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论者:生命的意义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我17岁,买了梦想中的车子。那是一辆1966年的福特“野马”型汽车,有着蓝色车身、白色聚乙烯车顶、四背单人坐椅,以及有力的八汽缸引擎,可以让车飙到225千米/小时。不过,就像其他睾固酮过剩的年轻人一样,在接下来的15年里,我逐一用坏并几乎更换了这辆车的每个部分,到1986年我将它卖掉时,差不多已经没有半个原来的零件了。尽管如此,我还是用它换得了不少钱,因为这辆1966年的“野马”已成了收藏家的经典。即使它实际组件都不是原来的,但它之所以为“野马”的本质,在于该车款的完整形式。我这辆“野马”的本质,也就是它的灵魂,并不仅是各个零件的总和,而是某种特定方法组合成的信息模式。
  同样的比喻可套用到人与灵魂上。现在,构成我的脑与身体的原子和分子,并不是1954年9月8日我出生时的那些,但我仍然是薛莫,依旧是我的DNA与神经记忆所记载的信息总和。即使原子与分子持续进出我的脑与身体,但我的朋友与家人并不会时时改变对待我的方式,因为在他们看来,我的根本形式并没有改变,我的灵魂便是信息的构成形式。
  二元论者认为,身体与灵魂是个别的实体。而且即使肉体不在,灵魂仍将继续存在。一元论者则认为,身体与灵魂是同一回事,而当身体死亡,也就是DNA以及储存个人信息的神经元消解之时,即意味着灵魂的结束。除非科技更加发展,让我们可以不再仰赖以碳为基础的蛋白质,而使用更耐久的媒介来保存我们的形式(有人认为硅基是一种可能),否则当我们死亡,我们的信息模式也就随之死亡。
  一元论难以被广泛接受的主要障碍是因为它违反直觉。在引人入胜的《笛卡儿的婴儿》一书中,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布伦认为我们是天生的二元论者。儿童与成人都说“我的身体”,仿佛“我的”与“身体”指的不是同一件事。布伦描述了许多实验,其一是幼儿听了一个老鼠被短吻鳄吃掉的故事之后,同意这只老鼠的身体已经死了,因为它不用去浴室洗澡、听不见、看不见,脑子也不再工作;同时他们仍坚持这只老鼠还是会肚子饿、会害怕短吻鳄,也会想回家。布伦解释说,以此为基础,后来便发展为常见于较大儿童与成年人的来世轮回观点。当儿童学到思考与脑有关时,并不会解读为脑是精神生活的源头,也不会因此变成唯物论者。相反他们会狭义地解释“思考”,而断定脑是认知的“义肢”,用来帮助灵魂增强运算能力。
  二元论符合直觉的原因,在于脑并不会感知其本身的存在,所以将精神活动归功于另一个独立来源。于是,对超自然事物(鬼、天使、外星人)的幻觉被认为是实体,“灵魂出窍”或濒死体验被解释为外在事件。而我们的记忆、人格与“自我”等信息组成模式,则被认为是灵魂。
  科学的一元论与宗教的二元论是否冲突?是的。要不就是灵魂可超越死亡,要不就是没这回事,没有科学证据支持有这回事。一元论是否铲除了生命的意义?我不认为。如果眼前就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么每段时光、每份关系与每个人都变得十分重要;而如果没有明天,重要性则又更高。由于没有神的设计与宇宙蓝图,地球便是我们唯一所知的家,我们反而承担了看护地球上生命的职责。明白我们共同存在于极短的时间与极片段的空间,会让我们在流转的宇宙舞台上,将人道与谦逊提升至更高水平。
其他文献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曾绨存2005年10月28日拍下了一张火星尘暴的照片。哈勃的天文学家为拍到了火星上的区域性尘暴而兴奋不已,这片尘暴已经在火星上成长和发展了几个星期之久。  这片尘暴几乎位于哈勃照片中这颗行星的中部,对角线长约1500千米,大约是得克萨斯、俄克拉何马和新墨西哥三个州的总合,业余天文学家甚至使用中等大小的望远镜就能够看见这场尘暴。这张照片中最小的可分辨结构相当于一座大城市
期刊
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核事故之一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事件已经永远痛苦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5年后的1991年11月,《消息报》’头条的标题——“外星人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干什么?”——更是发人深省。文章描述了1991年10月11日夜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惊险一幕。  当日19时46分,为了消除润滑系统出现的一个裂缝隐患,第四反应堆停机。高压开关被推到“关”
期刊
追忆——“阿波罗”计划徽章1—17 晓  东
期刊
苍茫天地间有一个时间停止的去处,生命在这里仍然循着数百年前的慢节奏演进着。这是一片脆弱的土地,看似完美,实则正在精疲力竭地抵御着文明的严酷摧残。这个去处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  正是这片土地,成了科学家的梦想之地。年轻有为的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53年涉足此地,为在这里发现了地球上首次出现的生物而激动万分。达尔文是乘“贝格尔”号穿行南美洲之后来到这里的,并对这片纯自然的岛屿进行了研究
期刊
在距今大约2亿年前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叫做菊石的动物。这是一类什么样子的生物呢?好吧,现在就让我带你到中生代的海洋里去看看。  鱼龙在海水中自由穿梭,凶猛的海洋长口鳄追赶着逃窜的鱼群,蛇颈龙则在近海海域寻找着食物——它们是当时海洋的统治阶级,因为它们有着庞大的身躯、锋利的牙齿以及巨大的力量。然而从数量上看,它们并不是当时海洋的优势类群,菊石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它们广泛分布在200米以内的浅海海域,能
期刊
在2300年前,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有名诗篇《问》中就曾经提出过“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的深邃设问。意思是说,字宙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它又是从哪里得以产生?对于宇宙这样一个如此规模的巨大工程,到底是谁最先来建造它的呢?从那时以来,人们就始终没有间断地上下求索,以探究宇宙的本源,试图尽量准确地回答“宇宙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世界性难题。  迄今为止,回答这一难题的答案成百上千,
期刊
尼尔·阿姆斯特朗足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作为一名航天员,他参与过两次太空飞行任务。第一次是乘坐“双子座8”号,第二次飞行是乘坐“阿波罗11”号,1969年随“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曾经做过工程师、飞行员和大学教授。    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活成长经历是什么?    尼尔·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在俄亥俄州出生,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小的时候,历经多次搬迁。在他13岁时,一家
期刊
恐龙灭绝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计有小行星或陨星撞击说、气候变迁说、板块漂移说、地磁变化说、酸雨说、物种斗争说、食物中毒说、造山运动说、火山爆发说、大气成分变化说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很新奇的说法如传染病说、宇宙射线说、超新星爆炸说、太阳系震动说等。现在科学界广为认同的说法为行星或陨星撞击说,这方面也有比较多的资料,其他几种假说都处于理论阶段,在科学界也有各自的支持者,但大部分都面临着证据匮乏等不完善的地
期刊
C档案编号:No.42  目击时间:2008年6月5日19:00~19:20  目击地点:内蒙古,乌海,青山公园  目击人数:1人
期刊
围绕太阳以外其他恒星的70余颗行星现在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公众和媒体的极大兴趣。在我看来,这种关注更多是因对外星智能生命的预期而促动的,而非发现太阳系之外行星本身。  人们实际上是关心我们人类在宇宙中是否是孤独的。在乘坐飞机时,当旁边的旅客知道我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时,十有八九他们会睁大眼睛询问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只是到后面他们才会问起关于大碰撞和黑洞的问题。我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学科能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