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校内实训基地“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为平台,将数控机床编程课程与数控机床加工课程进行整合;以“真设备、真标准、真项目、真生产”为原则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遵循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数控机床;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37-02
课程改革背景
近年来,数控加工已成为制造加工业的主要力量。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本行业进行大力扶持。我国数控机床年消费超过60亿美元,台数超过10万台。进口和消费机床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生产和操作所占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使得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目前,国内数控人才缺口率高达65%,缺口量达200万人,尤其缺乏数控机床操作等高技能人才。因此,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零件的程序编制、工艺处理等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基础厚,实践技能强”的高技能人才。面对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一边是工厂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却招聘不到的市场现状,如何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不仅能用,而且好用”的期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课程组成员通过对相关数控企业进行调研得知,数控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加工工艺员、数控编程员以及数控操作工等。这些岗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过硬的实操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厚基础,强技能”的综合水平,将数控编程理论课程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践课程合二为一,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一门培养数控机床操作、维护、程序编制、产品检验、车间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基础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实施地点为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课程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课程的实施过程即产品的生产流程。
(二)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校内实验实训设施虽较完善,但综合性生产实训场地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要求,并且运行模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校企一体、为行业企业服务的需要。因此,须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形式,即按照一个完整的生产链要求,整合校内现有实训条件,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按实际生产中的不同功能规划生产车间,建成设施完善,工位充足,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与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形成“专业 企业 师生员工”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可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载体,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从事煤矿机械零件工艺编制、加工、产品检验、机床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工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使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质。还可以解决企业加工设备、操作技术工人有限的问题,降低产品订单的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在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为学校创造效益,最终实现校企双赢。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功能如图1所示。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高职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高职教师的特点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而高职的就业特点是“双证”毕业,直接上岗。
教学内容按照“真设备、真标准、真项目、真生产”的四真原则设计。真设备即教学条件为真实并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真标准即课程教学标准依照真实的职业标准;真项目即教学项目采用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真生产即教学过程按照真实产品的生产流程(教学设计如下页图2所示)。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采用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师、双真、双证”,融“教学做”于一体
“双师”执教,即教师队伍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双真”运行,即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融“教学做”为一体;获得“双证”,即通过实施“双师”执教,“双真”运行,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最后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实现校企共赢
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订单。实训内容采用真实的生产订单,实现来料加工、效益型实训。(2)生产人员。实训指导教师为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实训学生为企业的“准员工”。(3)生产设备。实训加工设备采用与企业同步的生产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以及加工中心。(4)生产流程。实训流程按照企业产品真实的生产流程进行组织。
(三)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
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达任务。学生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召开班前会,传达学习及操作任务、要求、劳动分工及安全注意事项,劳动监管与检查、考评等。(2)任务讨论。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任务单,分析所需知识与技能以及任务分配。(3)任务指导。在各组进行任务分析与实施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讲解及答疑。(4)任务实施。各生产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装夹、刀具的选用、零件的加工等相关工作任务。(5)总结任务。召开班后会,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总结当日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四)实施“三按四检”考核方案
总体考核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考核思路摒弃了传统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形式单一化、缺乏创新的平面考核,改为产品设计、现场演示、产品加工、取证、答辩等形式多样的立体考核;摒弃了考试时间静止不变、考试环境静止不变、考试过程静止不动的静态考核,不仅使学生手动、大脑动,还要身体动(进行实操)、嘴动(进行答辩)、环境动(从教室到实训车间)、时间动(从学期末变为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整体实现动态考核。
具体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参照企业“三按四检”的质量检测标准,考核标准依据企业按图纸、按工艺、按技术的“三按”要求,考核形式遵循企业自检、首检、巡检、终检的“四检”形式(具体如图3所示)。
实施效果
以“四真”原则为基本依据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改革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专业课程技能融入生产过程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让每一名学生对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在教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取证率高达96%以上。
同时,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围绕机械设计、机械加工技术等应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课程实施,为中平能化集团、平高集团等煤矿设备生产企业加工零部件,缓解了企业订单交付时间紧、加工设备及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真正起到了“取之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江波,章继涛.数控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0(1).
[2]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葛卫国.数控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3).
[4]丁刚.《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0(9).
