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具有比较高的教学素养和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在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结合初中数学青年教师的教学实例,分析并归纳了青年教师常见的教学误区,以期对青年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职业素养
随着国家师范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因为其良好的教育背景,宽厚的专业基础,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积极开拓的精神和蓬勃的斗志,越来越受到学生和社会的欢迎。但与此同时,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错误的教学理念和做法也深深地影响了教学的实效,理论与现实的碰撞、师生间的矛盾由此而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参考书,忽视对教材设计的理解
有部分青年教师虽然文化素质较好,但对教材生疏,缺少教学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对当节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依靠参考书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不看教材或教案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一些思路短路,叙述紊乱,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流畅性。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5.4《平移》一节中,有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材,更没有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只是简单地用Powerpoint展示几幅平移的图案,就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观察这些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每个图案里的图形都是一模一样的,就再也没有下文了。于是老师只能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移”。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移过程,而这样的情境引入,显然是没什么成效的,更可能造成一个错误的理解:一模一样的(全等)图案就是平移。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它是一个渗透和感染的过程。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理解课程,理解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节课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它对后续数学的学习有什么作用等等,而后才能把这节课带入课堂。而学生学到的也正是教师理解后的课程,(也许每个位教师理解后的课程与原课程并不一致的,因为教师理解课程必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个人知识、个人特长等。)
其次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用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诱导数学知识的发生,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一节课我的做法是,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画面(最好是动态的),如工厂传达带上的物体,高层建筑中的升降电梯,滑雪运动员的直线运动图,老鹰在空中平飞图,滑梯上的小女孩等。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用语言描述的情景变成了具体. 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眼、手、脑等感官的积极活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接着顺次提出问题:(1)以上的运动有什么特点?(2)这些物体在运动前后有什么变化?(3)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请举几个例子。学生自然想到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更对平移这一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平移前后图形的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二、重视对知识的讲授,忽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部分青年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或者是无意中缩短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思维过程,即让学生把重点花在背诵“标准答案”上,更有在教学中,时常简简单单地把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是简简单单通过一道例题的讲解,就开始让学生做题目,甚至是难题,变形题。
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第2课时内容——角边角定理时,只是把上一节学的边边边公理简简单单地复习了一下,就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还有别的判定方法吗?有预习的同学说:有,没预习的同学一脸茫然。于是老师说,还有别的办法,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另一种方法,角边角定理。试想,老师并没有深入地讲解,而仅仅要学生记住“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清楚公理的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公理的内在的联系、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想通过做题让学生悟出一些道理。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悟”不出,反而导致学生理解不清,记忆不牢,轻者“囫囵吞枣” 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重者一头雾水,不知老师所云,日积月累,从而对后续数学的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
其实,数学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还需要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而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规律,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后,才会通过思维加工把新学习的数学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才会灵活地运用新知识处理数学问题,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三、重视语言的生动有趣,忽视规范性、科学性、简洁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不准确、不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会造成学生思维脱离正常的轨道,更会引起认知的偏差,严重的还会带来负面的作用。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追求生动有趣,表达时或丢三落四,或随意发挥,影响学生对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的公差d时,把公差d表达成“从第二项起相邻两项的差”,那么在求公差时,就会出现把相邻两项次序颠倒的错误。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概念时如果表达成“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丢掉了“首尾顺次连结”这个本质属性,它不仅不能为学习新概念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支点,反而影响到新概念与原概念的可辩别程度,对学习新概念留下后患。其实数学语言一般都且有特定的意义和确定的内涵,比如“当且仅当”这几个字就有着极其抽象和丰富的内涵,一字之差便谬以千里,被称为语言简洁准确的光辉典范,作为数学老师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在表达时不拖泥带水,不节外生枝,不偷工减料,能用一个字的就不用两个字。尤其是讲授数学定义、概念时,应严格地按课本原文读。并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概念,定理,定义中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认真理解其语意,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读出文中包含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对身边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和表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科学性、简洁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多媒体的使用,忽视学科知识的融合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先进教学辅助工具,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可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更直观,尤其是有些软件如Flash、《几何画板》能进行动态的演示,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先天性不足,从很大程序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青年教师不分情况和效果,或是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或是盲目套用。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不过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于是,教师成了放映员,信息技术只是简单的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的道具,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更有甚者把多媒体变成一种演示工具,制作的课件仅仅只是课本搬家,没有加入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的青年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就完全忽视了板书的作用。
多媒体电脑进入课堂教学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电脑始终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与地位,一堂好课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再好,电脑始终无法“演示” 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辞,对学生鼓励的眼神;无法“演示”教师亲切的教态、热情的鼓励;更无法“演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青年教师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具备了比较高的教学素养,但是要把找些素养转化成具体的有效行为,还需要不断的磨练。青年教师要虚心地向其他教师学习,特别是优秀的教师身上先进的教学经验,要懂得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后对比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的不足,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创造性地找到适用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林卫民. “问题解决”在数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5.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340-352.
[3]张烨. 以学生为主体 激活数学“探究点”[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13.
