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应用技能型高职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因此它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BIM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技术学科,它更能贴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来,BIM 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日益增长,在如此形势下,寻求工程管理专业特色教学发展之路成了各开办工程管理专业院校的发展所需。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工程管理专业有必要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将BIM 技术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出满足行业需要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BIM 技术;工程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结构形式的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BIM 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运行、建造施工等过程中。鉴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改革,将BIM 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自住建部2015年发文以来,各省级建设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进BIM 技术的应用。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建筑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探索将BIM 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的各教学环节,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BIM 应用型人才。
1.BIM技术的定义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高职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规模日益扩大,结构形式愈加复杂,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然而,传统建筑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均基于CAD 技术产生的二维纸介质进行信息的交流,由此带来建筑企业割裂的行业格局、甲乙双方之间的对立关系和低水平的信息管理,而简单无序的信息沟通所造成的信息流失和信息歧义,使得建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有研究表明: 建筑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与信息技术在建筑业应用的落后状况密切相关,“信息孤岛”“数字鸿沟”“信息流失”是造成建筑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高职院校由于培养年限、师资力量、教学成本的限制,只能开设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施工组织、建筑法规等一些基础性专业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以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较高专业综合素质与较强实践能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内外格局,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性管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构建基于BIM 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综合了工程类和管理类的交叉应用学科,其实践性要求较强。作为高职院校,应将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做一下创新与改进。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一学生只学习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基础课,大二学习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大三开始实习。学生真正接触专业知识的时间并不长,并且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的讲授和实训室的实践,其对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和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加之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且非常枯燥乏味,老师很难在课堂上全部传授给学生所有的内容。因此,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授课方法效果并不好,学生对于枯燥的专业知识没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不容易形成知识构架和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也很难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所以,BIM的产生给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真实案例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BIM技术能很好地导入课程教学中,通过BIM的三维设计、建模和虚拟仿真,能快速帮助学生掌握工程识图、制图、房屋建筑与施工、建筑材料应用等基础性课程。
3.1建设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建设特色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枯燥的讲授和单纯的实训室实践不能生动形象的给学生传达到记忆中去,也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往往会越学越吃力,长而久之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通过案例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更直观的给学生讲授知识点,还能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是要改进教学模式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个BIM教学团队,搭建BIM教学平台,鼓励老师到相关企事业锻炼实践,引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特色和相关项目,从而建设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相关的联合培养创新平台。第二,积极开展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对内发挥教学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实现教学示范基地利益的最大化;对外展示交流教改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模式的优化。第三,以教学示范基地为载体,吸引建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工程项目。学院设立品牌讲坛,每年都邀请相关企业单位人士给教师和学生做讲座并进行交流,从而为老师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
3.2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师BIM 技术的教学水平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调查,BIM 技术师资力量缺乏是影响高校BIM 人才培养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师资水平,一方面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关BIM 技术师资培训,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BIM 技术“扫盲”,切实提高教师的BIM 应用水平,帮助专业教师充分认识BIM 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为适应BIM 课程新体系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与BIM 相关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由BIM 软件公司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教学工作,缓解BIM 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带来的压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派遣部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掌握和应用BIM 技术的能力。
3.3建立BIM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
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响应企业与社会诉求,投资建立一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试点,选派教师和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习与实践,通过项目锻炼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最后由企业筛选人员进行人才储备培养。
4.结语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必将发生根本性变革。BIM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顺应时代的改变并将此技术应用到人才培养当中去。工程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得非常密切的学科,将BIM 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快速开发和应用,建筑业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对人才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形成相应的人才的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何铭新,李怀健主编,张斌副主编.土木工程制图 第4版,2015.
[2]张朝晖.国内外建筑业信息化现状比较分析[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
[3]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蓬勃兴起的原因探微[J].高教探索,2010(6)
[4]趙川平.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基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关键词:BIM 技术;工程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结构形式的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BIM 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运行、建造施工等过程中。鉴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改革,将BIM 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自住建部2015年发文以来,各省级建设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进BIM 技术的应用。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建筑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探索将BIM 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的各教学环节,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BIM 应用型人才。
1.BIM技术的定义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高职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规模日益扩大,结构形式愈加复杂,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然而,传统建筑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均基于CAD 技术产生的二维纸介质进行信息的交流,由此带来建筑企业割裂的行业格局、甲乙双方之间的对立关系和低水平的信息管理,而简单无序的信息沟通所造成的信息流失和信息歧义,使得建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有研究表明: 建筑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与信息技术在建筑业应用的落后状况密切相关,“信息孤岛”“数字鸿沟”“信息流失”是造成建筑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高职院校由于培养年限、师资力量、教学成本的限制,只能开设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施工组织、建筑法规等一些基础性专业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以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较高专业综合素质与较强实践能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内外格局,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性管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构建基于BIM 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综合了工程类和管理类的交叉应用学科,其实践性要求较强。作为高职院校,应将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做一下创新与改进。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一学生只学习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基础课,大二学习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大三开始实习。学生真正接触专业知识的时间并不长,并且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的讲授和实训室的实践,其对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和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加之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且非常枯燥乏味,老师很难在课堂上全部传授给学生所有的内容。因此,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授课方法效果并不好,学生对于枯燥的专业知识没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不容易形成知识构架和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也很难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所以,BIM的产生给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真实案例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BIM技术能很好地导入课程教学中,通过BIM的三维设计、建模和虚拟仿真,能快速帮助学生掌握工程识图、制图、房屋建筑与施工、建筑材料应用等基础性课程。
3.1建设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建设特色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枯燥的讲授和单纯的实训室实践不能生动形象的给学生传达到记忆中去,也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往往会越学越吃力,长而久之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通过案例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更直观的给学生讲授知识点,还能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是要改进教学模式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个BIM教学团队,搭建BIM教学平台,鼓励老师到相关企事业锻炼实践,引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特色和相关项目,从而建设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相关的联合培养创新平台。第二,积极开展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对内发挥教学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实现教学示范基地利益的最大化;对外展示交流教改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模式的优化。第三,以教学示范基地为载体,吸引建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工程项目。学院设立品牌讲坛,每年都邀请相关企业单位人士给教师和学生做讲座并进行交流,从而为老师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
3.2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师BIM 技术的教学水平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调查,BIM 技术师资力量缺乏是影响高校BIM 人才培养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师资水平,一方面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关BIM 技术师资培训,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BIM 技术“扫盲”,切实提高教师的BIM 应用水平,帮助专业教师充分认识BIM 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为适应BIM 课程新体系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与BIM 相关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由BIM 软件公司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教学工作,缓解BIM 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带来的压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派遣部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掌握和应用BIM 技术的能力。
3.3建立BIM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
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响应企业与社会诉求,投资建立一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试点,选派教师和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习与实践,通过项目锻炼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最后由企业筛选人员进行人才储备培养。
4.结语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必将发生根本性变革。BIM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顺应时代的改变并将此技术应用到人才培养当中去。工程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得非常密切的学科,将BIM 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快速开发和应用,建筑业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对人才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形成相应的人才的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何铭新,李怀健主编,张斌副主编.土木工程制图 第4版,2015.
[2]张朝晖.国内外建筑业信息化现状比较分析[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
[3]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蓬勃兴起的原因探微[J].高教探索,2010(6)
[4]趙川平.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基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