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定楼兰古城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g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兰,这个摇曳着西域风情的名字,穿越千年时空,让人为之神往。可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中国人并没有楼兰的坐标,这座古城的魅影自1600年前突然消失,就像一个难以触及的梦。
  茫茫西域、浩瀚沙海,楼兰,你在哪里?
  1986年11月,为揭开楼兰之谜,打开楼兰古城南侧通道,一支测绘大队奉命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地区探寻楼兰古城。
  “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接天、黄沙怒卷、气候无常,地表昼夜温差可达 70多摄氏度。一天,考察队队长刘水发工程师和22名队员刚进入罗布泊, 就遇到特大沙尘暴。行李被吹走,身体被黄沙包裹,他们一个个像“逆水行舟” 般移动的 “兵马俑”。
  这无疑是大自然给他们的一个“下马威”。大家出发前那种探险楼兰的浓厚兴趣,在风沙打磨、烈日炙烤下逐渐黯淡下来,都不再谈笑风生,只是埋头艰难跋涉。“来这里干什么,早知道就不打申请报告了。”
  “是啊, 要是不来的话,我就可以如期举办婚礼了。”
  “能不能找到楼兰还不一定。”
  “该不会有生命危险吧?”
  ……
  惰性、担忧和焦虑像空气一样弥漫开来,几名地方队员开始嘀嘀咕咕,他们你望我、我望你,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无助,有人干脆把帽子一甩,一屁股坐了下来。
  刘水发坐不住了。身为军人和这次任务的领队, 他不能沉默:“我们的任务是艰巨而神圣的,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们准备充分,除了艰苦并不会有生命危险,吃不了苦想当‘逃兵’的就坐在这,想继续寻找楼兰,完成任务的就跟我走!”刘水发说完,眼睛直直地盯着现场每一个人。随后,测绘兵们带头站起身来,跟着刘水发坚定地走进风沙。
  这下, 刚才 “打退堂鼓” 的几个人也坐不住了,呼啦啦地跟了上来。“大家还记得王昌龄的《从军行》吗?”忽然,刘水发转过头来大声问道,“我给大家念一遍啊。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呗!”有人似乎在起哄。“好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却誓言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绝不回头,描写的就是当年沙场作战时的艰苦和激烈,以及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战斗豪情……”真没想到,一副大老粗模样的刘水发侃侃而谈, 一肚子的墨水。
  “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一名年龄稍大的测绘战士忽然大喊了一声。
  不破楼兰终不还——随声叫喊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一时间,大伙群情激昂、士气大振。
  经过这次简单而卓有成效的思想发动,整个队伍又凝聚了共识。刘水发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可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们。
  探险第6天,官兵们遭遇到了雅丹地貌的考验。由于地面高低不平,车辆容易陷进去抛锚,刘水发决定车辆就地休整待命,队员们徒步前进。
  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艰难跋涉……突然,有人发现前方有个小渔村和一个躺了千余年的小木舟及一处古墓群。根据航摄资料判断:这里离楼兰不远!大家忍不住一阵兴奋,刚才还有气无力,现在一下子变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可一天时间过去了,除了那点小发现,眼前仍然是走不出的大漠和奇形怪状的雅丹地貌。
  虚无缥缈的楼兰古城到底在哪里?
