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重在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多思、多质疑、重感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习惯;自主学习;质疑;探究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时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施行,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和大批量做练习题的模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情节剖析为中心的问题讲堂模式。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身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立异。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成长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和创造精神,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起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预习,自力寻疑
好的预习对形成阅读本领,提高阅读效力,实现阅读目的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指出:“一篇精读课文放在眼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仗,要用来养成学生浏览读物的好习性,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要领,教育学生初读课文时一定要按“导读”的提醒自学;在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后,再训练自学。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预习中画出重点文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提出疑问,研究研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辩的欲望、获胜的信念。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可以营建新的学习气氛,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为何还能长出如此高大又挺拔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何消失了微笑,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经过课前预习,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要处理的当下面对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须首先教会他们去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于问题自身便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讨欲,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条件和方向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迪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他们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在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何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号叫的是什么意思?又如:在教学《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时,学生提出:课桌上的年轮为何和书上说的不一样?教师应做恰当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寻找答案。
三、读中感悟,咀嚼语言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一言半语就可以强加给学生的,唯有经过学生的频频诵读,自由地进行阅读,从阅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得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识,受到陶冶。
例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诵读,并说出喜欢的缘由和自己领会到的情感;在教学《宿建德江》一文时,让学生频频诵读,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领会当时的意境,感悟诗人身处异地,孤独思乡之情,起到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应该具有多种多样的阅读本领。依据不同的课文,培养不同的本领,充分发挥课文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对各类文体都能自主进行学习,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学好语文。
四、累积应用,自主获取
累积应用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来累积和应用。累积的基本方法是熟读成诵和摘抄文句。精读后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句摘抄下来,想一想为何喜欢这些句子,再把它熟记。课外的累积也是不可缺少的,可让学生专门用一个本子记载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好词好句。教师还可以在每周抽出一两节语文课,让学生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获得知识。
应用也是如此,对课文中所学的词语,可提供几个情境让学生挑选或用课文中新学的词语让他们自己创设情境。对课外累积的语句,可让学生把他们应用到作文中,这也是自主学习。
五、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索,去发现,去感悟。阅读如果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学生的交互作用,对关联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都具有关键的作用。阅读并不是个人的事,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互助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就说明了互助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以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到讨论之中,并做必要的点拨,指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点和难点,把读和议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杏儿熟了》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索,划找归纳,然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文章中老奶奶有怎样的品德,“果子大家吃才甜”的含义等。学生在独立感悟和互助合作学习的探究历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自立读书,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学生能不能更深入地自主自立学习,问题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本是模糊的认识必须经过讨论交流才能明朗,学生本是浅薄的认识必须经过讨论才能渐趋深入。
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何这两个小孩会有相反的观点呢?如果你是把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学生要说出个来由,就要再回到课文,熟读、思考。这是更深入的自主学习,带有思辨色彩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也在这类自主学习中产生。
六、激起乐趣,树立自信
乐趣是人乐于接触、了解某种事物,并力图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推进学生去追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专心去钻研、学习。对学习感到有乐趣的学生,学习才会越发主动、积极,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欣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但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能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营建宽松融洽的学习气氛,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对学生朗诵的评价,不要用读得不错或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依据学生朗诵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情感,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用得很准确而且没有漏字”等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激励、引导和点拨等方式。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可采用“勇于积极发表看法,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外一半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重激励后进生主动发言,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对他们的正确发言给予肯定,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为学习的动力,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阅读教学的历程中逐步培养,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动参与、互助学习、积极探讨的宽松、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切实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导者。
关键词:阅读习惯;自主学习;质疑;探究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时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施行,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和大批量做练习题的模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情节剖析为中心的问题讲堂模式。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身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立异。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成长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和创造精神,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起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预习,自力寻疑
好的预习对形成阅读本领,提高阅读效力,实现阅读目的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指出:“一篇精读课文放在眼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仗,要用来养成学生浏览读物的好习性,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要领,教育学生初读课文时一定要按“导读”的提醒自学;在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后,再训练自学。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预习中画出重点文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提出疑问,研究研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辩的欲望、获胜的信念。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可以营建新的学习气氛,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为何还能长出如此高大又挺拔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何消失了微笑,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经过课前预习,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要处理的当下面对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须首先教会他们去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于问题自身便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讨欲,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条件和方向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迪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他们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在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何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号叫的是什么意思?又如:在教学《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时,学生提出:课桌上的年轮为何和书上说的不一样?教师应做恰当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寻找答案。
三、读中感悟,咀嚼语言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一言半语就可以强加给学生的,唯有经过学生的频频诵读,自由地进行阅读,从阅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得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识,受到陶冶。
例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诵读,并说出喜欢的缘由和自己领会到的情感;在教学《宿建德江》一文时,让学生频频诵读,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领会当时的意境,感悟诗人身处异地,孤独思乡之情,起到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应该具有多种多样的阅读本领。依据不同的课文,培养不同的本领,充分发挥课文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对各类文体都能自主进行学习,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学好语文。
四、累积应用,自主获取
累积应用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来累积和应用。累积的基本方法是熟读成诵和摘抄文句。精读后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句摘抄下来,想一想为何喜欢这些句子,再把它熟记。课外的累积也是不可缺少的,可让学生专门用一个本子记载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好词好句。教师还可以在每周抽出一两节语文课,让学生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获得知识。
应用也是如此,对课文中所学的词语,可提供几个情境让学生挑选或用课文中新学的词语让他们自己创设情境。对课外累积的语句,可让学生把他们应用到作文中,这也是自主学习。
五、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索,去发现,去感悟。阅读如果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学生的交互作用,对关联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都具有关键的作用。阅读并不是个人的事,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互助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就说明了互助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以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到讨论之中,并做必要的点拨,指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点和难点,把读和议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杏儿熟了》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索,划找归纳,然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文章中老奶奶有怎样的品德,“果子大家吃才甜”的含义等。学生在独立感悟和互助合作学习的探究历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自立读书,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学生能不能更深入地自主自立学习,问题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本是模糊的认识必须经过讨论交流才能明朗,学生本是浅薄的认识必须经过讨论才能渐趋深入。
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何这两个小孩会有相反的观点呢?如果你是把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学生要说出个来由,就要再回到课文,熟读、思考。这是更深入的自主学习,带有思辨色彩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也在这类自主学习中产生。
六、激起乐趣,树立自信
乐趣是人乐于接触、了解某种事物,并力图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推进学生去追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专心去钻研、学习。对学习感到有乐趣的学生,学习才会越发主动、积极,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欣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但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能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营建宽松融洽的学习气氛,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对学生朗诵的评价,不要用读得不错或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依据学生朗诵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情感,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用得很准确而且没有漏字”等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激励、引导和点拨等方式。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可采用“勇于积极发表看法,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外一半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重激励后进生主动发言,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对他们的正确发言给予肯定,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为学习的动力,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阅读教学的历程中逐步培养,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动参与、互助学习、积极探讨的宽松、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切实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