[5]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作者简介:
闫巧枝(1973—),河南许昌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本栏责任编辑:张维佳)
关键词:数控机床;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37-02
课程改革背景
近年来,数控加工已成为制造加工业的主要力量。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本行业进行大力扶持。我国数控机床年消费超过60亿美元,台数超过10万台。进口和消费机床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生产和操作所占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使得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目前,国内数控人才缺口率高达65%,缺口量达200万人,尤其缺乏数控机床操作等高技能人才。因此,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零件的程序编制、工艺处理等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基础厚,实践技能强”的高技能人才。面对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一边是工厂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却招聘不到的市场现状,如何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不仅能用,而且好用”的期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课程组成员通过对相关数控企业进行调研得知,数控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加工工艺员、数控编程员以及数控操作工等。这些岗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过硬的实操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厚基础,强技能”的综合水平,将数控编程理论课程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践课程合二为一,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一门培养数控机床操作、维护、程序编制、产品检验、车间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基础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实施地点为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课程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课程的实施过程即产品的生产流程。
(二)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校内实验实训设施虽较完善,但综合性生产实训场地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要求,并且运行模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校企一体、为行业企业服务的需要。因此,须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形式,即按照一个完整的生产链要求,整合校内现有实训条件,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按实际生产中的不同功能规划生产车间,建成设施完善,工位充足,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与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形成“专业 企业 师生员工”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可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载体,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从事煤矿机械零件工艺编制、加工、产品检验、机床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工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使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质。还可以解决企业加工设备、操作技术工人有限的问题,降低产品订单的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在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为学校创造效益,最终实现校企双赢。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功能如图1所示。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高职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高职教师的特点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而高职的就业特点是“双证”毕业,直接上岗。
教学内容按照“真设备、真标准、真项目、真生产”的四真原则设计。真设备即教学条件为真实并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真标准即课程教学标准依照真实的职业标准;真项目即教学项目采用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真生产即教学过程按照真实产品的生产流程(教学设计如下页图2所示)。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采用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师、双真、双证”,融“教学做”于一体
“双师”执教,即教师队伍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双真”运行,即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融“教学做”为一体;获得“双证”,即通过实施“双师”执教,“双真”运行,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最后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实现校企共赢
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订单。实训内容采用真实的生产订单,实现来料加工、效益型实训。(2)生产人员。实训指导教师为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实训学生为企业的“准员工”。(3)生产设备。实训加工设备采用与企业同步的生产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以及加工中心。(4)生产流程。实训流程按照企业产品真实的生产流程进行组织。
(三)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
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达任务。学生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召开班前会,传达学习及操作任务、要求、劳动分工及安全注意事项,劳动监管与检查、考评等。(2)任务讨论。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任务单,分析所需知识与技能以及任务分配。(3)任务指导。在各组进行任务分析与实施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讲解及答疑。(4)任务实施。各生产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装夹、刀具的选用、零件的加工等相关工作任务。(5)总结任务。召开班后会,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总结当日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四)实施“三按四检”考核方案
总体考核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考核思路摒弃了传统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形式单一化、缺乏创新的平面考核,改为产品设计、现场演示、产品加工、取证、答辩等形式多样的立体考核;摒弃了考试时间静止不变、考试环境静止不变、考试过程静止不动的静态考核,不仅使学生手动、大脑动,还要身体动(进行实操)、嘴动(进行答辩)、环境动(从教室到实训车间)、时间动(从学期末变为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整体实现动态考核。
具体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参照企业“三按四检”的质量检测标准,考核标准依据企业按图纸、按工艺、按技术的“三按”要求,考核形式遵循企业自检、首检、巡检、终检的“四检”形式(具体如图3所示)。
实施效果
以“四真”原则为基本依据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改革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专业课程技能融入生产过程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让每一名学生对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在教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取证率高达96%以上。
同时,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围绕机械设计、机械加工技术等应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课程实施,为中平能化集团、平高集团等煤矿设备生产企业加工零部件,缓解了企业订单交付时间紧、加工设备及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真正起到了“取之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江波,章继涛.数控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0(1).
[2]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葛卫国.数控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3).
[4]丁刚.《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0(9).
[5]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作者简介:
闫巧枝(1973—),河南许昌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本栏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