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联合影响下,以文字为中心的传统读写已向非文字的多元读写转化,这种转变使提高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探讨开展电影表演、歌曲创作、演讲辩论等多模态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希望为多模态课外学习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多模态;课外活动;多元识读能力
在全球趋于一体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人类的交际手段变得丰富多彩,意义的表达和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识读写能力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接受知识的方式由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识读转变为由更多符号系统组成的多元识读。这些变化对我们的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是我们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的迫切课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大学,一贯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开展多模态外语课外活动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本文将结合课外活动的实践,探讨如何创建多模态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拓展高层次、场景式、实用型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交际的多模态环境要求学生具有多元识读能力
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联合影响下,人类交际不再是语言独尊的局面,而是由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的,所有的交际都是多模态的。例如,一则广告,不仅有语言文字,而且还与图像、音乐、颜色以及其它符号等一起产生效果,通过多模态的信息传播模式感染消费者。我们已经从文字的世界,进入视觉信息的世界。交流与传播领域的这一变革,使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行为向由更多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视觉图像,音频、绘画创作等)组成的媒介转换,即从传统的读写能力转向现代的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能力是一种适应未来发展环境的新型的读写素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包括书本在内的识读视觉媒体、数字媒体和电子媒体的能力,了解和掌握社会和文化惯例的能力。新伦敦小组(1996)最先提出了多元识读的概念,开辟了多元识读研究的先河。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多模态意义是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在线互动可协助学生改进他们的多元识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Kress等探讨了多模态环境下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设计方案和应用原则;对新读写能力研究框架内的数字化读写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对学习者数字化阅读和批判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概括。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多元识读能力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多元识读研究也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多元识读能力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指出教师急需认识多元识读的重要性,把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从语篇类型和模态运用角度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提出在新的识读时代,大学教师和学生应多关注多元识读;通过定量研究考察了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多元识读能力的运用情况。作为教授语言的外语教师,应该敏锐地意识环境的变化,不能再一味教导学生只专注于语言读写能力,而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二、多模态课外活动是提高多元识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外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多模态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还要把多模态方法运用到外语课外活动中,为学生的外语课外学习创造一个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多模态实践环境。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外活动,就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的教育界很早就认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学记》中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即是说,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说过:“课内所设置的情景不管如何逼真,都是假的,只有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才能真正掌握语言。”陈琳教授强调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强调课内課外相结合,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外语课外活动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外语教育教学活动,是整个外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增加语言实践的广度与密度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由于课时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教师往往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在课堂上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综合能力,仅有课堂内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活动的性质和它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它比课堂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方面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更为充裕的时间。它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特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广阔天地。特别是提高学生外语多元识读能力,课外往往可以创造更多更好的多模态环境。我们要把课外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作为课堂的有效补充,达到课内课外互惠互补的教学效果。
