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首:十二形歌诀
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拳,是在形意五行拳的基础上,在技击攻防方面模仿自然界中的十二种动物(龙、虎、猴、马、鼍、鸡、燕、鹞、蛇、鸟台、鹰、熊)之争斗,躲闪、搏击的形态、特点运用于拳式之中而创出此拳。拳式并非完全仿其形,而是取其形之意为身之形,拳法为意之用。刘殿琛云:“天生动物,各异其能。长于此者短于彼,未有能兼全者。惟人为万物之灵,故能采诸物之长,以为己用。形意武术所以有十二形之别者,即此故也。”所以,在练习十二形拳时,不可片面地追求动作的象形逼真,舍去形意拳的根本宗旨,使得本末倒置流于偏俗的象形拳而与形意拳道相悖。
形意十二形拳最早的单式演练,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充实、丰富而产生出每一形有一个套路的复式演练运动。但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形意拳的学习不在拳套多,而在于明理,凡是内家拳系都有这种要求,在意而不在形,由理明意,由意导形,深深体悟其内涵,才算真正能掌握形意拳之真谛。鉴于此,遂将十二形的特点分别概述于下。
一、龙形
歌诀曰:龙游水中如同鲸,翻江倒海破浪行,
冲突翻浪身腾起,搜骨之法最为精。
又曰: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龙水面行,
忽而冲空高处跃,声光闪电令人警。
再曰:搜骨伸缩是其能,升降之形性属阴。
拳顺能使心火降,肾水上升劲自衡。
(领会)
龙形被列为形意拳十二形拳之首,是有它一定的内涵和意义的。龙是古代传说中擅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其实形意拳所取龙为拳形之义全在其灵活的变化,因龙有抖擞之威,搜骨之法,游空探爪缩骨之精,隐现莫测,见首不见尾,探扑、游泳,无正形,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首尾皆应;前后相顾,取之于拳为无形,精义之处以练神为主。
龙形动作,主要锻炼身法的起落,手法的屈伸,步法的跳跃转换,要求起如伏龙升天,落如蛰龙翻浪,身法变化体现龙有搜骨之法的妙用。龙形练习时,一起一落直线伸缩往来,跃起时要求两脚高腾,落下后要求下肢盘坐稳健,拧腰折身,身体贴近地面。身法要矫健灵活,纵落、吞吐、起伏皆要轻灵不滞,手法起钻落翻,都要拧裹不懈。龙形练习,运动量很大,身伏的力多在腿,而两膝最为着力;起时则多在腰之竖力,不能致其伸缩变化,而又须用全身之力也。
就目前的通行练法均以左右起落为式,起时以三体桩开势,接着右起右落,再左起左落,具体操作方法是:由三体式的右小臂外旋使掌心向上,从胸前在左臂之上向前穿出,高与眉齐;左掌随之收回腹前,掌心向下。同时右腿提膝,右脚外横,向前上方蹬出,随之向前横脚落地。两腿交叉屈膝下蹲,左脚跟离地,左膝抵在右膝后,左小腿与地面平行成歇步。同时左掌在右掌之上向前下方撩出,置于右脚前方,掌心向前;右掌随之向身体后右撩出,置于右胯后方,掌心斜向下。右掌位置要高于左掌,身体略向前倾,重心偏于右腿。
随后成右起式接右落式;两掌变拳,小臂拧裹外旋,齐收回腹前。然后左拳在前,右拳在左肘后,沿胸前一齐向上钻出。同时转腰拧胯,两脚极力蹬地,使身体向上跃起,两腿在空中换腿交叉,右脚前,左脚后。两手动作要和身体上纵协调一致。两腿在空中转换交叉要干净利落,身体腾空时要中正,头要向上昂,目向上视,整个姿势有轻灵之感。当左拳上钻至与顶平时,右拳从左小臂内侧迅速向上钻出,两拳相遇同时变掌,右掌向体前探出按下,左掌收回置于左胯旁,臂成弧形;两掌掌心均向下。两脚落地同时身体左转下蹲,左脚横置,右脚掌着地,右小腿与地面平行,身体略向前倾,重心偏于右腿,目视右掌成右落式。两掌落下要与两脚落地成低坐盘步同时到位。右掌前按,左掌后撑,整齐一致,两掌成龙形掌,力达手指,五指分开,掌心回缩,沉肩垂肘屈臂挺腕。
