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版TechCrunch?

来源 :创业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_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很多美国IT创业者来说,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查收邮件,而是上TechCrunch看行业新资讯。这家诞生于2005年的科技博客在2010年被美国在线收购,但江湖地位积累多年,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拥有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美国创业者评价,“能被TechCrunch报道就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原班人马相继离职的消息,也让人对这个网站的前途心存疑虑。
  10月底在北京举办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吸引了无数中国创业者的关注。而处于全球创业焦点之一的中国当然不乏TechCrunch的追随者,科技博客、科技媒体在近几年扎堆出现,线上数据库甚至融资平台也应运而生。若将其暂统称为IT创投圈网站,它们的定位都可大体归纳为“IT行业的创业与投资”。
  它们的出现毕竟是件让创业者们受益的好事,但几个问题值得思考:这些站点的信息源不免雷同,究竟是立志做中国的TechCrunch,还是TechCrunch的中文版?其中一些网站已经拥有了风险投资背景,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被当做生意来进行运作,那么它们是否会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难道只能靠线下活动、数据库与融资平台来扩展想像空间?而在接受投资之后,背后的投资方大佬是否会掌握话语权,进而弱化它们的第三方媒体身份?
  
  科技博客——活动是标配
  代表案例:36氪、动点科技、爱范儿、Tech2IPO
  这些网站多是报道IT领域早期创业公司、投资案例,以及一些行业评论以及原创访谈等。他们与Techweb为首的科技媒体的区别在于,后者强调转载,而前者可以体现出博主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此类科技博客的新闻源往往包括TechCrunch与一些外媒,若网站内容偏向于报道中国网站,自主采写的比重会更多。
  它们的另一个“标配”是线下活动,例如Tech2IPO的Startup Engine(创业引擎)、36氪的“开放日”、动点科技的“TechNode Touch(TNT)”沙龙。线上广告难挣钱,因此线下活动任务繁重,可以通过其挣赞助费,找到读者并进行沟通。
  
  数据库——自然衍生品
  代表案例:D.Tech2IPO、动点智库
  信息量的增加促使这些网站构建自己的数据库。据称,Tech2IPO数据库的母公司是一家新型股权交易所,内部数据库处于非公开状态,而他们的线上数据库D.Tech2IPO采用Wiki 的协作方式开放编辑接口,并拥有专门的项目评审团队进行筛选,但目前盈利方式并不明晰。
  
  融资平台——社区?生意?
  代表案例:Angel list、AngelCrunch、36氪私密投资人群组
  这个灵感要归功于美国的Angel list,它更像一个实名认证(需要介绍)、目的性明确的窄众社区,汇集天使投资人与创业项目,可以双向沟通并看到对方的圈子;而国内出现的AngelCrunch据说得到了李开复的投资,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商业计划书、估值模型等指导,其介绍中提到,已经建立一个项目筛选团队,包括技术专家、投资人、产品经理、运营专家,经过近三个月线下约谈筛选了超过500个项目,此外若投资人希望领投时还可以向关注者群发信息号召大家跟投。不过投资毕竟需要多次线下洽谈,能否投资成功很难监测,因此这类网站是否会收取服务费尚难以判断。
  
  App“门户”——涉及交易
  代表案例:威锋网、雷锋网、App汇
  无线互联网的兴起使每个App应用开发小组都可以拆分为一个小型创业单位,App应用数量繁多,将此类网站归纳入“IT创投圈网站”也不为过,一些科技博客也拆分了专注于无线互联网的版块作为“副牌”网站。“在苹果公布iPhone的同一天诞生”的威锋网已经拥有一定影响力,从社区讨论平台到资讯发布,再到自主研发App应用或认证开发,走向多元化发展;App汇还推出了“限时免费”,用户对一款收费感兴趣可以将其标记为“想用”,限时免费时网站会进行通知,或者通过对用户习惯的分析并推送应用。
  
  盈利不乐观,不如选择小而美
  刘二海: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
  
  国外几乎所有重要的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都有科技板块,对创业公司也时有报道。科技博客非常受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欢迎,但盈利却不是很乐观。有消息透露TechCrunch售价是3000万美元,比起众多互联网企业的并购,这并不算很大。
  未来这类企业的走向会是什么呢?它们有可能做得很大吗?下面给出了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媒体,一方面从创业媒体延展到科技媒体,另一方面是后台数据和素材,通过多种外部表现形式表现,比如会议、视频、杂志、网站、选秀、活动等。
  其二,专业的科技创业媒体。可以做得非常专业,非常有影响力,但可能不能太着急赚钱。最终,会成为一个小而美的企业,像TechCrunch一样。
  其三,做成电视媒体。《波士堂》、《谁来一起午餐》都是很好的形式。原来《赢在中国》也曾红极一时。值得借鉴的是动画“喜羊羊”,在电视上没有多少收益,通过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不同渠道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善于转换有时候非常重要。
  