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多模态课外活动的实践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语分院建立了一个由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综合性评估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积极通过各种课内与课外的外语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外语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我们设有全景外语中心,下设写作中心、辩论中心、口语中心、阅读中心、制作中心,为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多模态外语课外实践活动,对推动教育改革、丰富教育理论、优化学习环境、丰富课外学习资源、提高外语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探索。
1.电影表演 国外教育界非常重视借助艺术表演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如美国教育界的“艺术读写”,通过艺术家、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元合作,利用表演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探讨怎样在加拿大艺术表演的课堂上进行多种新读写形式的实践,认为表演实践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读写能力。认为演戏是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基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建议在教学中可尝试英语剧本改编或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语言和行为动机,使学生从“实地操练”走向“转变性操练”。我们的写作中心也曾举办过“一起做个英文电影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文电影系列活动”由外教Chuck担任主导演,外院分院洪老师任助理导演,历时8个月,自编、自导、自拍、自演制作了一部名为“First Cut”的38分钟的英语电影。我们首先打出“想过在大学生涯里制作一部英文小电影吗?”的招募广告,向各个分院招募演员,通过分院网站报名,并加入QQ群。我们最后选出21位学生,把他们分成5组。第二步分组开始头脑风暴,讨论想要制作怎样的电影。参加者发言踊跃,大声说出自己的新观点和创意,所有的观点和创意都被记录下来,在头脑风暴会议即将结束时,对这些观点和创意进行讨论并作出评价,最后各组都有了初步结果。第三步建设网站,小组成员积极查找资料,收集素材,在课外利用网站分组讨论,把各自的资源和写作想法进行汇总,建立起剧本框架。第四步:构思文本,确定人物,地点,时间等要元素。仿照好莱坞导演向投资者制片人争取支持的做法,开展“Pitch Your Movie!”(兜售你的创意!)的活动,5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推销本组的创意。最后在导演和助理导演的帮助下吸收各组的精华,确定“以明代的王子穿越时空来到城市学院的故事为主线”,使故事初现雏形。第五步:学习利用优秀的工具Gmail goole和电影制作流程管理软件CELTX来协同工作。然后进入文本创作,先将整个故事分成五部分,五个小组分头负责其中的一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做现场即席创作,完成后外教Chunk和洪老师以及剧组的成员就五个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各小组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完成剧本后把撰写的台词发给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進行角色分工。接着进入排演、修改文本阶段,最后一步为表演文本,向同伴、老师展示创作成果。
电影是个包含图象、音乐、语言等多种符号资源构建意义、传递信息的多模态作品。通过电影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颜色、声音、表情、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如何综合表达意义。电影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各种模态表达信息的实践机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训练做到语音正确清晰、语句流畅自然、语调贴切动情,也快速提高了读写、协调、合作等能力。
2.歌曲创作
任何语篇,不管是口头的、书面的、绘画的,它们的意义总是由多重符号模态表达的。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因为人们感知和认识大千世界有赖于触摸、视听、嗅闻、舔尝等多种感觉方式的运用。一种能提供一定信息量、有一定品位和文艺鉴赏价值的新的交际形式的“多模态小品”,并对这种小品的特征、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探讨。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院分院制作中心为多模态作品的推介、赏析、交流、创作和评比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我们的制作中心开展了微型多模态语篇的制作活动。整个课外实践模式如下:第一步:制作中心打出“想不想自己做导演制作视频呢?对视频制作感兴趣的同学赶快行动吧!”的广告,邀请城市学院各分院的同学参加。第二步:开设视频制作技术课堂,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经验丰富的陈老师现场教授如何使用Movie Maker、Premiere或会声会影等软件制作视频,由基础开始,从细节入手,手把手教学生迈入DIY制作的世界。第三步:举办多模态外文歌曲创作大赛,视频、flash、电子杂志等方式都可,内容为外语歌曲,语言不限,时间为5-6分钟左右。
活动要求创作以乐曲为主体模态的多模态小品,学生必须先确定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根据确定的主题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歌词,并为歌曲谱上或找到合适的曲调,此外还要查找能反映歌曲主题的图片。以其中一首反映校园生活的微型多模态语篇为例,该多模态语篇有一个短小精悍吸引人的歌名“Colorful College Life”,小品的标题是通过高度概括的文字传递给读者的,而且每张图片上也都有简单的文字,此外该多模态语篇使用了供视觉欣赏的多张有关校园活动的图片,使语篇意义得到充分表达。在这首由多种模态组成的语篇中,乐曲为主体模态,文字和图片是辅助模态,语篇作者考虑到不同模态之间的融合、协调,较好地表达语篇的意图。
外语分院的制作中心通过一系列多模态作品赏析交流及制作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外语多模态作品鉴赏、交流的能力,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它不仅吸引了学习好的学生,也吸引了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一般,但在音乐和计算机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3.演讲辩论
演讲辩论是由口头语言符号、视觉语言符号、听觉语言符号、态势语言符号等多种语言符号相互组合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演讲辩论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选择不同的手势、动作来配合演讲辩论,利用环境,着装、站姿等提高效果。以国际学术会议演讲语言模式为分析对象,探讨英语演讲语篇中多模式符号的意义构建问题。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开展应用语言学研究,以美国总统辩论中的主持人开场白话语片段为例,对母语演讲话语进行分析,就辩论主持人话语的音韵特征、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等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演讲辩论是学会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关系表达话语意义的很好形式。