接着做左起式与右落式;两掌变拳收回腹前,右拳在前,左拳在右肘后,由胸前一齐向上钻出,同时两脚极力蹬地,使身体向上跃起。两拳回收时小臂要拧裹,同时转腰拧胯,利用两拳上钻之势将整个身体带起腾空,空中换腿要迅速。在右拳上钻至与顶平时,左拳从右小臂内侧迅速向上钻出,两拳相遇同时变掌,左掌向体前探出按下,右掌置于右侧腰胯旁,臂成弧形,两掌掌心均向下。同时两脚落地,身体右转下蹲,右脚横置体前,左脚掌着地,左小腿与地面平行,身体略向前倾,目视左掌。然后起身左转体成三体式,操练回身龙形。练习龙形要体会长身而起,束身而落的动作特点。要具有起如蛰龙升天,落似霹雳击地的气势。空中换势快而不乱,落地稳健整而不僵。龙形的起落可根据体力反复练习,不拘次数。
龙形练习不仅在于外,亦在于内,练时周身用力,即整体劲。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身如游龙之行空,所谓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是也。久练龙形,效其形而制胜,可达身法柔和,周身筋骨利便。形势顺,则运转自如,心内虚空,心火下降,心窍开而智慧生。形势逆,其拳谬则筋络难舒,绝无活泼之态,阴火烧身,切不可忽视。以《周易》学说分析,龙形练法,“云从龙”,蛰龙升天,云中九现,神龙变化,夭矫转空,能高低,善收放,正是歌诀所言之态。在卦时则属震,为木。形本属阳,乃真阳物也。取诸于身而为离,属心,心属火,为意,为神也。此即从拳至丹道,有歌诀云:“搜骨伸缩是其能,升降之形性属阴。拳顺能使心火降,肾水上升劲自衡”。故要练习者之清心,心火下降身体灵活,缩转运用而自如,拳谬则绝无活泼之态,切不可忽视。
二、虎形
诀曰:两目炯炯如电光,虎啸撼山威难防;
伏身离穴强扑食,虎抱头颅震八方。
又曰:猛虎伏穴双抱头,长啸一声令胆惊;
翻掀尾前随风起,跳涧抖擞施威风。
再曰:猛虎扑食势雄勇,性属阳刚坐窝能,
拳顺清气能上升,力达两掌显威风。
(领会)
虎形乃取虎的威严姿态和它纵山跳涧,勇猛扑食的特点;虎之天性有伏身离穴之势,抖毛之威,扑食之勇,物之猛而威者,莫若虎也。故虎形抒写耀武扬威之气概。在动作中要求两腿左右轮换向后蹬劲,纵步要快,要远,抬足不可过高,落步要稳健,沿折线前进,身体要始终保持平稳;两手要起钻落翻明显。向前、向下扑、按要起弧线,两掌同时向前、向下,与身体的发劲结合一致;肘部和肋部相互摩擦靠紧;两拳先贴近胸部向上钻,再猛烈向外转劈按,动作近似劈拳,但不尽一致,以翻掌的下扑按为主,显现出老虎扑食之猛,故拳术中的虎形被专门称为“虎扑”。
虎扑练习之法以左扑右扑及回身再扑的连环反复,虎扑出势有虎抱头式,虎洗脸式等,有从下向上斜面扑击,有从上向前扑击之法,而其力均发于臀尾,将臀尾之力向上一提,使全身之劲力由脊背上达手掌,上顶下提,前撑后坐,致于一扑。
演练时以三体式开始,左脚向前进半步,左掌随之略向前引伸,掌心翻转向右,指尖向前;同时右掌由体前直向前伸,掌心向左,指尖向前,两掌掌心斜相对;眼看前掌。右脚继续向前进一大步,左腿随之跟在右腿内侧,左脚离地靠在右踝关节处,脚尖翘起,两腿屈膝半蹲成右独立步;同时两掌变拳由体前撤至腰部两侧,两拳拳心均向上;随之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也随之跟进半步,两脚跟前后相对,距离约20至40厘米,重心偏于右腿成左虚步,同时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拳心向里,伸到口前猛然向里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而成左虎扑式。