[4]罗增儒.谨防数学解题中的逻辑错误[J].中学生数学,2006:9(上).
关键词: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职业素养
随着国家师范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因为其良好的教育背景,宽厚的专业基础,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积极开拓的精神和蓬勃的斗志,越来越受到学生和社会的欢迎。但与此同时,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错误的教学理念和做法也深深地影响了教学的实效,理论与现实的碰撞、师生间的矛盾由此而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参考书,忽视对教材设计的理解
有部分青年教师虽然文化素质较好,但对教材生疏,缺少教学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对当节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依靠参考书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不看教材或教案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一些思路短路,叙述紊乱,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流畅性。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5.4《平移》一节中,有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材,更没有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只是简单地用Powerpoint展示几幅平移的图案,就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观察这些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每个图案里的图形都是一模一样的,就再也没有下文了。于是老师只能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移”。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移过程,而这样的情境引入,显然是没什么成效的,更可能造成一个错误的理解:一模一样的(全等)图案就是平移。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它是一个渗透和感染的过程。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理解课程,理解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节课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它对后续数学的学习有什么作用等等,而后才能把这节课带入课堂。而学生学到的也正是教师理解后的课程,(也许每个位教师理解后的课程与原课程并不一致的,因为教师理解课程必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个人知识、个人特长等。)
其次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用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诱导数学知识的发生,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一节课我的做法是,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画面(最好是动态的),如工厂传达带上的物体,高层建筑中的升降电梯,滑雪运动员的直线运动图,老鹰在空中平飞图,滑梯上的小女孩等。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用语言描述的情景变成了具体. 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眼、手、脑等感官的积极活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接着顺次提出问题:(1)以上的运动有什么特点?(2)这些物体在运动前后有什么变化?(3)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请举几个例子。学生自然想到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更对平移这一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平移前后图形的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二、重视对知识的讲授,忽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部分青年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或者是无意中缩短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思维过程,即让学生把重点花在背诵“标准答案”上,更有在教学中,时常简简单单地把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是简简单单通过一道例题的讲解,就开始让学生做题目,甚至是难题,变形题。
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第2课时内容——角边角定理时,只是把上一节学的边边边公理简简单单地复习了一下,就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还有别的判定方法吗?有预习的同学说:有,没预习的同学一脸茫然。于是老师说,还有别的办法,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另一种方法,角边角定理。试想,老师并没有深入地讲解,而仅仅要学生记住“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清楚公理的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公理的内在的联系、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想通过做题让学生悟出一些道理。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悟”不出,反而导致学生理解不清,记忆不牢,轻者“囫囵吞枣” 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重者一头雾水,不知老师所云,日积月累,从而对后续数学的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
其实,数学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还需要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而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规律,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后,才会通过思维加工把新学习的数学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才会灵活地运用新知识处理数学问题,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三、重视语言的生动有趣,忽视规范性、科学性、简洁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不准确、不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会造成学生思维脱离正常的轨道,更会引起认知的偏差,严重的还会带来负面的作用。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追求生动有趣,表达时或丢三落四,或随意发挥,影响学生对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的公差d时,把公差d表达成“从第二项起相邻两项的差”,那么在求公差时,就会出现把相邻两项次序颠倒的错误。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概念时如果表达成“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丢掉了“首尾顺次连结”这个本质属性,它不仅不能为学习新概念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支点,反而影响到新概念与原概念的可辩别程度,对学习新概念留下后患。其实数学语言一般都且有特定的意义和确定的内涵,比如“当且仅当”这几个字就有着极其抽象和丰富的内涵,一字之差便谬以千里,被称为语言简洁准确的光辉典范,作为数学老师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在表达时不拖泥带水,不节外生枝,不偷工减料,能用一个字的就不用两个字。尤其是讲授数学定义、概念时,应严格地按课本原文读。并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概念,定理,定义中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认真理解其语意,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读出文中包含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对身边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和表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科学性、简洁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多媒体的使用,忽视学科知识的融合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先进教学辅助工具,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可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更直观,尤其是有些软件如Flash、《几何画板》能进行动态的演示,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先天性不足,从很大程序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青年教师不分情况和效果,或是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或是盲目套用。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不过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于是,教师成了放映员,信息技术只是简单的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的道具,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更有甚者把多媒体变成一种演示工具,制作的课件仅仅只是课本搬家,没有加入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的青年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就完全忽视了板书的作用。
多媒体电脑进入课堂教学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电脑始终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与地位,一堂好课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再好,电脑始终无法“演示” 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辞,对学生鼓励的眼神;无法“演示”教师亲切的教态、热情的鼓励;更无法“演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青年教师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具备了比较高的教学素养,但是要把找些素养转化成具体的有效行为,还需要不断的磨练。青年教师要虚心地向其他教师学习,特别是优秀的教师身上先进的教学经验,要懂得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后对比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的不足,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创造性地找到适用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林卫民. “问题解决”在数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5.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340-352.
[3]张烨. 以学生为主体 激活数学“探究点”[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13.
[4]罗增儒.谨防数学解题中的逻辑错误[J].中学生数学,2006:9(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