为了提高全校学生的朗诵能力,我们举办了三届英语朗诵大赛,学生进行文学经典的朗诵,“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增强了口语表达的感染力。特别是第三次朗诵大赛,经过时长半年的海选、复赛,全校百多名学生参与,最后15名学生进入决赛。比赛之时,高潮迭起,掌声不断。赛后,特约嘉宾Ray对大赛进行了简短的点评与总结,并现场示范在英语朗诵表演中如何借助手势、身姿、眼色和面部表情等态势语言强化口头语言,感染听众,令在座同学受益匪浅。 外院学院还经常推出辩论比赛,最近辩手们就Is Political Censorship on the Internet Legitimate in China?的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外教James和Stephen等担任评委。选手双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旁征博引,妙语横生,精彩的对决赢得在场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两位外教就选手们的表现作了点评,并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加大话语的知识含量,提高多元文化的识读能力。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陈述自己的看法,并与选手及外教提问互动,充分激发了同学们演讲辩论的积极性和英语学习的热情。
为了使学生演讲辩论时手势、身姿、眼色和面部表情等态势语言自然、妥贴,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我们在开展演讲辩论课外训练时,让学生观看多模态的演讲视频,如奥巴马等名家的演讲,对经典演讲片段进行演示与解读,分析名家演讲中口头语言符号、听觉语言符号、态势语言符号等如何协调共同表达意义。学生通过模仿名家演讲,训练演讲风度,集众家所长,纳百家精华。我们通过演讲中心、辩论中心等课外实践的平台,每周二和周四中午进行训练和指导,做到周周有培训,月月有赛事,在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初赛、复赛选拔参赛选手,达到以点带面,以个人带班级,以班级带全校的学生的目的,使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四、多模态外语课外活动的作用与效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外语教学效果明显,2011届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达98.4%,2011届学生专业八级一次性通过率达64.36%,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22%。近几年在全国范围英语演讲辩论赛中,城市学院取得的成绩可以与重点大学相媲美。如在2011年第十五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上,我校颜阳天和栾栋同学获得三等奖;2011年度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上我校周时超、杭婷、阮薇薇三位同学获浙江省一、二、三等奖。这是外语分院更新人才培養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结果,其中,开展多模态外语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多模态课外活动利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和多种手段,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感内容。它克服了单一模态的片面和僵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欲望,取得更加积极的教学效果。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气氛活跃,兴趣盎然。如我们在开展电影表演活动时,原来只招募15名演员,后来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再扩招了6名演员,还吸收落选者担任剧组工作人员和群众演员。在电影的首映仪式上,不少学生感慨:“真想不到,原来学英语也可以这么有趣!”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特长、潜能得到充分展示,自信心大大增强。
2.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模态课外活动为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下创造性地学习和做事提供了条件。我们在“英文电影系列活动”中,开展头脑风暴,每位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创意。歌曲创作也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英语辩论赛本身就是智者的游戏,辩论赛中如何根据辩题快速确立合乎逻辑的论点,如何采用口头语言符号和态势语言符号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何与队员密切合作等,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这几项课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学习、自我矫正、自我发展,充分发掘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对新类型的多模态电子技术是否熟悉是衡量多元识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开展多模态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促进学生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如自拍英文小电影、制作歌曲等等,要求学生操作Movie Maker 、Premiere、会声会影、Gmail goole和电影制作流程管理CELTX等等软件,学生要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言艺术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能表达意义并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几项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4.快速提高多元识读能力
多模态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通过电子网络获取资源、创造资源并利用资源进行探索性、合作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多模态课外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整个身心系统的机能,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并用,以多模态形式获取信息。多模态课外活动通过多层次的识读训练,如符号识读、文本识读、语境解读和批判性的识读等提高学生多元识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瑾,曾蕾.学术会议英语演讲语篇多模式语言符号意义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
[2]胡壮麟.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刘淼,王立敏.在多元合作中实现艺术形式与读写能力培养的整合——美国ArtsLit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语文建设,2006(2).