此式在左脚进步须与右掌前伸一致;左脚落地不停,即刻用力蹬地进右步,速度要快,中间不停,身体保持平稳。右脚向前进步要与两掌撤回的动作同时,不可有先后;撤回后两前臂要靠紧两肋,不可向外张,左脚要贴住右踝关节,脚掌不可触及地面,身体要稳定,腰要塌,头要顶。左脚前进要和两掌翻转前按动作整齐一致;两掌在前按之前,要向上钻,贴近胸部到口前,两掌再速向前按出,要走一弧线,不可直向外推;按出后要沉肩,坠肘,塌腰,竖项,两膝微向里扣,手要向前撑按,脊背要往后坐,使臀尾之力上达于手掌。
在上式的基础上,可接做右式虎扑。左脚向前进步,右脚随之跟到左踝关节处,两腿靠,右脚离地,脚尖上翘,两腿屈膝半蹲成左独立步;同时两掌变拳撤至腰部两侧,拳心向上,两前臂与腰部靠紧,眼看右前方。随之右脚向右前方斜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两脚跟前后相对,距离约20至40厘米,重心偏于左腿成右虚步;同时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拳心向里,伸到口前猛然向里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虎口相对,眼看左手食指尖。
要领与左虎扑相同,练到此处,可按前述之法继做左虎扑、右虎扑的重复性练习,也可做回身继左、右虎扑。回身之法是在打出右式虎扑之后,以左脚脚掌为轴,身体向左后转约180度,两掌随转身变拳收回腰部两侧,拳心向上,同时右脚提起在左脚旁扣步落地,随之左脚提起停在右踝关节处,两腿紧靠,脚尖上翘,眼看左前方。此时即可按前述的左虎扑方法做前进步练习,动作方法要领均相同。如果要收式时,左虎扑打出之后,然后两掌落下收回腹前变拳,右脚同时跟进与左脚并拢,继放下双手即可。
练虎形以练骨为主,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臂坚腰实,腋力充沛,一气整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张目竖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排山之势。练虎形所以能前扑有力者,其要点皆在臀部,尾闾当督脉之下部。惟臀部将下之力向上一提,两足有力,发动足心肾经涌泉之穴,将后之力向前一送,方能将周身之力自背而达于脑,由脑而下注于一扑,非领会臀力不得练此法也。
虎形练法与龙形之势,轮回相属,能通任开督,成一周天。在祖国医学和道家丹经之中,谓之水火相交,而金木交并,四象和合,格龙、虎二形之理,得之于身心,即道家之性命双修。虎形势顺,则虎伏而丹田气足,清气上升,能起真精补还于脑,形势逆则浊气下降,诸脉不通,灵气不能灌溉三田,反为阴邪所侵,而身重浊不灵空矣。
按《周易》学说对此形的分析为,在卦属兑,为金,取之于身而为坎,属水属肾。坎生风,风从虎,故丹经言“虎向水中生”。如与龙形相合,则成“龙虎交媾 ”,“水火既济”,因“龙从火里出”而谓也。以祖国医学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水火既济”,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于上而属阳,主火,其性主动。肾位居于下而属阴,主水,其性主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 ,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种水火既济的关系,是以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为其主要条体。水火宜平而不宜偏,水火既济而心肾相交。
