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术后巨大腹膜后血肿成功救治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ao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36岁,因“发作性心悸1年”于2010年6月25日入我院。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反复牙龈出血病史。查体:体重71kg,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血常规、生化及凝血指标正常,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B型)。给予阿司匹林100mg,

其他文献
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我国近年来植入永久起搏器(PMs)、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数量逐年增加,随访任务日益繁重。目前患者定期到医院随访的模式已不能满足随访要求。远程监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监测随访系统,因其多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推出许多新的临床研究结果,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为脑卒中和栓塞,血栓预防一直是房颤相关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栓形成风险评分CHADS2或CHA2DS2-VASc指导下的抗凝治疗甚至成为房颤的首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尤其是维生素K阻滞剂,取得了很好的抗凝效果。
患者女,46岁,因“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反复晕厥”入院。于2008年11月27日,植入MarquisDR7274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除颤导线使用6944。术中测试参数(分析仪2290):RWaveAmplitude10.5mV,程控仪2090:RWaveAmplitude6.0mV,参数理想。术后程控方案(表1)。
“早期复极”这个名词最早是由Grant等“01951年提出,用于描述过早复极引起的sT段变化和相关T波改变,并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现象。
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失同步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效果已得到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尤其是DCM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患者CRT疗效已得到一致公认,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大会于2012年3月17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2名编委出席了本次会议。首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蔡丽枫副社长宣读了“中华医学会关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组成的批复”、“《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组成名单”以及“《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三届表彰编辑委员名单”,并向第四届编委会顾问、总编辑、副总编辑颁发
患者女.51岁.因“反复胸闷气促2个月,加重1d”收住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9年。心电图:窦性心律,V4~V6导联T波倒置,QRS时限110ms。超声心动图: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0cm,左心房内径4.11c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2。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多,心影偏大。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GRT)是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中的重要进展.一系列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RT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症状,减少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1-3].但是,CRT与窒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机制仍未明确.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VF),常叶致心脏性猝死(SCD)。SCD是最常见的心脏性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2.5万人发生SCD,大部分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80%是冠心病,约80%由VT或VF引起,但约4%的VT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正常人群PVC检出率约为50%,而临床检测出PVC的人群中约有40%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