[4]王惠萍.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10(5).
[5]张 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5).
[6]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
【关键词】多模态;课外活动;多元识读能力
在全球趋于一体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人类的交际手段变得丰富多彩,意义的表达和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识读写能力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接受知识的方式由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识读转变为由更多符号系统组成的多元识读。这些变化对我们的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是我们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的迫切课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大学,一贯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开展多模态外语课外活动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本文将结合课外活动的实践,探讨如何创建多模态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拓展高层次、场景式、实用型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交际的多模态环境要求学生具有多元识读能力
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联合影响下,人类交际不再是语言独尊的局面,而是由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的,所有的交际都是多模态的。例如,一则广告,不仅有语言文字,而且还与图像、音乐、颜色以及其它符号等一起产生效果,通过多模态的信息传播模式感染消费者。我们已经从文字的世界,进入视觉信息的世界。交流与传播领域的这一变革,使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行为向由更多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视觉图像,音频、绘画创作等)组成的媒介转换,即从传统的读写能力转向现代的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能力是一种适应未来发展环境的新型的读写素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包括书本在内的识读视觉媒体、数字媒体和电子媒体的能力,了解和掌握社会和文化惯例的能力。新伦敦小组(1996)最先提出了多元识读的概念,开辟了多元识读研究的先河。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多模态意义是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在线互动可协助学生改进他们的多元识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Kress等探讨了多模态环境下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设计方案和应用原则;对新读写能力研究框架内的数字化读写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对学习者数字化阅读和批判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概括。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多元识读能力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多元识读研究也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多元识读能力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指出教师急需认识多元识读的重要性,把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从语篇类型和模态运用角度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提出在新的识读时代,大学教师和学生应多关注多元识读;通过定量研究考察了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多元识读能力的运用情况。作为教授语言的外语教师,应该敏锐地意识环境的变化,不能再一味教导学生只专注于语言读写能力,而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二、多模态课外活动是提高多元识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外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多模态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还要把多模态方法运用到外语课外活动中,为学生的外语课外学习创造一个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多模态实践环境。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外活动,就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的教育界很早就认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学记》中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即是说,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说过:“课内所设置的情景不管如何逼真,都是假的,只有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才能真正掌握语言。”陈琳教授强调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强调课内課外相结合,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外语课外活动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外语教育教学活动,是整个外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增加语言实践的广度与密度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由于课时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教师往往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在课堂上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综合能力,仅有课堂内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活动的性质和它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它比课堂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方面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更为充裕的时间。它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特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广阔天地。特别是提高学生外语多元识读能力,课外往往可以创造更多更好的多模态环境。我们要把课外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作为课堂的有效补充,达到课内课外互惠互补的教学效果。