  行进到第7天,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卷走了食品和大部分饮用水,可偏在这时队伍又偏离了方向。焦虑、 恐惧的情绪又一次袭来,因为队员们都明白,在沙漠里可以忍受饥饿,但如果没有水就意味着死神的临近。
  “我们现在原路返回。大家路上要节约饮水,如果能坚持就不要喝水,实在口渴就喝一小口。”刘水发一字一句地叮嘱着。
  此刻,大家才意识到随身携带的淡水是多么宝贵!走着走着,刘水发注意到,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走一会儿就喝口水,这样下去走不了多远,水就会喝完。他只好动员大家把所有水壶收集上来,统一携带保管,限定标准饮用。一路上,刘水发一边细心观察大家的身体状况,一边掐算着大概剩余路程和每次饮水时间。
  “队长,给你。”一壶水传递过来,刘水发接过水却没有喝。他走到一名地方队员身边說: “我的水给你喝, 我还能坚持。”还没等对方拒绝,他就把水壶嘴塞进了那名队员的嘴里。大家后来才发现,他不是不渴,只是为了把宝贵的水留给大家,一路上都在用牙膏涂抹牙缝润口,只有在干渴难耐时才抿一小口。
  在刘水发的带动下,测绘官兵也尽量把越来越少的水留给地方队员喝。无言的行动,感染着每一个人。没有人再喊渴叫累,也没有人再落在后边,有的只是互相谦让、互相搀扶、互相鼓劲打气。就这样,历经6天6夜,联合考察队在沙漠里徒步100多千米, 终于安全返回营地。
  首次探险考察最终以失败告终。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更没有到不了的楼兰城!”第二年春,刘水发再次带队勇闯罗布泊, 誓师动员大会上,他信誓旦旦、掷地有声。
  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艰难行程,只是楼兰古城依旧没有半点影踪,队伍在沙漠里兜兜转转,就像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失去航向的小船。如果继续前行,淡水补给又将不能满足返程所需,难道又要重蹈上次失败的覆辙?队伍开始焦虑,几个年轻队员也明显地有了恐慌情绪。
  刘水发和工程师张富山商量后,召集大家再次判定方位、核对地形、比对路线。“就这样走,没有问题!” 他俩斩钉截铁地给大伙打气。
  一天、两天,队伍继续在沙漠中行进,只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路到底还有多远。第三天下午,远处一座轮廓隐约可见的烽火台状雅丹引起了刘水发的注意。 他以一名测绘老兵特有的敏感拿起望远镜, 仔细观察远方的突起之物:一个高昂的头颅,像一只蜷伏的雄狮,俯瞰着千古荒原,默默地等待着1600年后的探索者。“同志们,这突起物正是我们朝思暮想的楼兰佛塔!” 刘水发兴奋地喊了起来。 早已疲惫不堪的队伍此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大家几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了这座古城遗址。
  时间定格在1987年4月5日下午6 时,新中国首支探险队进驻千年楼兰古城。
  没有了疲劳,隐藏了兴奋,官兵们熟练地架设仪器,立起标杆,进行精心测量,首次在1:10万的地形图上标注出楼兰古城的准确地理位置。 随后,他们又赶制出了古城平面图。至此, 标定楼兰古城任务圆满完成,行动历时 22天, 行程达 3400多千米。1988年,官兵们三探楼兰, 又勘测标绘出了另一古代名城——海头城。
  背景:测绘官兵准确标定楼兰古城,揭开了楼兰沉寂了1600年的神秘面纱,结束了中国人没有楼兰坐标的历史,为研究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罗布泊的变迁、西域36国的兴衰及西汉历史,提供了大量实物和珍贵史料。同时,踏勘出的从新疆南部若羌米兰(伊循城)经墩力克进入楼兰古城的南线通道,成为一条新疆考古发现和旅游观光的黄金通道。
其他文献
1916年2月7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五。深夜。  因为家里欠下巨额债务,生活难以为继,都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瞿秋白的母亲金璇身心俱苦,万念俱灰,早就有了死的打算。丈夫瞿世玮和孩子们睡下之后,夜已深沉,金璇先是在灯下写信,写不下去,几次起身走到几个孩子的床头察看,帮他们掖好被角。那一夜瞿秋白的大妹妹瞿轶群朦朦胧胧地没有睡踏实,她依稀感觉到了母亲的反常,母亲还走到她床前站了一会,俯首凝视她。年幼的她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的文学进入了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段,出现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应运而生的“黄金一代”(论述仅限于小说家),这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是值得关注的重大现象……  改革开放时代造成的剧烈的社会变迁,给作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也时时激发着作家的创作灵感和冲动。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怀、史诗画卷与日常生活、大时代与小时代、主旋律与多样化,都得到
期刊
听着爷爷奶奶讲述着冀中平原血雨腥风,讲述着冀中群众在“大扫荡”中的林林总总,也只是粗略地知道那是个战争年代,是生灵涂炭的日子。尽管引起些许震撼,但这震撼在内心只是涟漪。事实上仅在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中冀中群众就被日寇杀害、掳走五万多人。《血地》真实再现了冀中前辈们是如何在敌人的刀尖、弹片中行走,是以怎样的精神力量在旷日持久的灾难中奋力挣扎繁衍生息。就是小说中写的:“宁当刀下鬼,不做亡国奴”的
