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森林的形成和成长需要长时间的管护,从幼林到成材,成本付出极大,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本文基于林业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的多年实践,从天保工程实施之后对森林业的发展途径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归纳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基于此,探讨一下森林管护管理防护的路径。
【关键词】森林管理防护天保工程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为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合理细致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为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活率,笔者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将自己所掌握的林业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之中,使科技兴林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多年的实践,对森林工程的管理防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完善林业生态体系 实施林分结构改造工程
原生生态平衡随着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干预已经被打破,森林和草原是陆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分和结构越复杂,相应的其生态功也越完整。生态保护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计划、财政、农业、林业、牧业、环保、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行业,因此,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规划时,应由多个部门、行业共同参于制定、实施,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整体和谐,既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不致于生态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天保工期实施以来林业发展工程项目看,现有的林业工程项目规模偏小,应在有宜林土地、有富余林业工人的林区适度扩大造林和林分改造规模。
所谓林分的改造就是采取人工处理的措施和方法,优化森林结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林分质量以及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有学者认为“对低产林采取树种改良、加强管护、改善林分组成等措施,对残次林采取改灌丛为乔木、改疏林为密林、改萌芽林为实生林、改低价值阔叶林为高价值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有效措施”。辖区内应结合中幼林抚育的开展,规划对萌生树种的地块,采取林冠下补植红松、云杉等阴性树种的造林措施,引进原生树种,诱导林分形成复层异龄针混林,直接向顶级森林生态群落过渡的强力工作措施,快速形成林分结构合理,林地利用效率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森林结构。树种选择应根据不同树种和培育目的及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择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白桦等乡土树种,并及时进行幼林抚育管护。
二、建立森林管护责任制体系 实施防火防虫工程
为保障辖区内森林资源安全,在全场内实现了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层层签定管护责任状书,明确了管理与管护的目的、目标和管护责任,并把管护任务落实到林班小班,使管护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章可循,做到防火防虫人人有责。
近年来,由于连年的春旱,森林病虫害呈持续发生、集中爆发的态势。在辖区这种重要的林区,应当建立较先进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防灾、检疫、御灾和服务保障等防治减灾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林场)村四级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测报站、测报点、检疫检验所、除害处理站、检疫检查站,配备应急减灾仪器设备,确保测报及时、准确,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可靠依据。保护天然优质的林产品资源,推广无公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加强森林植物检疫,防止边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建立辖区外来有害生物检疫检验除治中心;建设防治病虫害、防火共用的简易机场及物资储备库等相应设施。同时,对辖区内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应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在防火初期应做好护林防火基础工作,并与林区周边的学校、厂矿、单位签订《森林防火联防协议书》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并对巡山护林员实行防火抵押金制度,提高护林员责任意识。高火险时期要严格实施护林防火值班制度,坚持二十四小时值守,严格交接班制度,在春节、清明节重点节日重点火险区域,可在路口、沟口、重要的交通要塞设置哨卡,严防火源进入林区,实行不定时的巡查制度,以及不定时的督查制度,严防死守。同时在重要林区内的林场、集镇、道路两侧设置宣传板,书写宣传标语,并在林区周边学校适时开展护林防火宣传,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高密度地宣传高险警示及防火护林的安全宣传和教育。
三、建设林业产业体系 实施特色种植养殖业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辖区依靠科技支撑发展林业产业,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走出一条“引项目、建基地、抓科技、起示范、促推广、增效益”的科技兴林路子。比如为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树种,笔者带领林场职工完成了印楝与小桐子的试种工作,并建成了印楝基地和小桐子培育基地,为这些新树种在本地区的栽植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林产品加工生产工艺中,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通过共建科技平台,不断推广使用先进成果和高新技术,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此,辖区可以走特色种植养殖业的道路,从而建设林业产业体系。
目前,辖区内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方兴未艾,在人口稠密地区森林已经成为绿色种植养殖业的稀缺资源。辖区应注重发挥这种稀缺资源的优势,引导林业职工建设形成林上采集资源,林下栽培、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林特产业体系。“强调本土资源特色,学习和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因地因林制宜发展以有机大豆、有机小麦、马铃薯等为主的生态种植业;以牛、羊为优势的生态畜牧养殖业;以食用菌、山野菜、蓝莓、核桃等林下资源为主的林特产业”。重点支持山特产品开发等项目。
总之,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辖区内森林生态资源总量锐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同时,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的作用从提供木材和林产品转变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林区全面停止商业采伐,林业经济和林业队伍受到很大的冲击。林业的发展急需调整方向,改革传统的发展模式,重新开发新的产业。
参考文献:
[1]白秀萍.俄罗斯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与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 2012(3)
[2]姜书等.关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 林业经济. 2011(4)
【关键词】森林管理防护天保工程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为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合理细致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为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活率,笔者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将自己所掌握的林业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之中,使科技兴林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多年的实践,对森林工程的管理防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完善林业生态体系 实施林分结构改造工程
原生生态平衡随着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干预已经被打破,森林和草原是陆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分和结构越复杂,相应的其生态功也越完整。生态保护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计划、财政、农业、林业、牧业、环保、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行业,因此,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规划时,应由多个部门、行业共同参于制定、实施,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整体和谐,既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不致于生态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天保工期实施以来林业发展工程项目看,现有的林业工程项目规模偏小,应在有宜林土地、有富余林业工人的林区适度扩大造林和林分改造规模。
所谓林分的改造就是采取人工处理的措施和方法,优化森林结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林分质量以及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有学者认为“对低产林采取树种改良、加强管护、改善林分组成等措施,对残次林采取改灌丛为乔木、改疏林为密林、改萌芽林为实生林、改低价值阔叶林为高价值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有效措施”。辖区内应结合中幼林抚育的开展,规划对萌生树种的地块,采取林冠下补植红松、云杉等阴性树种的造林措施,引进原生树种,诱导林分形成复层异龄针混林,直接向顶级森林生态群落过渡的强力工作措施,快速形成林分结构合理,林地利用效率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森林结构。树种选择应根据不同树种和培育目的及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择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白桦等乡土树种,并及时进行幼林抚育管护。
二、建立森林管护责任制体系 实施防火防虫工程
为保障辖区内森林资源安全,在全场内实现了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层层签定管护责任状书,明确了管理与管护的目的、目标和管护责任,并把管护任务落实到林班小班,使管护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章可循,做到防火防虫人人有责。
近年来,由于连年的春旱,森林病虫害呈持续发生、集中爆发的态势。在辖区这种重要的林区,应当建立较先进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防灾、检疫、御灾和服务保障等防治减灾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林场)村四级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测报站、测报点、检疫检验所、除害处理站、检疫检查站,配备应急减灾仪器设备,确保测报及时、准确,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可靠依据。保护天然优质的林产品资源,推广无公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加强森林植物检疫,防止边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建立辖区外来有害生物检疫检验除治中心;建设防治病虫害、防火共用的简易机场及物资储备库等相应设施。同时,对辖区内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应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在防火初期应做好护林防火基础工作,并与林区周边的学校、厂矿、单位签订《森林防火联防协议书》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并对巡山护林员实行防火抵押金制度,提高护林员责任意识。高火险时期要严格实施护林防火值班制度,坚持二十四小时值守,严格交接班制度,在春节、清明节重点节日重点火险区域,可在路口、沟口、重要的交通要塞设置哨卡,严防火源进入林区,实行不定时的巡查制度,以及不定时的督查制度,严防死守。同时在重要林区内的林场、集镇、道路两侧设置宣传板,书写宣传标语,并在林区周边学校适时开展护林防火宣传,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高密度地宣传高险警示及防火护林的安全宣传和教育。
三、建设林业产业体系 实施特色种植养殖业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辖区依靠科技支撑发展林业产业,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走出一条“引项目、建基地、抓科技、起示范、促推广、增效益”的科技兴林路子。比如为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树种,笔者带领林场职工完成了印楝与小桐子的试种工作,并建成了印楝基地和小桐子培育基地,为这些新树种在本地区的栽植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林产品加工生产工艺中,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通过共建科技平台,不断推广使用先进成果和高新技术,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此,辖区可以走特色种植养殖业的道路,从而建设林业产业体系。
目前,辖区内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方兴未艾,在人口稠密地区森林已经成为绿色种植养殖业的稀缺资源。辖区应注重发挥这种稀缺资源的优势,引导林业职工建设形成林上采集资源,林下栽培、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林特产业体系。“强调本土资源特色,学习和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因地因林制宜发展以有机大豆、有机小麦、马铃薯等为主的生态种植业;以牛、羊为优势的生态畜牧养殖业;以食用菌、山野菜、蓝莓、核桃等林下资源为主的林特产业”。重点支持山特产品开发等项目。
总之,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辖区内森林生态资源总量锐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同时,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的作用从提供木材和林产品转变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林区全面停止商业采伐,林业经济和林业队伍受到很大的冲击。林业的发展急需调整方向,改革传统的发展模式,重新开发新的产业。
参考文献:
[1]白秀萍.俄罗斯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与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 2012(3)
[2]姜书等.关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 林业经济.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