(责编:高生)
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拳,是在形意五行拳的基础上,在技击攻防方面模仿自然界中的十二种动物(龙、虎、猴、马、鼍、鸡、燕、鹞、蛇、鸟台、鹰、熊)之争斗,躲闪、搏击的形态、特点运用于拳式之中而创出此拳。拳式并非完全仿其形,而是取其形之意为身之形,拳法为意之用。刘殿琛云:“天生动物,各异其能。长于此者短于彼,未有能兼全者。惟人为万物之灵,故能采诸物之长,以为己用。形意武术所以有十二形之别者,即此故也。”所以,在练习十二形拳时,不可片面地追求动作的象形逼真,舍去形意拳的根本宗旨,使得本末倒置流于偏俗的象形拳而与形意拳道相悖。
形意十二形拳最早的单式演练,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充实、丰富而产生出每一形有一个套路的复式演练运动。但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形意拳的学习不在拳套多,而在于明理,凡是内家拳系都有这种要求,在意而不在形,由理明意,由意导形,深深体悟其内涵,才算真正能掌握形意拳之真谛。鉴于此,遂将十二形的特点分别概述于下。
一、龙形
歌诀曰:龙游水中如同鲸,翻江倒海破浪行,
冲突翻浪身腾起,搜骨之法最为精。
又曰: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龙水面行,
忽而冲空高处跃,声光闪电令人警。
再曰:搜骨伸缩是其能,升降之形性属阴。
拳顺能使心火降,肾水上升劲自衡。
(领会)
龙形被列为形意拳十二形拳之首,是有它一定的内涵和意义的。龙是古代传说中擅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其实形意拳所取龙为拳形之义全在其灵活的变化,因龙有抖擞之威,搜骨之法,游空探爪缩骨之精,隐现莫测,见首不见尾,探扑、游泳,无正形,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首尾皆应;前后相顾,取之于拳为无形,精义之处以练神为主。
龙形动作,主要锻炼身法的起落,手法的屈伸,步法的跳跃转换,要求起如伏龙升天,落如蛰龙翻浪,身法变化体现龙有搜骨之法的妙用。龙形练习时,一起一落直线伸缩往来,跃起时要求两脚高腾,落下后要求下肢盘坐稳健,拧腰折身,身体贴近地面。身法要矫健灵活,纵落、吞吐、起伏皆要轻灵不滞,手法起钻落翻,都要拧裹不懈。龙形练习,运动量很大,身伏的力多在腿,而两膝最为着力;起时则多在腰之竖力,不能致其伸缩变化,而又须用全身之力也。
就目前的通行练法均以左右起落为式,起时以三体桩开势,接着右起右落,再左起左落,具体操作方法是:由三体式的右小臂外旋使掌心向上,从胸前在左臂之上向前穿出,高与眉齐;左掌随之收回腹前,掌心向下。同时右腿提膝,右脚外横,向前上方蹬出,随之向前横脚落地。两腿交叉屈膝下蹲,左脚跟离地,左膝抵在右膝后,左小腿与地面平行成歇步。同时左掌在右掌之上向前下方撩出,置于右脚前方,掌心向前;右掌随之向身体后右撩出,置于右胯后方,掌心斜向下。右掌位置要高于左掌,身体略向前倾,重心偏于右腿。
随后成右起式接右落式;两掌变拳,小臂拧裹外旋,齐收回腹前。然后左拳在前,右拳在左肘后,沿胸前一齐向上钻出。同时转腰拧胯,两脚极力蹬地,使身体向上跃起,两腿在空中换腿交叉,右脚前,左脚后。两手动作要和身体上纵协调一致。两腿在空中转换交叉要干净利落,身体腾空时要中正,头要向上昂,目向上视,整个姿势有轻灵之感。当左拳上钻至与顶平时,右拳从左小臂内侧迅速向上钻出,两拳相遇同时变掌,右掌向体前探出按下,左掌收回置于左胯旁,臂成弧形;两掌掌心均向下。两脚落地同时身体左转下蹲,左脚横置,右脚掌着地,右小腿与地面平行,身体略向前倾,重心偏于右腿,目视右掌成右落式。两掌落下要与两脚落地成低坐盘步同时到位。右掌前按,左掌后撑,整齐一致,两掌成龙形掌,力达手指,五指分开,掌心回缩,沉肩垂肘屈臂挺腕。
