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课件集音乐、语言、影像、字幕于一体的特性,无疑会给语文阅读教学增加质感和灵性。那么,多媒体课件如何有效地运用于阅读教学呢?
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与课文的不同文体有效结合
阅读教学的文体一般有叙事性文章、诗歌、说明性文章三种。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课件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彰显语文的人文魅力。
1.艺术性是诗歌教学课件的灵魂
诗歌中的意境是需要我们想象的,诗歌的意蕴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的,诗歌中的情感也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真切体会。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当如泣如诉的音乐慢慢响起,大屏幕上茫茫的海面只有一叶孤舟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的尽头……低回舒缓的音乐伴随着那氤氲空濛的画面,离愁别绪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此刻学生体会着作者的心情,在吟诵回味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2.真实性是说明性文体教学课件之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千里之外的实物再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距离,让学生领略其真实的容颜,给他们以直观的感受。如教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与视频,展现出隋代建筑赵州桥的雄伟、壮观、坚固的特点,学生的头脑中马上就会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形象:拱形的桥,一个大桥洞和4个小桥洞……这远比教师空对空的讲解,更便于学生理解。
3.韵律美是叙事性文章教学课件之神韵
课件应是有韵律的,这种韵律体现在它与文章结构相辅相成的起承转合、疏密得当,以及对教材的展示,对重点的阐释和难点的突破,或浓墨重彩,或独辟蹊径,一如音乐的韵律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牵引着学生峰回路转,风光无限,一路领略文本中故事情节的曲曲折折,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情感经历的跌跌宕宕。如教学五年级课文《难忘的一课》时,当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堪回首的岁月通过大屏幕回放时,孩子们无不屏息观看;当《我的中国心》唱响的时候,当深情的配乐诗朗诵《七子之歌·台湾》萦绕在学生们耳际时,当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这些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跃然眼前时,学生深受感染。多媒体课件以它超文本的大信息量,以它视、听多功能的感官刺激,让久远的历史如在眼前,让那似乎陌生的情感真切地回荡。可见,多媒体课件对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对文本的诠释,对情感的渲染和升华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注意与课堂环节巧妙融合
课题,既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的思想所在。在课题的开头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会带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让课题的呈现更加精彩。小学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在进行课题导入时,多媒体课件上出现雨点飞洒的画面,淅淅沥沥的雨声敲击着学生的心扉,此时大屏幕跃然出现一首小诗:“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节课上,师生一起分享秋日、秋雨、秋情,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氛围,自然引出课题《秋天的雨》。
识字环节在阅读教学中通常并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如果能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枯燥的识字变得别有一番趣味。比如在讲“删”这个字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回溯一下历史:古时候没有发明纸之前,人们把竹子剖成细长条,用结实的绳子一片一片地穿起来,再演变到现在我们写的“册”字。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削去重写,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就成了“删”。从画面到解说,历史跨越时空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样学习学生的记忆能不深刻吗?
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能使之入木三分,精彩纷呈。在文本理解的重点环节,多媒体课件要紧紧围绕主题,以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段,将精彩的场面、动人的事件、疑难的句式、重点的段落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的世界,披文得意,缘意学文。如五年级《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多媒体的超链接手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可以说,正是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运用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纲举目张的效果,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学习拓展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交互使用,把学生的课堂作品展示出来,利用计算机给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激发学生表达、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深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扩展知识面。如此,整个过程就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进一步激发起其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实践表明,多媒体的介入会使文本的内容以更加多姿多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孩子内心的影响与触动更加深刻而多元,其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也更加强烈,语文的人文魅力彰显得淋漓尽致。可以肯定,这种独特的心灵感受如暖暖的冬阳、丝丝的春雨,沁人心脾,永远留在学生生命的记忆里。
(责 编 木 子)
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与课文的不同文体有效结合
阅读教学的文体一般有叙事性文章、诗歌、说明性文章三种。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课件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彰显语文的人文魅力。
1.艺术性是诗歌教学课件的灵魂
诗歌中的意境是需要我们想象的,诗歌的意蕴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的,诗歌中的情感也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真切体会。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当如泣如诉的音乐慢慢响起,大屏幕上茫茫的海面只有一叶孤舟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的尽头……低回舒缓的音乐伴随着那氤氲空濛的画面,离愁别绪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此刻学生体会着作者的心情,在吟诵回味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2.真实性是说明性文体教学课件之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千里之外的实物再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距离,让学生领略其真实的容颜,给他们以直观的感受。如教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与视频,展现出隋代建筑赵州桥的雄伟、壮观、坚固的特点,学生的头脑中马上就会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形象:拱形的桥,一个大桥洞和4个小桥洞……这远比教师空对空的讲解,更便于学生理解。
3.韵律美是叙事性文章教学课件之神韵
课件应是有韵律的,这种韵律体现在它与文章结构相辅相成的起承转合、疏密得当,以及对教材的展示,对重点的阐释和难点的突破,或浓墨重彩,或独辟蹊径,一如音乐的韵律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牵引着学生峰回路转,风光无限,一路领略文本中故事情节的曲曲折折,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情感经历的跌跌宕宕。如教学五年级课文《难忘的一课》时,当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堪回首的岁月通过大屏幕回放时,孩子们无不屏息观看;当《我的中国心》唱响的时候,当深情的配乐诗朗诵《七子之歌·台湾》萦绕在学生们耳际时,当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这些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跃然眼前时,学生深受感染。多媒体课件以它超文本的大信息量,以它视、听多功能的感官刺激,让久远的历史如在眼前,让那似乎陌生的情感真切地回荡。可见,多媒体课件对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对文本的诠释,对情感的渲染和升华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注意与课堂环节巧妙融合
课题,既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的思想所在。在课题的开头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会带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让课题的呈现更加精彩。小学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在进行课题导入时,多媒体课件上出现雨点飞洒的画面,淅淅沥沥的雨声敲击着学生的心扉,此时大屏幕跃然出现一首小诗:“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节课上,师生一起分享秋日、秋雨、秋情,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氛围,自然引出课题《秋天的雨》。
识字环节在阅读教学中通常并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如果能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枯燥的识字变得别有一番趣味。比如在讲“删”这个字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回溯一下历史:古时候没有发明纸之前,人们把竹子剖成细长条,用结实的绳子一片一片地穿起来,再演变到现在我们写的“册”字。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削去重写,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就成了“删”。从画面到解说,历史跨越时空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样学习学生的记忆能不深刻吗?
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能使之入木三分,精彩纷呈。在文本理解的重点环节,多媒体课件要紧紧围绕主题,以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段,将精彩的场面、动人的事件、疑难的句式、重点的段落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的世界,披文得意,缘意学文。如五年级《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多媒体的超链接手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可以说,正是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运用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纲举目张的效果,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学习拓展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交互使用,把学生的课堂作品展示出来,利用计算机给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激发学生表达、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深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扩展知识面。如此,整个过程就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进一步激发起其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实践表明,多媒体的介入会使文本的内容以更加多姿多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孩子内心的影响与触动更加深刻而多元,其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也更加强烈,语文的人文魅力彰显得淋漓尽致。可以肯定,这种独特的心灵感受如暖暖的冬阳、丝丝的春雨,沁人心脾,永远留在学生生命的记忆里。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