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格课,顾名思义,就是在时间、内容上都给予了高度压缩的新形式的课堂教学。基于它的短时、高效、全面的教学特点受到很多教育学者的追捧。近年来,这种课堂教学技能交流展示的新形式“微格课”开始流行起来。怎样在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准备一堂高效的微格课来充分展示教师素养是现代教育者必须关注的事情。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学特点;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设计
微格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它不仅是一种培养职前教师(师范生)和培训在职教师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法。
一、微格课的特点
微格课,顾名思义,就是在时间、内容上都给予了高度压缩的新形式的课堂教学。近年来,教育行业流行一种课堂教学技能交流展示的新形式——微格课。“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是推究、探讨及变革的意思,又可理解为定格或规格。其有三个重要的特点:①在所参与的微格课教学交流中,时间总限制在15~20分钟,比普通讲课时间节省了一大半;②授课内容是基于课标要求下的一课时完整的教学内容;③听课没有学生参与,完全由老师自编、自导、自演,但是心里要时刻想着学生的可能反馈。
二、微格课的教学技能
微格课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技能的体现。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条件的差异性,采取的教学策略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应用的教学技能也是富于变化的。国家教委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①教学设计技能;②使用教学媒体技能;③课堂教学技能;④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⑤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了十项基本技能,即: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
三、微格课教学评价
微格教学是运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作为记录手段,提供反馈信息。这种方式,反馈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價和集体讨论评价。微格课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①教学基本功;②教学理念及对学段目标的把握;③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④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包括课时任务切分是否恰当,对典型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处理是否可行);⑤可预见的教学效果;⑥教师的素养。
四、微格课教学设计
现将我在2017年参加《全国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微格教学评比活动》中的教学设计作为案例说明如下: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明确教学重难点。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对该课程标准的认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人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其次,设计课堂活动,实现课标要求。我的教学设计简要如下: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人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安排:本节内容虽然抽象,有难度,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应该能够达成教学目标,通常安排两课时即原理的理解为第一课时,知识的迁移运用为第二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
重点: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难点: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教学反思:课标解读还要加强;知识内在联系还要科学化、系统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强化梳理等。教学是技术也是艺术,既要修炼内功把控好知识关,也要注重外在情景引起共鸣,内外兼修才是优秀的教学设计。
五、微格课的反思
微格课主要用于选聘教师或者进行教学竞赛等,与现场课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学生参与,所有的课堂反馈都是教师预设的,具有主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临场反应力,现场生成的问题无法得到真实反馈。微格课更注重理想化的设计,更注重教师的表现力,而缺乏对学生真实情景的展现,进而教师的技能无法得到全面展示。因此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课型产生质疑,但就目前在有限的时间对多位教师进行考评选拔的状况下,微格课教学无疑是最适合的方式。
现在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教学,微课教学,说课教学,翻转课堂等等。每一种教学形式的出现都是时代的进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穿插组合和灵活运用,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关注这些方法模式的发展,更应该因地制宜的践行于自己的课堂。
再华丽的包装,胜不过绝对的武装;再缭乱的技巧,打不赢精细的思考;在教育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行动证明实力,用实力彰显魅力!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学特点;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设计
微格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它不仅是一种培养职前教师(师范生)和培训在职教师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法。
一、微格课的特点
微格课,顾名思义,就是在时间、内容上都给予了高度压缩的新形式的课堂教学。近年来,教育行业流行一种课堂教学技能交流展示的新形式——微格课。“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是推究、探讨及变革的意思,又可理解为定格或规格。其有三个重要的特点:①在所参与的微格课教学交流中,时间总限制在15~20分钟,比普通讲课时间节省了一大半;②授课内容是基于课标要求下的一课时完整的教学内容;③听课没有学生参与,完全由老师自编、自导、自演,但是心里要时刻想着学生的可能反馈。
二、微格课的教学技能
微格课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技能的体现。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条件的差异性,采取的教学策略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应用的教学技能也是富于变化的。国家教委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①教学设计技能;②使用教学媒体技能;③课堂教学技能;④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⑤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了十项基本技能,即: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
三、微格课教学评价
微格教学是运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作为记录手段,提供反馈信息。这种方式,反馈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價和集体讨论评价。微格课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①教学基本功;②教学理念及对学段目标的把握;③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④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包括课时任务切分是否恰当,对典型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处理是否可行);⑤可预见的教学效果;⑥教师的素养。
四、微格课教学设计
现将我在2017年参加《全国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微格教学评比活动》中的教学设计作为案例说明如下: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明确教学重难点。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对该课程标准的认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人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其次,设计课堂活动,实现课标要求。我的教学设计简要如下: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人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安排:本节内容虽然抽象,有难度,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应该能够达成教学目标,通常安排两课时即原理的理解为第一课时,知识的迁移运用为第二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
重点: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难点: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教学反思:课标解读还要加强;知识内在联系还要科学化、系统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强化梳理等。教学是技术也是艺术,既要修炼内功把控好知识关,也要注重外在情景引起共鸣,内外兼修才是优秀的教学设计。
五、微格课的反思
微格课主要用于选聘教师或者进行教学竞赛等,与现场课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学生参与,所有的课堂反馈都是教师预设的,具有主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临场反应力,现场生成的问题无法得到真实反馈。微格课更注重理想化的设计,更注重教师的表现力,而缺乏对学生真实情景的展现,进而教师的技能无法得到全面展示。因此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课型产生质疑,但就目前在有限的时间对多位教师进行考评选拔的状况下,微格课教学无疑是最适合的方式。
现在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教学,微课教学,说课教学,翻转课堂等等。每一种教学形式的出现都是时代的进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穿插组合和灵活运用,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关注这些方法模式的发展,更应该因地制宜的践行于自己的课堂。
再华丽的包装,胜不过绝对的武装;再缭乱的技巧,打不赢精细的思考;在教育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行动证明实力,用实力彰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