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冲击波技术自1980年首次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以来,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对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也具有显著疗效[1-3].临床上有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经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注射、物理治疗等常规干预后无明显疗效,冲击波可作为手术替代疗法治疗上述患者,从而缓解其症状、延缓甚至替代手术治疗[4-6].如有资料统计指出,采用冲击波治疗肩部钙化性肌腱炎的成功率为47% ~ 70%[7-8]。
【机 构】
:
350000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350000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350000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击波技术自1980年首次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以来,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对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也具有显著疗效[1-3].临床上有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经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注射、物理治疗等常规干预后无明显疗效,冲击波可作为手术替代疗法治疗上述患者,从而缓解其症状、延缓甚至替代手术治疗[4-6].如有资料统计指出,采用冲击波治疗肩部钙化性肌腱炎的成功率为47% ~ 70%[7-8]。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红光照射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急性期凋亡因子Caspase-8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简称模型组)及红光照射组.采用经典Rice法将模型组及红光照射组大鼠制成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颈总动脉后缝合.红光照射组于HIBD损伤后立即对其额顶部进行红光照射,连续照射3d.于制模后第3天时取各组大鼠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因"反复恶心呕吐嗳气5d"于2011年2月16日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2℃,脉搏78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30/85 mmHg,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未见皮疹或出血点.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78次/分,率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活动无异常.患者肾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抑郁程度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选取胃癌患者76例,根据其健康问卷(PHQ-9)评分将其分为有抑郁组(34例)及无抑郁组(42例),同时选取性别、年龄均与胃癌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8例纳入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各组对象血清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对各组对象检测数
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主要病理变化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慢性炎症,并形成关节内外的广泛粘连1],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是肩周炎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常用的疼痛治疗手段包括服药(非甾体类消炎药)、局部痛点封闭,但长期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缓解关节僵硬、恢复关节活动的方式有小针刀和麻醉下手术松解疗法,但并不适合基层医院的肩周炎治疗[2],无法大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0例认知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效能训练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认知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效能训练组在常规认知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增加自我效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评价(BADS)和韦氏记忆量表进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静息状态下腰背痛受试者岛叶功能活动及连接特点.方法 采用飞利浦3.0T Achieva磁共振成像仪分别采集12例健康志愿者在正常状态及腰背部疼痛时(向腰背部肌肉注射3%高渗盐水)静息态fMRI数据.利用DPARSF软件计算受试者在不同状态下双侧前、后岛叶的功能连接情况,选用spm8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得到疼痛状态下静息态岛叶的功能连接数据,并比
饮食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之一,摄食-吞咽障碍不是一个医学临床诊断,而是一个症状描述,它常见于各年龄阶段的各种神经肌肉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肿瘤、感染、肌病、运动神经元病等,并会影响患者功能障碍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虽然国内许多综合医院已开展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工作,但由于目前国内缺乏系统专业的言语治疗师培养和培训,很多初学者不知道要开展哪些摄食-吞咽障碍评估和治
强制性使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CIT)是20世纪70年代由Taub[1]提出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目前应用于临床已有30多年的历史.Taub在试验中阻断了猴一侧上肢的传入神经,猴出现了相应的运动控制障碍,通过限制健肢,患肢可重新获得有效的运动功能.在该动物实验的基础上,Taub等[2]提出了"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的理论:中枢神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