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考生来说,在150分的语文试题中,作文占到60分,可以说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而作文成绩的高低,和考生在作文中涉及的素材有很大的关系。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把课本素材活用到作文中,不失为高分作文的一个捷径。那么,这些素材到底要怎么准备、怎么用才恰到好处呢?
在语文复习中,考点专题、知识网络的归纳、作文素材的积累等方面成为所有考生正自觉或者不自觉在做的事情。针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备考,笔者总结了如下技巧:
技巧一:回归课本找素材
我们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你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但在考场为文时,相当一部分考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第二,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就这样被匆忙写进了作文;第三,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而素材的积累,是一个缓慢、艰辛的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解决材料缺乏、时间紧迫的矛盾呢?
技巧二:梳理素材记住主要细节
语文考试的容量很大、时间很紧,考生在考场上情绪紧张,平时积累的素材难以及时调出。考生在考场上如果想顺利调出所需要的素材的话,那么他的大脑中必须储存素材库,而素材库的形成则依赖于考前准备。素材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繁多,但考生的素材库里的素材必须简洁、清晰、有条理。我建议考生对所准备的素材进行简化和归类、整合和梳理,一般来说作文素材可大致分为理想责任类、意志品质类、道德情操类、法制纪律类、生活情感类这五大类。针对这五大素材中的典型材料,考生可在梳理素材时记住其中的主要细节、人物精神等,素材的主要细节包括人物、地点、事件、因果等,素材的字数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在60~100字左右为宜。
技巧三:抓住特色写出精彩
作文要想得高分,就要有文采,有创新。所以,考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素材的特色,写出精彩。
技巧四:巧用名人素材
积累作文素材,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这些的名人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但是,这些名人又是大多数考生都熟知的,大家都来用,不免会落入俗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考生应该巧用课本素材,扩大自己头脑中积累的名人素材的范围,用别人想不到的。以必修五第三、四单元为例,可供使用的素材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间学者”林庚,淡泊宁静的钱钟书,梁思成的民族自尊心,托马斯的生命独立意识,霍金的精神力量等。
具体说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技巧五:走出误区,素材一定要精、新、典型、准
作文素材是不是准备得越多越好呢?笔者认为,考生当下在准备作文素材时不是越多越好,素材不必很多,但一定要精、新、典型、准。所谓“精”就是素材尽量简洁,如在议论文体中的素材由于只做事实论据、特别要求简洁;“新”就是要求材料不陈旧、不是大众化的;“典型”是指不要素材不要泛泛而谈;“准”就是要使用恰当。如果有一个很好的素材可以用,但考试时紧张忘记了其中的一些要素怎么办?笔者建议考生可以用间接引用、假托引用、概况引用等方式,比如:据权威媒体报道、有专家说、哲人说、成功人士说等来使用这一素材。
示例:
1.《赤壁赋》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2.《廉颇蔺相如列传》尽管后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各种议论,但不可否认,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可用于“胆识”等话题)
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已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这故事,实在很值得一再提到的。(可用于“团结合作”、“忍让”等话题)
如此,教材才能真正成为常用常“新”的教材,作文才能成为越写越好的作文。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在语文复习中,考点专题、知识网络的归纳、作文素材的积累等方面成为所有考生正自觉或者不自觉在做的事情。针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备考,笔者总结了如下技巧:
技巧一:回归课本找素材
我们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你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但在考场为文时,相当一部分考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第二,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就这样被匆忙写进了作文;第三,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而素材的积累,是一个缓慢、艰辛的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解决材料缺乏、时间紧迫的矛盾呢?
技巧二:梳理素材记住主要细节
语文考试的容量很大、时间很紧,考生在考场上情绪紧张,平时积累的素材难以及时调出。考生在考场上如果想顺利调出所需要的素材的话,那么他的大脑中必须储存素材库,而素材库的形成则依赖于考前准备。素材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繁多,但考生的素材库里的素材必须简洁、清晰、有条理。我建议考生对所准备的素材进行简化和归类、整合和梳理,一般来说作文素材可大致分为理想责任类、意志品质类、道德情操类、法制纪律类、生活情感类这五大类。针对这五大素材中的典型材料,考生可在梳理素材时记住其中的主要细节、人物精神等,素材的主要细节包括人物、地点、事件、因果等,素材的字数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在60~100字左右为宜。
技巧三:抓住特色写出精彩
作文要想得高分,就要有文采,有创新。所以,考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素材的特色,写出精彩。
技巧四:巧用名人素材
积累作文素材,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这些的名人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但是,这些名人又是大多数考生都熟知的,大家都来用,不免会落入俗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考生应该巧用课本素材,扩大自己头脑中积累的名人素材的范围,用别人想不到的。以必修五第三、四单元为例,可供使用的素材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间学者”林庚,淡泊宁静的钱钟书,梁思成的民族自尊心,托马斯的生命独立意识,霍金的精神力量等。
具体说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技巧五:走出误区,素材一定要精、新、典型、准
作文素材是不是准备得越多越好呢?笔者认为,考生当下在准备作文素材时不是越多越好,素材不必很多,但一定要精、新、典型、准。所谓“精”就是素材尽量简洁,如在议论文体中的素材由于只做事实论据、特别要求简洁;“新”就是要求材料不陈旧、不是大众化的;“典型”是指不要素材不要泛泛而谈;“准”就是要使用恰当。如果有一个很好的素材可以用,但考试时紧张忘记了其中的一些要素怎么办?笔者建议考生可以用间接引用、假托引用、概况引用等方式,比如:据权威媒体报道、有专家说、哲人说、成功人士说等来使用这一素材。
示例:
1.《赤壁赋》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2.《廉颇蔺相如列传》尽管后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各种议论,但不可否认,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可用于“胆识”等话题)
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已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这故事,实在很值得一再提到的。(可用于“团结合作”、“忍让”等话题)
如此,教材才能真正成为常用常“新”的教材,作文才能成为越写越好的作文。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