接着做左起式与右落式;两掌变拳收回腹前,右拳在前,左拳在右肘后,由胸前一齐向上钻出,同时两脚极力蹬地,使身体向上跃起。两拳回收时小臂要拧裹,同时转腰拧胯,利用两拳上钻之势将整个身体带起腾空,空中换腿要迅速。在右拳上钻至与顶平时,左拳从右小臂内侧迅速向上钻出,两拳相遇同时变掌,左掌向体前探出按下,右掌置于右侧腰胯旁,臂成弧形,两掌掌心均向下。同时两脚落地,身体右转下蹲,右脚横置体前,左脚掌着地,左小腿与地面平行,身体略向前倾,目视左掌。然后起身左转体成三体式,操练回身龙形。练习龙形要体会长身而起,束身而落的动作特点。要具有起如蛰龙升天,落似霹雳击地的气势。空中换势快而不乱,落地稳健整而不僵。龙形的起落可根据体力反复练习,不拘次数。
龙形练习不仅在于外,亦在于内,练时周身用力,即整体劲。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身如游龙之行空,所谓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是也。久练龙形,效其形而制胜,可达身法柔和,周身筋骨利便。形势顺,则运转自如,心内虚空,心火下降,心窍开而智慧生。形势逆,其拳谬则筋络难舒,绝无活泼之态,阴火烧身,切不可忽视。以《周易》学说分析,龙形练法,“云从龙”,蛰龙升天,云中九现,神龙变化,夭矫转空,能高低,善收放,正是歌诀所言之态。在卦时则属震,为木。形本属阳,乃真阳物也。取诸于身而为离,属心,心属火,为意,为神也。此即从拳至丹道,有歌诀云:“搜骨伸缩是其能,升降之形性属阴。拳顺能使心火降,肾水上升劲自衡”。故要练习者之清心,心火下降身体灵活,缩转运用而自如,拳谬则绝无活泼之态,切不可忽视。
二、虎形
诀曰:两目炯炯如电光,虎啸撼山威难防;
伏身离穴强扑食,虎抱头颅震八方。
又曰:猛虎伏穴双抱头,长啸一声令胆惊;
翻掀尾前随风起,跳涧抖擞施威风。
再曰:猛虎扑食势雄勇,性属阳刚坐窝能,
拳顺清气能上升,力达两掌显威风。
(领会)
虎形乃取虎的威严姿态和它纵山跳涧,勇猛扑食的特点;虎之天性有伏身离穴之势,抖毛之威,扑食之勇,物之猛而威者,莫若虎也。故虎形抒写耀武扬威之气概。在动作中要求两腿左右轮换向后蹬劲,纵步要快,要远,抬足不可过高,落步要稳健,沿折线前进,身体要始终保持平稳;两手要起钻落翻明显。向前、向下扑、按要起弧线,两掌同时向前、向下,与身体的发劲结合一致;肘部和肋部相互摩擦靠紧;两拳先贴近胸部向上钻,再猛烈向外转劈按,动作近似劈拳,但不尽一致,以翻掌的下扑按为主,显现出老虎扑食之猛,故拳术中的虎形被专门称为“虎扑”。
虎扑练习之法以左扑右扑及回身再扑的连环反复,虎扑出势有虎抱头式,虎洗脸式等,有从下向上斜面扑击,有从上向前扑击之法,而其力均发于臀尾,将臀尾之力向上一提,使全身之劲力由脊背上达手掌,上顶下提,前撑后坐,致于一扑。
演练时以三体式开始,左脚向前进半步,左掌随之略向前引伸,掌心翻转向右,指尖向前;同时右掌由体前直向前伸,掌心向左,指尖向前,两掌掌心斜相对;眼看前掌。右脚继续向前进一大步,左腿随之跟在右腿内侧,左脚离地靠在右踝关节处,脚尖翘起,两腿屈膝半蹲成右独立步;同时两掌变拳由体前撤至腰部两侧,两拳拳心均向上;随之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也随之跟进半步,两脚跟前后相对,距离约20至40厘米,重心偏于右腿成左虚步,同时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拳心向里,伸到口前猛然向里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而成左虎扑式。