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多模态课外活动的实践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语分院建立了一个由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综合性评估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积极通过各种课内与课外的外语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外语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我们设有全景外语中心,下设写作中心、辩论中心、口语中心、阅读中心、制作中心,为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多模态外语课外实践活动,对推动教育改革、丰富教育理论、优化学习环境、丰富课外学习资源、提高外语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探索。
1.电影表演 国外教育界非常重视借助艺术表演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如美国教育界的“艺术读写”,通过艺术家、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元合作,利用表演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探讨怎样在加拿大艺术表演的课堂上进行多种新读写形式的实践,认为表演实践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读写能力。认为演戏是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基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建议在教学中可尝试英语剧本改编或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语言和行为动机,使学生从“实地操练”走向“转变性操练”。我们的写作中心也曾举办过“一起做个英文电影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文电影系列活动”由外教Chuck担任主导演,外院分院洪老师任助理导演,历时8个月,自编、自导、自拍、自演制作了一部名为“First Cut”的38分钟的英语电影。我们首先打出“想过在大学生涯里制作一部英文小电影吗?”的招募广告,向各个分院招募演员,通过分院网站报名,并加入QQ群。我们最后选出21位学生,把他们分成5组。第二步分组开始头脑风暴,讨论想要制作怎样的电影。参加者发言踊跃,大声说出自己的新观点和创意,所有的观点和创意都被记录下来,在头脑风暴会议即将结束时,对这些观点和创意进行讨论并作出评价,最后各组都有了初步结果。第三步建设网站,小组成员积极查找资料,收集素材,在课外利用网站分组讨论,把各自的资源和写作想法进行汇总,建立起剧本框架。第四步:构思文本,确定人物,地点,时间等要元素。仿照好莱坞导演向投资者制片人争取支持的做法,开展“Pitch Your Movie!”(兜售你的创意!)的活动,5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推销本组的创意。最后在导演和助理导演的帮助下吸收各组的精华,确定“以明代的王子穿越时空来到城市学院的故事为主线”,使故事初现雏形。第五步:学习利用优秀的工具Gmail goole和电影制作流程管理软件CELTX来协同工作。然后进入文本创作,先将整个故事分成五部分,五个小组分头负责其中的一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做现场即席创作,完成后外教Chunk和洪老师以及剧组的成员就五个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各小组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完成剧本后把撰写的台词发给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進行角色分工。接着进入排演、修改文本阶段,最后一步为表演文本,向同伴、老师展示创作成果。
电影是个包含图象、音乐、语言等多种符号资源构建意义、传递信息的多模态作品。通过电影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颜色、声音、表情、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如何综合表达意义。电影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各种模态表达信息的实践机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训练做到语音正确清晰、语句流畅自然、语调贴切动情,也快速提高了读写、协调、合作等能力。
2.歌曲创作
任何语篇,不管是口头的、书面的、绘画的,它们的意义总是由多重符号模态表达的。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因为人们感知和认识大千世界有赖于触摸、视听、嗅闻、舔尝等多种感觉方式的运用。一种能提供一定信息量、有一定品位和文艺鉴赏价值的新的交际形式的“多模态小品”,并对这种小品的特征、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探讨。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院分院制作中心为多模态作品的推介、赏析、交流、创作和评比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我们的制作中心开展了微型多模态语篇的制作活动。整个课外实践模式如下:第一步:制作中心打出“想不想自己做导演制作视频呢?对视频制作感兴趣的同学赶快行动吧!”的广告,邀请城市学院各分院的同学参加。第二步:开设视频制作技术课堂,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经验丰富的陈老师现场教授如何使用Movie Maker、Premiere或会声会影等软件制作视频,由基础开始,从细节入手,手把手教学生迈入DIY制作的世界。第三步:举办多模态外文歌曲创作大赛,视频、flash、电子杂志等方式都可,内容为外语歌曲,语言不限,时间为5-6分钟左右。
活动要求创作以乐曲为主体模态的多模态小品,学生必须先确定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根据确定的主题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歌词,并为歌曲谱上或找到合适的曲调,此外还要查找能反映歌曲主题的图片。以其中一首反映校园生活的微型多模态语篇为例,该多模态语篇有一个短小精悍吸引人的歌名“Colorful College Life”,小品的标题是通过高度概括的文字传递给读者的,而且每张图片上也都有简单的文字,此外该多模态语篇使用了供视觉欣赏的多张有关校园活动的图片,使语篇意义得到充分表达。在这首由多种模态组成的语篇中,乐曲为主体模态,文字和图片是辅助模态,语篇作者考虑到不同模态之间的融合、协调,较好地表达语篇的意图。
外语分院的制作中心通过一系列多模态作品赏析交流及制作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外语多模态作品鉴赏、交流的能力,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它不仅吸引了学习好的学生,也吸引了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一般,但在音乐和计算机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3.演讲辩论
演讲辩论是由口头语言符号、视觉语言符号、听觉语言符号、态势语言符号等多种语言符号相互组合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演讲辩论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选择不同的手势、动作来配合演讲辩论,利用环境,着装、站姿等提高效果。以国际学术会议演讲语言模式为分析对象,探讨英语演讲语篇中多模式符号的意义构建问题。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开展应用语言学研究,以美国总统辩论中的主持人开场白话语片段为例,对母语演讲话语进行分析,就辩论主持人话语的音韵特征、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等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演讲辩论是学会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关系表达话语意义的很好形式。