  因为不够独立,所以无法犀利?
  卢刚:动点科技创始人
  
  我从2006年在英国的时候做科技博客向老外介绍中国网站,后来2007年有了中文站。当年我们那批科技博客剩下的不多,每年都有新的博客起来,今年年初TechCrunch被收购,很多人没想到博客也能做这么大,好像突然像个生意了,听说有些博客还拿了投资,我觉得对行业来说是个促进。
  我们都想做成中国的TechCrunch,但是我们不能以一个单纯的媒体来解读TechCrunch,Michael Arrington最初几年没有那么犀利,但是积累几年后就锋芒毕露;今年TechCrunch卖给了美国在线,由于是卖给媒体,所以相对容易保持第三方身份,但Michael Arrington想同时做投资,让自己指定的人才执掌博客,他的东家美国在线不同意,他甚至希望把TechCrunch从对方手里重新买回来,这一点很值得佩服。
  但是中国很难容得下Michael Arrington这样有个性的博客掌门,很多互联网大佬会不爽你,加上你又拿了些投资,谁也不知道能独立多久。包括我自己也是,曾经有一个谷歌的VP来上海,介绍我给她的朋友,说我有点像中国的“Michael Arrington without attitude”,我后来想了想,说的有点意思。国内的科技博客个人色彩的东西不够多,有变成下一个Techweb的倾向,所以我不愿意接受公司性质的投资,最好是个人名义的投资,还得加上一条,尊重我们团队的自主性。
  盈利模式也是个问题,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就是投广告先问流量,科技博客其实相对窄众,挣不到广告只能认了,我现在能想到的盈利方式只有做活动找赞助;做数据库是个自然而然的决定,最好做到维基百科那种自动更新的状态,但是不知怎么挣钱;有人做类似Angel list的模式,但是运营者一定要足够懂投资和创业,本身把这个社区做起来就很难;可能博主自己去做投资是一个办法,虽然我一家都没投,但是总有人问我最近投了哪些项目,他们觉得你离创业公司近就应该去做投资。我们既是创业者又是媒体人,总之,科技博客这件事想做好挺难的。
其他文献
电视手机将是一种全新的产品,整个电视产业将为之改变。包括新闻集团、迪士尼在内的内容创作商和好莱坞已经行动起来,他们纷纷推出了面向手机的内容服务。参加“CTIA 无线 IT
“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为EMC的Documentum和微软的Sharepoint,”龙凌云这样定位他的产品“edoc2”。  edoc2序列产品系列产品由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下简称“鸿翼”)开发, 目前其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并在北京、广州设有分公司,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已经为超过500家大中型企业客户提供了服务。  迈向云端  EMC是创始人龙凌云的对标公司,这是全球信息存储
目的:研究及观察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族及血清、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6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然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对于诊断新生儿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50例新生儿,其中重度感染患儿55例,轻度感染患儿56例,非感染新生儿39例。检测并比较三组新生儿未接受治疗前
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矩形域在边界上受纵向剪切载荷的牛曼(Newmann)问题;应用广义阶梯函数来表示载荷,然后再将其展开成傅立叶级数形式,推导出纵向剪切问题的位移计算公
汶川地震,让人们再次记起了恩格斯那段著名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沉痛的灾难再一次警示我们,人类在保
报纸
这几年风头最劲的公司当属苹果,虽然近期股价下挫不小,但还是稳坐世界第一市值宝座。这无疑要归功于iPhone的风靡。iPhone不仅是苹果在产品设计营销的登峰造极之作,也代表了苹果公司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跨域——为硬件安上“心”,不仅仅是“芯”。  从一开始,苹果就与微软不同:苹果靠操作系统建立起来的软件生态系统来卖硬件,而微软则把90%以上毛利的核心软件卖给苹果的硬件竞争对手。可以说在PC的战争中,
2013年10月17日,由创业邦组织的创新中国2013硅谷行圆满落下帷幕。创新中国带领国内数十名优秀的创业者在硅谷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与观摩,走访了Tesla、Google、LinkedIn、Twit
2004年上大一的时候,20岁的舒义学会了上网,在网上偶然认识了纽约大学毕业的华裔Ectwyn。当时Edwyn正在西部创业。在试探性地给Edwyn发了一封邮件之后,舒义收到了回音,两人随后创
2009年,小马奔腾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张新面孔。如果观众有看字幕的习惯,仅仅能从《机器侠》、《花木兰》、《无人区》等电影的出品方一栏中,找到小马奔腾的身影。就连它的创始人李明也自知,小马奔腾是一名电影市场的“后进生”,发力晚,优质资源已经被先到者抢去不少。  但是小马奔腾也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历史上没有任何时候能像现在这样,拍电影不差钱,所以,这名“后进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交出几张颇为抢眼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