军行》吗?”忽然,刘水发转过头来大声问道,“我给大家念一遍啊。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呗!”有人似乎在起哄。“好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却誓言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绝不回头,描写的就是当年沙场作战时的艰苦和激烈,以及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战斗豪情……”真没想到,一副大老粗模样的刘水发侃侃而谈, 一肚子的墨水。
“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一名年龄稍大的测绘战士忽然大喊了一声。
不破楼兰终不还——随声叫喊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一时间,大伙群情激昂、士气大振。
经过这次简单而卓有成效的思想发动,整个队伍又凝聚了共识。刘水发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可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们。
探险第6天,官兵们遭遇到了雅丹地貌的考验。由于地面高低不平,车辆容易陷进去抛锚,刘水发决定车辆就地休整待命,队员们徒步前进。
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艰难跋涉……突然,有人发现前方有个小渔村和一个躺了千余年的小木舟及一处古墓群。根据航摄资料判断:这里离楼兰不远!大家忍不住一阵兴奋,刚才还有气无力,现在一下子变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可一天时间过去了,除了那点小发现,眼前仍然是走不出的大漠和奇形怪状的雅丹地貌。
虚无缥缈的楼兰古城到底在哪里?
行进到第7天,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卷走了食品和大部分饮用水,可偏在这时队伍又偏离了方向。焦虑、 恐惧的情绪又一次袭来,因为队员们都明白,在沙漠里可以忍受饥饿,但如果没有水就意味着死神的临近。
“我们现在原路返回。大家路上要节约饮水,如果能坚持就不要喝水,实在口渴就喝一小口。”刘水发一字一句地叮嘱着。
此刻,大家才意识到随身携带的淡水是多么宝贵!走着走着,刘水发注意到,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走一会儿就喝口水,这样下去走不了多远,水就会喝完。他只好动员大家把所有水壶收集上来,统一携带保管,限定标准饮用。一路上,刘水发一边细心观察大家的身体状况,一边掐算着大概剩余路程和每次饮水时间。
“队长,给你。”一壶水传递过来,刘水发接过水却没有喝。他走到一名地方队员身边說: “我的水给你喝, 我还能坚持。”还没等对方拒绝,他就把水壶嘴塞进了那名队员的嘴里。大家后来才发现,他不是不渴,只是为了把宝贵的水留给大家,一路上都在用牙膏涂抹牙缝润口,只有在干渴难耐时才抿一小口。
在刘水发的带动下,测绘官兵也尽量把越来越少的水留给地方队员喝。无言的行动,感染着每一个人。没有人再喊渴叫累,也没有人再落在后边,有的只是互相谦让、互相搀扶、互相鼓劲打气。就这样,历经6天6夜,联合考察队在沙漠里徒步100多千米, 终于安全返回营地。
首次探险考察最终以失败告终。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更没有到不了的楼兰城!”第二年春,刘水发再次带队勇闯罗布泊, 誓师动员大会上,他信誓旦旦、掷地有声。
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艰难行程,只是楼兰古城依旧没有半点影踪,队伍在沙漠里兜兜转转,就像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失去航向的小船。如果继续前行,淡水补给又将不能满足返程所需,难道又要重蹈上次失败的覆辙?队伍开始焦虑,几个年轻队员也明显地有了恐慌情绪。
刘水发和工程师张富山商量后,召集大家再次判定方位、核对地形、比对路线。“就这样走,没有问题!” 他俩斩钉截铁地给大伙打气。
一天、两天,队伍继续在沙漠中行进,只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路到底还有多远。第三天下午,远处一座轮廓隐约可见的烽火台状雅丹引起了刘水发的注意。 他以一名测绘老兵特有的敏感拿起望远镜, 仔细观察远方的突起之物:一个高昂的头颅,像一只蜷伏的雄狮,俯瞰着千古荒原,默默地等待着1600年后的探索者。“同志们,这突起物正是我们朝思暮想的楼兰佛塔!” 刘水发兴奋地喊了起来。 早已疲惫不堪的队伍此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大家几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了这座古城遗址。
时间定格在1987年4月5日下午6 时,新中国首支探险队进驻千年楼兰古城。
没有了疲劳,隐藏了兴奋,官兵们熟练地架设仪器,立起标杆,进行精心测量,首次在1:10万的地形图上标注出楼兰古城的准确地理位置。 随后,他们又赶制出了古城平面图。至此, 标定楼兰古城任务圆满完成,行动历时 22天, 行程达 3400多千米。1988年,官兵们三探楼兰, 又勘测标绘出了另一古代名城——海头城。
背景:测绘官兵准确标定楼兰古城,揭开了楼兰沉寂了1600年的神秘面纱,结束了中国人没有楼兰坐标的历史,为研究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罗布泊的变迁、西域36国的兴衰及西汉历史,提供了大量实物和珍贵史料。同时,踏勘出的从新疆南部若羌米兰(伊循城)经墩力克进入楼兰古城的南线通道,成为一条新疆考古发现和旅游观光的黄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