此式在左脚进步须与右掌前伸一致;左脚落地不停,即刻用力蹬地进右步,速度要快,中间不停,身体保持平稳。右脚向前进步要与两掌撤回的动作同时,不可有先后;撤回后两前臂要靠紧两肋,不可向外张,左脚要贴住右踝关节,脚掌不可触及地面,身体要稳定,腰要塌,头要顶。左脚前进要和两掌翻转前按动作整齐一致;两掌在前按之前,要向上钻,贴近胸部到口前,两掌再速向前按出,要走一弧线,不可直向外推;按出后要沉肩,坠肘,塌腰,竖项,两膝微向里扣,手要向前撑按,脊背要往后坐,使臀尾之力上达于手掌。
在上式的基础上,可接做右式虎扑。左脚向前进步,右脚随之跟到左踝关节处,两腿靠,右脚离地,脚尖上翘,两腿屈膝半蹲成左独立步;同时两掌变拳撤至腰部两侧,拳心向上,两前臂与腰部靠紧,眼看右前方。随之右脚向右前方斜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两脚跟前后相对,距离约20至40厘米,重心偏于左腿成右虚步;同时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拳心向里,伸到口前猛然向里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虎口相对,眼看左手食指尖。
要领与左虎扑相同,练到此处,可按前述之法继做左虎扑、右虎扑的重复性练习,也可做回身继左、右虎扑。回身之法是在打出右式虎扑之后,以左脚脚掌为轴,身体向左后转约180度,两掌随转身变拳收回腰部两侧,拳心向上,同时右脚提起在左脚旁扣步落地,随之左脚提起停在右踝关节处,两腿紧靠,脚尖上翘,眼看左前方。此时即可按前述的左虎扑方法做前进步练习,动作方法要领均相同。如果要收式时,左虎扑打出之后,然后两掌落下收回腹前变拳,右脚同时跟进与左脚并拢,继放下双手即可。
练虎形以练骨为主,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臂坚腰实,腋力充沛,一气整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张目竖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排山之势。练虎形所以能前扑有力者,其要点皆在臀部,尾闾当督脉之下部。惟臀部将下之力向上一提,两足有力,发动足心肾经涌泉之穴,将后之力向前一送,方能将周身之力自背而达于脑,由脑而下注于一扑,非领会臀力不得练此法也。
虎形练法与龙形之势,轮回相属,能通任开督,成一周天。在祖国医学和道家丹经之中,谓之水火相交,而金木交并,四象和合,格龙、虎二形之理,得之于身心,即道家之性命双修。虎形势顺,则虎伏而丹田气足,清气上升,能起真精补还于脑,形势逆则浊气下降,诸脉不通,灵气不能灌溉三田,反为阴邪所侵,而身重浊不灵空矣。
按《周易》学说对此形的分析为,在卦属兑,为金,取之于身而为坎,属水属肾。坎生风,风从虎,故丹经言“虎向水中生”。如与龙形相合,则成“龙虎交媾 ”,“水火既济”,因“龙从火里出”而谓也。以祖国医学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水火既济”,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于上而属阳,主火,其性主动。肾位居于下而属阴,主水,其性主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 ,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种水火既济的关系,是以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为其主要条体。水火宜平而不宜偏,水火既济而心肾相交。
(责编:高生)