为了提高全校学生的朗诵能力,我们举办了三届英语朗诵大赛,学生进行文学经典的朗诵,“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增强了口语表达的感染力。特别是第三次朗诵大赛,经过时长半年的海选、复赛,全校百多名学生参与,最后15名学生进入决赛。比赛之时,高潮迭起,掌声不断。赛后,特约嘉宾Ray对大赛进行了简短的点评与总结,并现场示范在英语朗诵表演中如何借助手势、身姿、眼色和面部表情等态势语言强化口头语言,感染听众,令在座同学受益匪浅。 外院学院还经常推出辩论比赛,最近辩手们就Is Political Censorship on the Internet Legitimate in China?的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外教James和Stephen等担任评委。选手双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旁征博引,妙语横生,精彩的对决赢得在场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两位外教就选手们的表现作了点评,并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加大话语的知识含量,提高多元文化的识读能力。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陈述自己的看法,并与选手及外教提问互动,充分激发了同学们演讲辩论的积极性和英语学习的热情。
为了使学生演讲辩论时手势、身姿、眼色和面部表情等态势语言自然、妥贴,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我们在开展演讲辩论课外训练时,让学生观看多模态的演讲视频,如奥巴马等名家的演讲,对经典演讲片段进行演示与解读,分析名家演讲中口头语言符号、听觉语言符号、态势语言符号等如何协调共同表达意义。学生通过模仿名家演讲,训练演讲风度,集众家所长,纳百家精华。我们通过演讲中心、辩论中心等课外实践的平台,每周二和周四中午进行训练和指导,做到周周有培训,月月有赛事,在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初赛、复赛选拔参赛选手,达到以点带面,以个人带班级,以班级带全校的学生的目的,使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四、多模态外语课外活动的作用与效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外语教学效果明显,2011届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达98.4%,2011届学生专业八级一次性通过率达64.36%,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22%。近几年在全国范围英语演讲辩论赛中,城市学院取得的成绩可以与重点大学相媲美。如在2011年第十五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上,我校颜阳天和栾栋同学获得三等奖;2011年度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上我校周时超、杭婷、阮薇薇三位同学获浙江省一、二、三等奖。这是外语分院更新人才培養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结果,其中,开展多模态外语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多模态课外活动利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和多种手段,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感内容。它克服了单一模态的片面和僵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欲望,取得更加积极的教学效果。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气氛活跃,兴趣盎然。如我们在开展电影表演活动时,原来只招募15名演员,后来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再扩招了6名演员,还吸收落选者担任剧组工作人员和群众演员。在电影的首映仪式上,不少学生感慨:“真想不到,原来学英语也可以这么有趣!”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特长、潜能得到充分展示,自信心大大增强。
2.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模态课外活动为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下创造性地学习和做事提供了条件。我们在“英文电影系列活动”中,开展头脑风暴,每位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创意。歌曲创作也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英语辩论赛本身就是智者的游戏,辩论赛中如何根据辩题快速确立合乎逻辑的论点,如何采用口头语言符号和态势语言符号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何与队员密切合作等,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这几项课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学习、自我矫正、自我发展,充分发掘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对新类型的多模态电子技术是否熟悉是衡量多元识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开展多模态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促进学生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如自拍英文小电影、制作歌曲等等,要求学生操作Movie Maker 、Premiere、会声会影、Gmail goole和电影制作流程管理CELTX等等软件,学生要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言艺术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能表达意义并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几项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4.快速提高多元识读能力
多模态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通过电子网络获取资源、创造资源并利用资源进行探索性、合作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多模态课外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整个身心系统的机能,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并用,以多模态形式获取信息。多模态课外活动通过多层次的识读训练,如符号识读、文本识读、语境解读和批判性的识读等提高学生多元识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瑾,曾蕾.学术会议英语演讲语篇多模式语言符号意义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
[2]胡壮麟.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刘淼,王立敏.在多元合作中实现艺术形式与读写能力培养的整合——美国ArtsLit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语文建设,2006(2).
[4]王惠萍.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10(5).
[5]张 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5).
[6]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