期刊
发射,需要一个好天气。若是天公不作美,发射计划就会泡汤。而天气好不好,就得问气象人。所以,气象保障也成了发射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昌发射场而言,比别的发射场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防台”。而台风又是文昌发射场的“常客”,这不仅给气象保障增加了难度,也给文昌航天人带去无尽的麻烦。  先介绍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气象“神人”  郭学文大高个,面庞清瘦,加上那副近视眼镜,给人感觉更像玄学家。他喜爱
期刊
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我,从来没想到,此生会与这个偏远的小城结缘。  西昌——一个以前我从未关注过的地方。  2014年7月初,我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谁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我也不例外。因此当我得知要去西昌报到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失落。因为,那地方对我,太陌生了,陌生得仿佛它在另一个世界。  从成都飞往西昌,落地之后,第一个感受是这地方蛮凉爽的,别处都是盛夏,这儿却凉风习习,蓝天绿树,花团锦簇
期刊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  滹沱河,带着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日日夜夜在我心里流淌。乡愁,共和国老兵的乡愁,宛如家乡滹沱河里的浪花,翻腾着,跳跃着,甜甜的、润润的、柔柔地吻着我的灵魂。在月色撩人的静夜,我吹响玉笛,让笛声带着我的乡思,飞向冀中平原滹沱河畔那个古老的村庄。  母亲的嫁妆瓷花瓶  从儿时起,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的嫁妆。我,就像
期刊
作为一本记载中国载人航天历程的图书,《飞天梦》用独特的视角、生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从一个向往蓝天的孩子到一名飞行员,从一名飞行员到一名航天员,从首飞航天员到航天员管理者的成长历程。首次全面、集中地披露了中国航天员大队十多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讲述了中国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而默默奉献的航天大军的风采神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借鉴美
期刊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受权公告:我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海域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是一次跨越国土的综合性科学试验,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技术之复杂,要求之严格,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  广大参试人员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强烈责任感,专心致志,昼夜奋战。在酒泉发射场区的导弹检查测试过程中,广大技术人员遵照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
期刊
一个牧人的儿子,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走来,走进绿色军营,走进音乐人生,走出一路艰辛、一路豪放、一路辉煌。他就是著名蒙古族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合唱指挥家阿日布杰。  走出瀚海  苍茫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生长坚韧的灌木丛和执着的骆驼,也生长具有天赋的歌手和艺术家。  1941年初夏,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萨尔台苏木(乡)一个贫穷牧民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婴,父亲给他取名叫协日班迪(意为“黄毛小子”)。后来,为
期刊
2016年12月29日,北京中南海第四会议室,全国高技能人才座谈会正在举行,参会的蒋庆群是来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技术人员。  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国家级技术骨干,蒋庆群可谓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攻关之路。刚到电厂烧锅炉时,他以为就是拿铁锹铲铲煤的力气活儿。第一次进车间,他就傻眼了:爬到9层楼高的锅炉顶上,两腿吓得直打哆嗦;翻开《锅炉检修规程》,看到火力发电包含机、炉、电、化、热5大专业,涉及10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